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杉 冀建峰
摘要:大學生是一個具有較高文化和理想的特殊群體,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理應發揮積極作用。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大學生的基礎文明狀況堪憂。鑒于此,通過對山西某高校學生的基礎文明現狀進行調查并分析原因,從而提出有利于提高學生文明素質的對策。
關鍵詞:基礎文明 大學生 環境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0-0118-02
一、大學生基礎文明的內涵及其現狀
大學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他們肩負著促進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使命,在社會公德和基礎文明建設方面做出表率,是社會賦予大學生的重要責任。
(一)大學生基礎文明的內涵
社會公德,通俗講就是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它是全體社會成員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保證社會和諧而應該遵守的行為規范準則,是國家與社會對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規范和要求。而基礎文明,是大學生所特有的一個專有名詞,是其文明禮儀和校園公德等意識和行為的集中體現,其內容涉及語言、行為、儀態、秩序和環境等,這就要求大學生從規范語言、端正行為、注重儀表、遵守校紀、愛護環境等方面身體力行來樹立基本的公德意識,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高校學生基礎文明的現狀
通過采用問卷調查、訪談調查和觀察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發現高校學生基礎文明現狀不容樂觀,情況概括如下:
(1)忽視文明禮儀。721%的學生承認自己習慣了口頭禪中經常出現一些不文明的詞語,502%的學生在路上遇見老師時不會主動打招呼。另外我們會發現在夏天的校園中,有一些女學生穿著暴露,而部分學生會穿拖鞋去上課,形象不佳。(2)行為舉止不當。923%的學生無法忍受情侶在公共場合過于親密,可是在校園中,不雅行為隨處可見。在公共場合一般都會有禁止吸煙的提示語,但是無視者不在少數。(3)校園公德缺失。為抄近路,春夏季的綠草坪上不經意間就會被踏出一條斑駁的小路;我們經常會發現教室的課桌上有小刀刻下的字跡等等。(4)校紀意識淡薄。814%的學生認為學校對宿舍進行違規電器的檢查沒有起到作用,可見大家都是存著僥幸心理使用大功率電器,而事實上,在該校某棟宿舍樓里曾經確實發生過因電器的違規使用而引發的火災事故。(5)環保意識淡薄。432%的學生承認在路上當自己手上有垃圾時,會找個沒人的地方扔了,而256%的學生會隨手扔掉。在宿舍樓的水房偶爾會看到自來水嘩嘩地流著卻空無一人的現象等等。(6)誠信意識淡薄。誠信意識淡薄在行為中體現最明顯的便是考試作弊的現象。該校每個學生在每次期末考試前都會簽署一份考試誠信承諾書,可是在每次考完后都有被通報或處罰的學生。
二、高校學生基礎文明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客觀原因
(1)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偏差。家庭環境與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至關重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對當下的青年一代影響深遠。老一輩人大多會過分溺愛孩子,導致其有唯我獨尊的想法;家長在孩子面前吵架、抽煙等隨意行為,孩子都會效仿。
盡管在高考制度改革下應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應試教育對老師及學生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的。學校不注重品德課程甚至把本來課數不多的品德課換成主課;部分教職工不能為人師表、起表率作用。學校管理不嚴學生就會鉆空子,時間長了若還沒被發現,更會助長其囂張之勢。
(2)社會環境和思想意識的不良影響。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與深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但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法制尚不健全,國外各種不良思潮與資產階級腐朽思想乘虛而入。加之大學生還處于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階段,意識形態辨別能力不高,金錢至上、見利忘義等觀念極易腐蝕他們的靈魂;另一方面,網絡作為一種新的大眾傳播媒介,具有虛擬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大學生極易因缺乏辨別能力而誤入歧途。
(二)主觀原因
文明意識不強:受傳統應試教育等的影響,大學生沒有意識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性;知行不一:每個大學生從小學一路走來都學習過一些思想品德與思想政治課程,課本中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懂,但就是沒有落實到自身行動中來;缺乏責任感:一些大學生缺乏責任感,對暫時沒有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不聞不問,造成了今天普遍的碌碌無為與平庸。
三、加強高校學生基礎文明建設的對策
(一)社會方面
(1)優化大眾傳媒環境。優化大眾傳媒環境,需完善大眾傳媒的內部管理制度。如建立新聞采編人員不良行為懲處政策,限制其繼續從事新聞工作;多建立一些體現青少年教育職能的傳媒,按照青少年接觸大眾傳媒的特點與規律,限制傳媒不良內容的傳播等。
(2)全社會重視文明行為的養成。社會上要有專門的社會團體組織來為人們進行免費的生活文明教育,從而提高人們對文明的認識;家庭、學校與社會聯合:學校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家庭教育,向家庭宣傳教育方針與政策,且國家要保證對文明教育的經費投入等。
(3)建立相關懲罰機制。新加坡之所以有良好的治安,一方面是因為其國土面積小,便于管理;另一方面與其完善的法律法規建設分不開。我國也應該向新加坡學習,將道德規范法制化,建立懲罰機制。
(二)學校方面
(1)明確基礎文明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學校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礎文明教育的目標與任務: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并將其作為德育的根本任務;堅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德育的根本目標。另外,學校的組織領導機構要圍繞基礎文明教育的目標與任務展開工作,而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或者使政策流于形式。
(2)從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著手。從大學新生入學伊始,就明確告知他們學校的規章制度。以該校為例,入學教育其中一條體現了學生文明素質普遍較高的便是就餐后學生要自行收拾碗筷的規定。我們也看到在這方面該校取得的成效極大,所以,從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著手很重要!
(3)教職工做好表率。教師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品德高尚才能在學生心中樹立威信,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學校管理人員素質的高低不僅決定著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更是能感染學生,決定學生與之相處的關系模式;服務人員的素質間接體現了一個學校的素質,例如圖書館服務人員,他們對學生的每一個微笑都會給圖書館營造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實現互利共贏。
(三)家庭方面
(1)身教大于言傳。第一,家長自身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盡量克制一些不滿的情緒與不妥的行為;第二,與孩子多溝通,告訴他某些行為習慣的對錯,但自身一定得以身作則,否則沒有說服力;最后,多傾聽孩子
的心聲,了解他的想法,正確的加以鼓勵,錯誤的加以批評與指正。
(2)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家長除了自身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外,還要從小就重視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例如學習《弟子規》,它包括孝、悌、禮、仁、忠等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還可以從小教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禮貌禮節,結合現代人的倫理規范,教孩子如何打招呼、如何與長輩相處等。
(四)學生自身方面
(1)立足實踐。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和特長愛好來立足實際。如大學生志愿者開展“三下鄉”活動以及“四進社區”活動。
(2)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要提高自身辨別好壞、善惡、美丑的能力,潔身自好,不跟風隨大流,將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與刻苦學習結合起來。人生不是只活在當下,也不只是我們一個人活在世上。人生每一階段都需要設定目標,為下一階段的開始做準備;個人要考慮與他人的關系,為社會成員的和諧共存做努力。
四、結語
總之,當前對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的重視已迫在眉睫。家庭、學校與社會都應聯合起來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環境,當然學生自身也要做出努力。只有各相關方面都重視基礎文明建設,才能創建更加文明的校園,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肖冬梅,肖萬飛.關于加強大學生基礎文明教育的幾點思考[J].德育與學生工作,2011(3).
[2]程芳.新時期加強高校大學生基礎文明教育探析[J].西安文理學院(社會科學版),2012(2).
[3]辛靜.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養成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