何穎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立法有更多的復雜性。歸根到底,它不僅涉及物還涉及到人和觀念等問題,并且在法與習俗、意識形態、保護與變異等方面有不少難以界定之處,具體的法律設計更為困難,因此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討論,對于提高相關立法的質量大有益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沖突 矛盾
2016年黑龍江省出臺了《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該條例對列入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代表性項目,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資助、扶持等方式,支持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傳承活動等方面進行了進一步規范。已往的保護工作經驗表明:我們所采取的措施往往不能起到使每一種獨立存在并代代相傳的文化現象,保持它應有的集體性、模式性、變異性和傳承性;根據《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分析黑龍江省豐富且龐雜的非物質文化遺存,筆者認為在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立法中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一、法與習俗的沖突
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隨階級、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信仰與習慣、對于自然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它遠遠大于法律對人的影響。在很多方面人們寧愿違法,也不愿違背信仰和習俗,寧愿冒犯皇帝也不愿冒犯神靈。可見習俗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非物質文化遺存中習俗的成因是非常復雜的,它或來自于宗教信仰、或來自于生產生活,它的內容也非常的龐雜。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中必須注意法律和習俗之間的沖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本身就包涵了法律的性質,有些習俗是進步的、健康的,但有些是陋習和落后的甚至是與現行法律相悖的。它滲透在非物質文化深層次當中,本身就具備有習慣法的性質。非物質文化包涵了大量的民間習慣法,立法保護這個習慣就要處理好它同現行法律、法規之間的矛盾。
二、意識形態的思維活動和法理學的矛盾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世界觀,其本質是精神的,人類因地域、民族、經濟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被自覺保留在民族精神、審美意識和文化藝術的深層結構中。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構成該民族傳統文化遺傳機制的重要要素,注重觀念體現和思維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傳承,它對該民族的生活有著歷史性的影響。在黑龍江省的傳統文化中,物質文化一般含有內在的精神因素,物質、社會和精神分界不一定十分明顯,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是民族精神的遺產。中華民族傳說中“龍”的形象,是蛇加上馬的毛、鬣的尾、鹿的腳、狗的爪等其他各種動物而形成的。這可能意味著以蛇為圖騰的華夏民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民族部落,即蛇圖騰不斷合并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成為“龍”。龍是一種民族強大力量的精神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的就是這種精神性,表現為群體的思維模式和指導行為的觀念。法理學對法的定義是這樣的:“法是由國家制定的并由國家強制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關于人類精神和觀念的思維活動的一些外在規定,都不能成為法。”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法律注重于行為的規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大量的思維和心理活動,立法的影響力往往不及宗教。
三、保護與變異的矛盾
在立法過程中我們也曾有意強調保持古老傳統不使其被現代文明所污染或同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上層建筑總是和一定的物質生產方式相適應,這種適應又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前進、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指非物質文化事項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受社會的、政治的、生活的種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是靠集體創作、靠口頭和行為傳承、傳播的。這就直接決定了其總是處于不斷變化狀態之中。這種變化不是個別的,而是大量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種變異性決定著非物質文化能夠適應新的環境,不斷地傳播和擴大而豐富多彩。變異也成為非物質文化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由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決定了民俗必須通過變化,以適應新的條件和環境,不然這種民俗的傳播和保存就要受到阻力。
我們在制訂保護法規時一定要考慮到變異的空間,我們要保護的不僅是一種形式,而是產生這樣形式的思維和精神,只有給非物質文化的變異留有一定空間使之能適應新的環境,才能促使其活下去,更好的傳播和發展。
四、制約與傳播的法律傾向性
非物質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在時間上的傳承性和在空間上的傳播性,如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的文化積累對待,這種文化積累是在人類社會發展中逐步積淀的,是人們靠口頭和行為方式,一代一代延續下來的,因而總是綿延不斷的。傳承是非物質文化得以延續的一種手段,它在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中介作用。人們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不會輕易放棄,而要千方百計地將他一代代流傳下去。一個人從降生到成年,都是處在周圍文化對他的浸染和熏陶之中,他自己也總是處處模仿,這種潛在的心理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他對下一代的影響往往是主動的、有目的的,積極地使原有傳統一代代延續下去。
非物質文化的傳播是一種復雜的現象,黑龍江省各少數民族都有使自己的觀念或習慣影響其他民族的潛在意識,最終往往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文化取代落后的文化意識。這種影響在各民族間是相互進行的,滿族自清代入關后,其文化風俗應是強勢的,但幾百年后游牧文化的滿族卻被漢族文化同化了。民間的技藝也是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壯大的,這種承傳有縱向的傳遞也有橫向的播布、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人類文明史,我們的非物質文化有很多優秀的遺產,他構成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柱,我們祖先曾用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影響整個東方。我們的造紙術、印刷術促進了世界文明和進步。同時我們也在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傳統,胡琴成為了我們的民族樂器,科學使我們重新認識了世界。我們曾抱怨我們年輕一代要被西化了。各民族都努力使自己的文化向全世界范圍內滲透,我們也可以東化西方。所以我們在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時一定要把握好方向,傾向于它的播布,努力弘揚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4B064)
參考文獻:
[1]歐廣遠.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立法與國家立法的協調[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4年第6期.
(作者單位:黑龍江哈爾濱學院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