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成
摘要: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力爭做到問題設計的最優化,同時加強學生自信心的培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思維,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使我們的閱讀教學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
關鍵詞:轉變觀念;激情激趣;巧設問題;動靜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但我看到現在某些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出現兩種現象:一種情形是填鴨式的獨角戲教學,即老師在臺上逐段逐句的分析說教,旁征博引,口若懸河;另一種現象是老師的提問從頭到尾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課堂中師生對答如流,課堂氣氛顯得非常活躍[1]。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有價值的閱讀教學課堂。真正的閱讀課堂是什么樣的呢?真正的閱讀教學課堂,教師不再是做舞臺的表演者,而是做課堂藝術的剪輯者;學生也不是被動的去接受、去填裝,而是主動的去思索、去探求。那么如何使教師從“前臺表演者”轉化為閱讀教學中的“售后服務生”,讓我們的閱讀課堂真正的活起來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要引起大家的重視。
一、轉變觀念,以生為本,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既然是閱讀教學,其特征就應體現在“閱讀”二字上,閱讀課堂是學生對話的舞臺(即學生與老師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作者的對話活動),學生才是閱讀課堂的主角。所以,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給學生閱讀文本的各種方法(朗讀、默讀、瀏覽、跳讀、圈點、批注等),用“五還”①教學理念指導我們的閱讀教學(還給學生時間、空間、工具、提問權、評價權),要把教師的“教”變為學生主動的“學”,讓學生在閱讀、合作、交流與評價中去“學”,使學生的“學”貫穿在整個閱讀教學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獲取知識這一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獲得這一知識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做的是如何讓學生有閱讀的沖動,激情導思,使自己成為生成性課堂教學②的幕后推手,用極富價值的提問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之彈奏出閱讀課堂教學中動聽的樂章[2]。
二、創設情景,激情激趣
閱讀教學要真正的鮮活起來,讓閱讀課堂中呈現出:既有學生聲情并茂的流利朗讀,又有學生抓耳撓腮的冥思苦想;既有師生激情四射的辯析爭論,又有學生動手執筆的圈點勾畫。這一良好局面的出現,需要我們教師特別做好兩方面工作。
1、給學生搭建許多充滿生活氣息的學習平臺,讓其在環境的感染下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時常采用情感渲染法、設置懸念法、游戲激趣法、情境再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去刺激學生的不同認知感官,使他們產生去閱讀與思考的沖動。
2、加強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會產生許多自己的觀點與意見,但由于缺乏自信心,既怕受到教師的嚴厲批評,又怕遭到同學的冷嘲熱諷,不敢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觀點。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抓住學生的欲表性,克服他們的恐懼心理,把提問權、評價權交還給我們的孩子,鼓勵他們在閱讀中去質疑問難,大膽的提出問題,并對他人的觀點進行評論。學生自信心的建立,有利于讓學生從問題中來,再有勇氣回到問題中去。這樣不斷深入的探討,閱讀教學就會綻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式的盎然生機,學生思維的碰撞就會擦出耀眼的火光。
三、巧設問題,抓住重點,訓練思維
閱讀教學,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問題。要懂得“問題是課堂生成的前提,生成是對問題的發展與超越”這一教學理念。所以,我們教師在預設問題時,應注意設計問題的的兩個方面:首先要關注問題的難易度,針對學生的實際,可以從“識記——理解——創新”三層面上進行問題的設置;其次要找準問題的設計的著陸點,針對不同體裁的文本,在不同的地方挖掘出有價值的問題。一般來說,設置問題主要抓這幾個點:一是課文的題目,它往往是文章的文眼;二是總起句與總結句,常常是作者心路歷程的展現;三是關鍵句,研讀它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四是學生“答不上”、“不開竅”的難點,抓住難點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思維的磨煉[3]。譬如:我在執教《北京的色彩》一文時,因課文開篇一句是:“我像一片云,從四季常青的東海之濱飄到了北京城。”于是我設計問題是:“句子中的動作行為詞語是什么?與之相關的這樣的詞還有哪些?而作者為什么選擇用‘飄一詞呢?”這個問題的提出,既能夠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去理解 “飄”一詞最能體現文中的“我”沾沾自喜的內心活動,又能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和整合思維的訓練③。設計的問題提出后,我們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思維活動,做好“售后服務”工作。總之,我們在設計問題時,要以所設問題為導火索,以訓練思維為橋梁,以通達教學目標為最終歸宿。
四、“動”、“靜”結合,宏觀調控,做到張馳有度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觀看到學生冥思苦想的“靜”,而且更期盼欣賞到學生言由心生的“動”。“靜”是“動”的潛伏與醞釀,在潛伏中有學生思維的暗流涌動,“動”是“靜”的碰撞與升華,在碰撞里有學生智慧的火花。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學生學習中生成的偶然事件,對于偶然事件中的創新性問題,教師要作為新的教學資源,抓住戰機,及時誘導,以利擴大戰果。例如,我在執教《草船借箭》一課中,有學生提出:“老師,課文題目為什么不叫《草船騙箭》呢?”我抓住難得的機會,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去辨析“借”、“騙”分別與“還”、“不還”的關系,促使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而對于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危機”事件,要充分利用我們的智慧,把“危機”轉化為“良機”。我們要把握住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不要把課文《圍魏救趙》上成一堂歷史課。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教師潛心鉆研教材,精心預設課堂提問,做到讀中有問,問中有讀,以問促思,整體提高。同時走出滿堂皆問的誤區,設計的問題要少而精,做到從問中來,到問中去,循著閱讀—思考—生成—評價的教學模式,就能使閱讀教學課堂真正地“活”起來。
參考文獻
[1] 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J].小學數學教師,2003(C00):9-17.
[2] 馬向真.論威特羅克的生成學習模式[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5(02):75-83.
[3] 龔春燕.龔春燕與創新學習[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