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袁天昂
【摘要】基于云南省1988年至201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運用因子回歸模型,以1994年為分段點,對云南省稅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相比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能更大程度的提高稅收收入水平;(2)匯率因素對稅收收入有可能會產生正效應或負效應,取決于不同時期的稅收制度;(3)稅制改革后,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比重與稅收呈負相關關系,第二產業比重與稅收呈正相關關系;(4)云南省的行政支出效率較高,但出現政府在稅收收入上的努力程度減弱的問題。最后針對性的提出對稅收征管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稅收 匯率 產業比重 行政支出效率 因子回歸
一、引言
從1988年至2014年,云南省稅收收入增長了20.88%,但同期云南省GDP水平增長了41.56%,云南省GDP的增長速度幾乎是稅收增速的2倍。面對云南省稅收增速與經濟增速的極大差異,云南省亟待對其稅收財政收入加強管理。但在實際操作中,具體應該從哪些方面對稅收加強管理及如何管理,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具有實際操作價值的問題。但歸根到底,對稅收的管理要追溯到對影響稅收收入的各項影響因素進行管理和“對癥下藥”。稅收收入的增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諸如經濟增長和經濟波動,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動,稅收征管效率,地區產業結構狀況及相應的稅收制度等。而稅收制度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因素,具體又包括征收稅率,國稅地稅稅收劃分,征稅稅柄等因素。故稅收收入影響因素按照不同的方式劃分會劃分為各種不同的層級,采用越細的劃分方式,其影響因素層面會越錯綜復雜。選擇按照某種層面對稅收收入的影響因素進行劃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對稅收收入的影響因素有了一個具體的劃分標準之后,只能在理論層面上概括各影響因素對稅收增長的影響為正效應還是負效應,但遠遠不能夠得出各個影響因素對稅收增長的影響效應具體為多少,故對某地區比如云南省的稅收收入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是更具有實際操作性和政策指導性的一種方法。最終,對稅收收入的調控將轉變為對稅收影響因素的調控。稅收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稅收收入的管理和控制一方面關系著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負擔輕重,另一方面關系著國庫的收入水平及能提供的公共產品等的能力。故而對影響稅收收入的各因素進行研究,有利于清晰的知道各影響因子對稅收收入水平的影響程度及影響效應,為政府的變革稅制、加強稅收管理提供依據。
二、文獻綜述
在對稅收收入的影響因素研究中,盡就研究方法而言,有部分學者采用理論綜述研究的方法,但大部分學者采用的是實證研究法。在實證研究中,多元線性回歸法是運用的最多的一種方法。劉超群(2012)運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構建了北京市稅收收入關于政府支出,經濟增長,價格指數,工資收入及進出口總額的多元回歸模型,最終得出結論:經濟增長,工資收入,價格指數,零售額對稅收收入增長的影響顯著,但前三項指標對稅收收入增長具有正效應,最后一項影響顯著的指標社會零售額的增長對稅收收入增長且具有負效應。張賀祺和苗雨(2012)選取稅收影響因素指標數據在劉超群的研究基礎上又加入了公共財政需求,產業結構,固定資產投資,居民消費水平等作為影響稅收收入水平的影響因素指標,用1995年至2009年的經濟數據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最終得出結論及政策建議。黃一杰和祝捷(2015)對1978~2013年中國稅收收入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考慮了稅制改革的因素,建立斷點模型進行多元回歸實證分析。他們在稅收收入的影響因素研究中得出政府支出對稅收收入增長的影響顯著且其對稅收收入增長具有正效應。另外提出了用物價水平增長率表示通貨膨脹率,說明了政府在管理稅收收入時應考慮到通貨膨脹率,這一觀點的提出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陳都和陳志勇(2016)基于2003年至2013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建立稅收收入關于各影響因素的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對地方政府財政汲取能力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作者選取的主要影響因素解釋變量為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收入分權度,稅收努力程度,產業結構,城鎮化率及對外開放水平。最終得出的結論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收入分權度,稅收努力程度,第二產業占比與地方政府財政汲取能力呈正相關關系,第三產業比重及城鎮化率則會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汲取能力產生負效應,但外開放程度對地方政府財政汲取能力幾乎沒有太大的影響。
除了采用多元回歸模型,部分學者還用因子回歸分析及綜述研究梳理等方法對稅收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楊得前(2014)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回歸分析方法,將稅收規模及稅收結構的影響因子分為稅源質量因子及非稅收入因子兩大類,對我國稅收影響因素各項指標對稅收規模與結構的影響效應進行論證。在建立的因子回歸模型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和政策建議。最終得出稅源質量因子和非稅收入因子對稅收規模的影響較大,但這兩類因子對稅收結構的影響卻不顯著。尹吉明(2012)用研究綜述的方法對影響稅收影響因子進行梳理。呂冰洋和郭慶旺(2011)從稅收努力的角度解釋了中國稅收高速增長的原因。此外,還有大量文獻分析了稅收與GDP之間的互動關系。
總結起來,目前國內的學者對稅收收入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主要有運用全國數據進行實證研究,也有部分學者用省級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總結前人的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因不同地區,因不同的時間區間而略有不同。故無論是對全國的稅收影響因素研究,還是其他某個地區的稅收影響因素研究,最終的結果都不盡相同,故對稅收影響因素的研究應考慮地區,考慮時間段進行分析。要使數據更加具有操作性和針對性,對地區政府更具有指導意義,采用省級數據會更具有說服力。目前國內有關于全國,北京市及吉林省稅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但目前尚沒有云南省稅收收入影響因素的研究,故對云南省稅收收入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性。
此外,雖然有大部分學者在對稅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中都是運用了多元計量回歸模型,但綜合考慮稅收收入各影響因素指標,所采用的計量指標首先是在計量單位上不大可能統一,進行標準化是一種方法,但會使整個模型更加復雜。故引入因子分析法能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引入因子分析法之后,將會使整個模型得到極大的簡化。本文運用云南省1988年至2014年的經濟數據,考慮到我國1994年的稅制改革因素,建立分段因子回歸模型,對云南省稅收收入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為云南省稅收調控和管理提供指導和依據。endprint
三、研究設計及數據選擇
(一)研究設計
借鑒以前學者的研究,并考慮了各因素中涉及的變量的可計量性和可得性,本文將影響稅收收入的因素分為經濟因素,政府因素和宏觀經濟因素三大類。所采取的稅收影響因子指標變量如下表1所示。
人均收入可以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同時也能衡量該地區納稅人對稅負的承受能力。一般而言,人均收入水平高低與該國或該地區的稅收收入水平呈正相關關系。
對外開放程度主要體現為該地區的對外貿易開放程度,故可用當地的進出口貿易額占GDP的比重來表示該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通常情況下,對外開放程度越大,進出口貿易額越高,由進出口關稅征收的稅收越多,該地區的稅收收入水平也越高。
產業結構對稅收的影響體現了各產業對稅收收入的貢獻程度。通常情況下,農林牧漁比重與稅收收入水平呈負相關關系,第二、三產業比重與稅收收入水平呈正相關關系,但有時也會因地區而異。
政府行政支出對稅收收入的影響表示政府支出的效率,行政支出對稅收收入有正效應,則表明政府行政效率高。非稅收收入比重越大,說明該部分收入來源越容易獲得,政府的稅收努力程度將會降低,影響稅收收入水平。
宏觀經濟的變動主要表現為影響匯率和利率而影響經濟發展水平,進而影響稅收收入水平。匯率通過影響進出口來影響稅收收入水平。利率的高低會通過影響利息收入,影響居民儲蓄和消費等來影響稅收水平。
(二)數據選擇
本文的樣本數據為云南省1988年至2014年的各項影響稅收收入的指標變量數據。用云南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x1)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x2)表示該地區收入水平;用云南省進出口貿易額/GDP(x3)表示對外開放程度;分別用第一產業/GDP(x4),第二產業/GDP(x5),第三產業/GDP(x6)表示云南省產業結構;用行政支出/財政支出(x7),非稅收收入/財政支出(x8)表示云南省政府財政效率;用匯率E(x9),利率R(x10)表示宏觀經濟因素。
本文使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1988年至2015年云南省統計年鑒,匯率和利率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和金融信息網。
四、實證分析
(一)稅制改革前(含1994)云南稅收影響因素因子分析
1.KMO和Batlett檢驗。
在KMO和Bartleet檢驗中,KMO值為0.612,大于0.5,Bartleet的球形度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357.350,Sig<0.01,說明選取的變量之間高度相關,采用因子分析法進行研究是適合的。
2.方差分解分析。
從表3中可見,第1主成分特征根到第3主成分特征跟分別為5.762,2.047,1.649,其對應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7.619%,20.466%,16.495%。正交旋轉后前3個公因子的方差累計貢獻率為94.579%,說明選取3個公因子能代表原10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
3.主成分得分分析。
由表4的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可得出主成分因子得分表達式公式如下:
F1=0.172X1+0.157X2+…+0.091X10
F2=0.038X1+0.067X2+…-0.195X10 式(1)
F3=0.008X1+0.051X2+…-0.413X10
最終計算得各因子的得分,以因子F1,F2,F3為自變量,以1988年至1994年的稅收收入Y為因變量,因子回歸模型如下。
Y1=C+β1F1+β2F2+β3F3+ui
4.因子回歸模型的數據檢驗及回歸分析。在該因子回歸模型中,選取的數據是時間序列數據,有可能存在異方差及自行關問題,故對數據進行異方差懷特檢驗和自行關LM檢驗。懷特檢驗中,n=7,R2=0.826256,nR2=7*0.826256=5.783792,X20.05(6)=12.592 nR2< X20.05(6),接受原假設,所以不存在異方差。LM檢驗中,n=7,R2=0.62424,nR2=4.36968,X20.05(7)=14.067,nR2 在а=0.1的顯著性水平下,得出因子回歸方程: Y1=-28.05921F1+145.464F2-93.44638F3 由式(1)中各因子Fi關于Xi的矩陣方程得出Y1關于各指標解釋變量的方程表達式如下。 Y1=5.22X1+6.59X2+2.80X3-3.40X4-3.28X5+10.28X6+ 10.64X7+5.94X8+6.88X9-12.39X10 由回歸方程知:稅制改革以前,在收入水平及對外開放方面,云南省稅收收入水平與城鎮家庭平均收入,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收入,進出口貿易額比重均呈正相關關系,且農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的增加對稅收收入的正效應更大。 在產業結構方面,在稅制改革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的增加對稅收收入水有負效應,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對稅收有正效應,說明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將會促進稅收收入提高。 在政府支出結構方面,政府的行政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及非稅收入占財政支出比重均與稅收收入水平呈正相關關系,在這一時期,政府增加行政支出水平,增加非稅收入對整個稅收收入水平均有正效應,說明在這一時期,政府行政支出及非稅收入的增加將會促進稅收的征管,促進整體收入水平,從而促進稅收增加。 在宏觀經濟因素方面,匯率對稅收收入有正效應,利率對稅收收入水平有負效應。這一時期,匯率的上升將有利于我國出口貿易額的增加,增加收入,以提高稅收收入水平。利率的上升為經濟發展降溫,對稅收收入有負效應。
(二)稅制改革后云南省稅收影響因素因子分析
1.主成分方差分析。
從表6中可見,第1主成分特征根到第3主成分特征跟分別為5.812,1.899,1.098,其對應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8.121%,18.989%,10.982%。正交旋轉后前3個公因子的方差累計貢獻率為88.092%,說明選取3個公因子對原來的10個稅收影響指標變量的解釋程度為88.092%,能代表這10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
2.主成分因子得分。
由表7的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可得出主成分因子得分表達式公式:
F1=0.224X1+0.278X2+…+0.203X10
F2=0.041X1+0.093X2+…+0.434X10 式(2)
F3=-0.112X1-0.175X2+…-0.053X10
由上式最終計算得各因子的得分,以因子F1,F2,F3為自變量,以1995年至2014年的稅收收入Y2為因變量,回歸模型如下。
Y2=C+α1F1+α2F2+α3F3+ui
3.因子回歸模型的數據檢驗及回歸分析。檢驗模型是否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在懷特檢中,n=20,R2=0.719818,nR2=20* 0.719818=14.39636,X20.05(9)=19.919。nR2 在а=0.1的顯著性水平條件下,得出回歸方程: Y2=9.199111F1+33.41559F2+31.92777F3-253.7226 由式(2)中各因子關于指標Xi關于公因子Fi的矩陣方程得出Y2關于各指標解釋變量的方程表達式如下。 Y2=12.89X1+14.61X2+49.49X3-3.06X4+39.28X5-15.73X6 +40.32X7-4.99X8-21.99X9+43.53X10 由回歸方程知:稅制改革以后,在收入水平及對外開放方面,云南省稅收收入水平與城鎮家庭平均收入,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收入,進出口貿易額比重均呈正相關關系,且這一時期進出口貿易額對稅收收入影響的正效應最大。 在產業結構中,稅制改革之后,云南省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對稅收收入的增加有負效應,第二產業比重的增加對稅收收入的增加有正效應。說明在產業結構上,提高第二產業的比重將對稅收產生較大的正效應,云南的稅收收入在產業結構中主要來源于第二產業。 在政府支出結構方面,政府行政支出的增加將會促進稅收的征管,促進稅收增加,但非稅收入的增加降低了政府對稅收收入的努力程度,使稅收收入減少。 在宏觀經濟因素方面,匯率對稅收收入有負效應,利率對稅收收入水平有正效應。匯率因素對稅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我國放寬了對匯率的管制制度,實行匯率方放開政策對致使進出口貿易額產生了影響。利率的增加將使儲蓄增加,利息收入的增加能抵消消費降低,使稅收收入增加。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稅收制度的改革及變動影響稅收收入水平。本文以1994(含)年稅制改革前和1994年稅改后分別進行因子回歸分析,最終得出的回歸方程不相同,說明稅收制度因素的變動會大幅影響稅收收入。 2.人均收入的增加會促進稅收收入的增加。但相比之下,無論在稅制改革前還是稅制改革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對稅收的促進作用更大,因為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比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大,增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會更多的增加消費環節的流轉稅收入。 3.匯率因素對稅收收入有可能會產生正效應或負效應,取決于在不同時期的匯率政策及匯率波動幅度以及其對凈出口貿易的影響。在匯率波動放開以后,云南省稅收收入隨著匯率波動幅度加大逐步下降。 4.在產業結構方面,稅改之前,第二產業比重對稅收收入有負效應,而第三產業比重對稅收收入水平有正效應。稅改之后,第二產業促進云南稅收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則對稅收收入有負效應。第一產業的比重在任何時期均對稅收有負效應。 5.在政府支出結構方面,稅改前后,政府行政支出均對稅收收入有正效應,說明云南省的行政支出是比較有效率的。但非稅收入比重在稅改前后對稅收收入的影響不同,稅改前,非稅收入的增加促進稅收的增加,稅改后,非稅收入的增加對稅收有負效應。說明在稅改前后,政府在稅收收入上的努力程度因非稅收入的增加而減少,致使稅收收入隨非稅收入的增加而減少。 (二)政策建議 1.調整產業結構,合理分配各產業的比重。在不同的時期,第一產業的比重越大,稅收收入水平將會降低,從產業結構看,目前云南省的第二產業是拉動稅收增長的主力,應大力扶持第二產業的發展。在經濟轉型時期,云南省第二產業雖然為云南省稅收的主要來源,但為使稅收能持續的增長,云南也需要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為稅收的持續增長注入新活力。 2.強化政府的稅收努力程度。實證分析表明,隨著財政收入中非稅收收入的增加,云南省的整體稅收水平卻在下降,說明政府因非稅收入的增加及易獲得而放松了在稅收上的努力程度,故政府應加強稅收征管及稅源管理。 3.調節收入分配,大力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實證分析表明,無論是稅制改革前還是稅制改革后,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都會促進稅收水平的增長,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會更大程度的促進稅收的增長。政府可加大對農村家庭居民的轉移支付力度。此外,還可以積極引導農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園區,在促進農民就業的同時,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 4.制定審慎的稅收制度。正如本文的結論所知,關于稅收制度方面的變動會對稅收收入產生較大的影響。故政府在制定相關的稅收制度及改變相關的政策時,需要謹慎的制定稅收制度。合理的稅制結構應該是以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為指導原則的一套宏觀稅負水平適中、有利于經濟結構優化、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稅收制度。 參考文獻 [1]楊得前.中國稅收收入規模與結構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4(7):85-89. [2]尹吉明.稅收水平的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37-39. [3]黃一杰,祝捷.1978~2013年中國稅收收入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斷點模型的實證分析[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38-44. [4]羅夏兵,陳慶萍.云南省稅收收入與GDP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0(2):2-4. [5]陳都,陳志勇.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汲取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基于2003~2013年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6(2):98-102. [6]王越.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江蘇省稅收收入主要影響因素探討[J].現代商業,2015(20):86-88. [7]劉超群.北京市稅收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視角,2012(5):3-5. [8]于玲,于麗.關于我國稅收收入的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知識經濟,2013(1):21-23. [9]張賀祺,苗雨.我國稅收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供給學派的視角[J].經濟論壇,2012(03):131-134. [10]呂冰洋,郭慶旺.中國稅收高速增長的源泉:稅收能力和稅收努力框架下的解釋[J].中國社會科學,2011(2):77-90. [11]王道樹.中國稅收可持續增長問題研究[J].財貿經濟,2012(5):18-26. [12]黃夏嵐,胡祖銓,劉怡.稅收能力、稅收努力與地區稅負差異[J].經濟科學,2012(4):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