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會學校是一種由基督徒根據基督化的精神創辦的教育機關,其根本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基督化品格,通過發展基督教教育,將基督教的精神貫穿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滿足中國學生的精神需求,發展強有力的宗教社會,從而使中國徹底的基督教化,成為基督教民族。但是,不管其主觀目的如何,客觀上確實通過創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等教會教育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教會學校;教育;課程;近代化
一、教會學校出現的背景
隨著歐洲宗教改革的進程,基督教成為世界性宗教以后,開始向我國傳播,基督教最早于公元7世紀傳入唐朝(當時成為景教)。明末第三次傳入中國,這個時期最著名的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徐光啟一起翻譯堪稱歷史上第一部偉大的數學典籍《幾何原本》六卷。清初,由于順治帝和康熙帝的扶持,基督教獲得較大發展,后來又由于“禮儀之爭”,雍正、乾隆年間實行禁教并發展到閉關鎖國政策,使得基督教在我國衰落了。直到鴉片戰爭后,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為西方傳教士在華傳教提供了保護傘,在西方列強的保護下,傳教士第四次大規模來華,加強對中國的文化侵略。由于遭到了義和團運動的反對,使得基督教不得不改變在中國的發展方向,將注意力轉向教育,興辦學校,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到19世紀20年代,全國掀起“收回教育權運動”和“非基督教運動”,從而實現了使教會學校在中國注冊和基督教中國化,教會學校成為當時中國教育體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二、早期教會學校的出現及發展
近代第一所教會學校是由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于1815年在馬六甲創辦的“中文學院”,1818年,改為英華書院。學校開辦的目的是為了傳播基督福音,教授英國文學和中國文學,教育內容包括英語、歷史、地理、文學、宗教知識和其他學科。英華書院的辦學思想除了以培養傳教士為根本目的外,還考慮到世俗領域對中西學知識人才的需要,宗教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并重,把英華書院創辦為一所世俗性講授多種學科、集中國和西洋語言文學、科學知識為一體的新型學校,這種辦學模式為以后的許多教會學校所采納。英華書院于1843年遷往香港,1856年停辦。
1839年11月,第一所西式學堂“馬禮遜學堂”在澳門正式開學,它是向近代中國傳播西學的第一所洋學堂,學生經過三四年的學習,一般能掌握英語的讀寫和翻譯,地理、歷史、數學都得到一定發展,并且培養了“傳播福音的合格人選”。由于師資和經費短缺,馬禮遜學堂于1839年成立至1850年停辦,前后整十年之久,對后來外國傳教士在華辦的教會學校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
三、教會初等學校的教育概況
小學教育屬于啟蒙教育階段,是接受文化知識和灌輸思想的起始階段,所以教會學校十分重視初等教育。最初,教會學校只是設在廣州、廈門、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和其他大城市,從19世紀60年代中期起,教會學校逐步從通商口岸向內地發展,70年代末以后,教會小學急劇發展,并且還從城市向農村擴展,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有的學校學生數已達100人以上。招生對象不再是窮苦孩子或乞丐,而是盡力吸收新興的買辦資產階級子弟和其他富家子弟入學,收取較高學費。教會小學的課程主要包括:宗教課程,如《圣經》《教會三字經》《圣道問答》等,主要是宣傳創世論、數罪論和耶穌生平,以便控制學生思想。此外,還設有各種各樣的宗教活動,如早禮拜、晚禮拜、青年會、布道會等等;中國經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為了使中國學生接受基督文化,傳教士多把基督教教義與儒家思想中封建禮教的內容結合起來,從而有更多的共同語言;英語,早期的教會小學很少學習英語,直至《北京條約》簽訂,洋務運動興辦,留學生的派遣,沖擊了傳統的價值觀,再加上洋務學堂以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為主,為英語的教學鋪平了道路。自然科學知識,包括天文、地理、算數、生物、物理等,對封建小學的以經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有力沖擊,順應了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救亡圖存,積極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潮流。
四、教會中等學校的教育發展
教會學校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演變,到19世紀70年代,隨著洋務運動以后中國社會經濟的變化及外國政治經濟侵略勢力的進一步深入,逐漸出現了中學性質的教育。20世紀初,基督教各差會在發展教育方面十分活躍,但由于教會中學在發展過程中,不僅遇到來自中國政府方面的法令約束,也遇到來自中國官辦和私立學校迅速發展的壓力。再加上20世紀末以來,差會把工作重點放在辦高等教育上,忽視了普通教育的發展,使得教會中學人數日益減少,教學質量也降低了。之后,基督教教育調查委員會認識到,沒有中學時期打好基礎是不行的,高等教育需要優質資源,中學時期也是青年男女面臨職業選擇、養成個人習慣和處世態度的關鍵時期,所以應當重視中等教育。到1915年,教會中學共有260所,學生13369人,加上后來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用于“庚款興學”,教會中學便更加蓬勃發展了。
教會中學的課程主要有宗教課、英文課、經學、自然科學,此外還有職業課。宗教課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傳教士辦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傳教布道,學生要學習《圣經》,參加宗教活動,做禮拜等;英文課是重點課,除講解外,還背英文詩、演英文劇,用英語交談,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還要學習經學,把“孔子加耶穌”的理論應用于教學中,方便基督教文化的傳播;自然科學教學主要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傳播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此外,學生的課外活動也很豐富,不僅有各種社團組織,國樂隊、歌詠隊、球隊、國畫研究會等,還能外出參觀,打破了以往沉悶、死板的教學模式,豐富了學生生活,增長了他們的見識。
總之,教會學校、傳教士對中國教育近代化歷程帶來的某些積極影響是被其文化侵略的野心和利益驅使的,但是客觀上也確實推動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洪成.中國教會教育史[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9.
[2]高時良.中國教育史研究叢書-中國教會學校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0.
[3]王忠欣.基督教與中國近現代教育[J].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叢刊,1999.
作者簡介:
賀美燃(1992.06—),女,漢族,河北保定人,學生,教育史碩士,學校:河北大學;研究方向:中國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