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繼華+周勝

摘 要: 語言學習并非易事。要想學業成功,語言學習者須有過硬的個人素質,如信心、恒心、決心、熱心、責任心、虛心、好奇心、細心、專心和耐心,簡稱十“心”。調查發現受試對十“心”做出了肯定的反應,進而證實了語言學習者不可或缺十“心”。
關鍵詞: 語言學習者 十“心” 學習能力
1.問題的提出
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總有一些獨到的素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常有學習者問:“什么樣的語言學習者可獲得成功”、“成功的語言學習者應具有什么樣的素質”、“要學好語言應培養什么樣的素質”等問題。開始時筆者也感到困惑,雖能說出一些學習體會,比如使用合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保持學習興趣等,但總覺片面,于是留意收集,形成了一份較完善的列表。為完善故,筆者求教于學習者,請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優秀語言學習者應具有的素質”一題,統一形成書面文字交予筆者,之后整合自己的列表和他們的觀點形成了一份46題的問卷,大致含有三方面的內容:優秀語言學習者的“心”、能力和學習策略。因重點所致,本文將討論優秀語言學習者的“心”。
2.相關研究成果
國外對優秀語言學習者(good language learners)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重要的研究成果來自Rubin(1975),Stern(1975),Naiman(1978),Reiss(1983),Huang and Van Naersson(1985)和 Ellis(1994)等;國內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重要的研究成果來自文秋芳(1995),馬廣惠(1997)和吳霞,王薔(1998)等。他們的研究成果多是關于學習策略,或沒有或隱約涉及優秀語言學習者的“心”,因此語言學習者的“心”成了本文的話題。
3.調查概述
筆者利用教學平臺先后問卷四屆學生。所有題目的選項均采用Likert量表形式設計,選項分別為5.完全同意,4.同意,3.不確定,2.反對,1.堅決反對,其中前兩者可定義為肯定,后兩者為否定,中間為中立。參與調查的受試包括四個年級,因此筆者認為調查結果具有代表性,可以代表與本校情況相似的受試的反應。
4.結果與討論
(1)信度
總量表(46題)的alpha系數為.972,分量表(十心10題)的alpha系數為.863,其中2008級.846,2010級.874,2012級.869,2015級.858,均高于可接受的最低信度系數0.70(秦曉晴 2003:77),說明總量表和分量表的內在一致性較好,具有較高的信度,為本文的討論提供了基礎和保證。
(2)均值
十“心”的均值為4.45,其中2008級的均值為4.35,2010級的均值為4.46,2012級的均值為4.47,2015級的均值為4.45,Kruskal-Wallis檢驗顯示顯著水平均大于.05,四年級間無顯著差異,說明不同年級的受試對十“心”看法相似。以上數據說明受試對10題目所含內容的總體認可度高,且認可差異較小,也就是說,受試認為語言學習者應該有信心、恒心、決心、熱心、責任心、虛心、好奇心、細心、專心和耐心。
注:1表示認可度最低,5表示認可度最高。
(3)因子分析
本例中的KMO值為.902,表示樣本大小符合因子分析,數據適合用因子分析;顯著水平為.000,拒絕虛無假設,變量之間有顯著關系,旋轉的成分(或因子)矩陣顯示,本例含2個因子,其中因子1含信心、恒心、熱心、責任心和好奇心,因子2含決心、虛心、細心、專心和耐心。因子1的均值為4.51,因子2的均值為4.39,兩者的相關系數為.613(P=.000),差異顯著(Wilcoxon檢驗P=.000)。
(4)因子1
信心是基礎,恒心是定力,熱心是情感,責任心是要求,好奇心是內在動力。
第一,語言學習者應該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學好(4.58,98.55%3),這是語言學習成功的基礎。信心是一種肯定積極的心理,相信自己的理想、愿望或預見一定能夠實現,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愛默生),也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愛因斯坦)。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是關鍵,沒有基礎,一切皆為空中樓閣,語言學習也一樣。如果你認為自己能學好,就能學好;如果你相信自己能學好,就能學好,相反,信心缺失導致懷疑,懷疑誘發回避,回避引發怯弱,怯弱喪失勇氣。第二,語言學習者應該有恒心,不懼困難堅持不懈實現學習目標(4.57,98.84%),因此恒心是持久的心志,是定力。語言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貴在堅持。學習伴隨著孤獨寂寞,因此只有甘于寂寞不怕孤獨持之以恒者,才可日積月累漸入佳境。唯有此才可集大成,故荀子曰:“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第三,語言學習者應該有熱心,保持飽滿的學習熱情,愛學習,激情愉悅地學習(4.51,98.55%)。熱心學習者會變學習之苦為收獲之甜,苦中尋樂,苦中生樂,苦中作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享受學習過程,發現書中的“黃金屋”和“顏如玉”。第四,語言學習者應該有責任心,成為負責任的學習者,盡職盡責完成學習任務(4.45,96.81%)。傳統教學把學習的責任加在教師身上,所以出現了“滿堂灌”和“一言堂”等“專制”現象,弊端叢生,備受詬病;現代教育主張自主學習,變“教”為“學”,認為學習的責任應由學習者承擔,因此學習者必須擔負起責任,積極主動組織開展學習。責任心是成功學習的前提更是要求,有責任心的學習者才可積極主動完成學習任務,才能想辦法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才會變“不愿學”為“酷愛學”,變“不勤學”為“經常學”,變“不真學”為“真正學”,變“不深學”為“深入學”,變“不善學”為“善于學”(周文彰,2010:14)。第五,語言學習者應有好奇心,愿意了解未知(4.41,95.65%),因此好奇心是語言學習成果的內在動力。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學習者會遇到許多新奇的未知及與本族語言的差異,或感困惑或感興奮。困惑時需要信心恒心和責任心,興奮時激情倍增,興趣盎然。無論何種情況,好奇心都會驅使他們注意、操作、提問并急切尋求答案,故好奇心是一種強烈的求知欲,鼓勵學習者進一步探求未知。
Kruskal-Wallis檢驗顯示,四個年級受試對“信心”、“恒心”、“決心”和“責任心”的反應較為一致,無顯著差異,只在“熱心”的認可度上反顯著水平小于.05,差異顯著。
(5)因子2
語言學習者除了具備上面的五“心”之外,還應具備決心、虛心、細心、專心和耐心,其中決心是意志,虛心是態度,細心是關鍵,專心是心境,耐心是保障。
第一,語言學習者應該有學習決心,排除困難完成學習任務(4.52,99.42%)。信心是對自己的心理認可,相信自己能做好,決心在于強化心理認可,堅定意志,因此語言學習者沒有信心是不行的,只有信心是不夠的。決心首先能給語言學習者克服學習困難的心理準備,其次能讓語言學習者預測學習過程的困難,再次能使語言學習者做好解決困難的預案,這樣語言學習者才可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沉著應戰、戰無不克,因此決心是不可或缺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應該虛心,求教于同學和老師(4.49,98.26%)。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首先,虛心者才有“三人行”,即虛心者才有愿意與之為伍的學習同伴,為求教提供理論可能性;其次,虛心者可得“三人行”中的“我師”,即只要學習同伴多,“我師”必在其中,為求教提供實際可能性;再次,虛心者愿不恥下問,即虛心者愿意求教于看似比自己差的同學,因為他相信每人都有長處強項;最后,虛心者才可受益于他人。因此虛心是語言學習者應有的態度。第三,語言學習者應該細心學習,掌握每一重要但可能細小的學習內容(4.37,95.94%)。學習是一個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的過程,始于點滴知識的掌握,終于點滴知識的累加,因此集大成者無不得益于細小的知識積累。細節決定成敗。細心學習者因關注細小的知識而夯實了基礎,又因牢實的基礎而能分辨知識點間的異同進而能了解知識的重要性;粗心學習者多因神經大條而忽視了點滴知識的掌握,進而基礎薄弱難辨伯仲,最終難有所成,因此細心是學習的關鍵。第四,語言學習者應該排除雜念,專注于學習,提高單位學習效率(4.29,90.72%)。一心難有二用,或一心二用者難免顧此失彼。學習是一個全神貫注的過程,需要學習者首先收心入靜,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后心無旁騖專注學習,讓自己進入書中的“黃金屋”,困難時冷靜思考,興奮時把控有度,成不驕敗不餒,始終保持寧靜致遠的心態,最大化單位時間效率,因此專心是心境。第五,語言學習者應該有耐心,不急不躁按部就班完成學習任務(4.30,92.46%)。耐心是一株很苦的植物,但果實卻十分甜美,學習是一個甘于寂寞享受孤獨的過程,只需孤燈暗光,平桌簡椅,書本筆頭,記錄思考,一切簡簡單單,但收獲頗豐;學習也是一個不急不躁的過程,只需依計劃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習還是一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冷靜思考、知識聯想和舉一反三的能力;柏拉圖曾說“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學習更是一個智力開發的過程,需要日積月累的知識、日益強大的能力和從少到多的頓悟。所有這些的實現皆需耐心,因此耐心是保障。
Kruskal-Wallis檢驗顯示,四個年級受試對“虛心”、“好奇心”、“專心”和“耐心”的反應較為一致,無顯著差異,只在“細心”的認可度上反顯著水平小于.05,差異顯著。
5.結語
語言學習者應有足夠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學好;有堅定不移的意志,決心學好;有持之以恒的定力,堅持不懈地學習;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愉悅地學習;有認真負責的行為,積極主動地學習;有謙虛謹慎的態度;有不恥下問、探求未知的動力,永不停息地學習;有細致入微的方式,關注細節及知識的質量轉變;有寧靜致遠的心境,靜心專注地學習;有不急不躁的心理,保障學習的成功。
實際上要學好語言,沒有十“心”是不行的,但只有十“心”是不夠的,因為十“心”只是成功學習者的個人特質,學習能力也是成功學習者綜合素質的重要部分,這就為筆者的后續研究提供了可能。
注釋:
①前一個數字為均值,后一個數字為選擇“完全同意”和“同意”的百分比。下同。
參考文獻: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Huang,X. and M. Van Naerssen.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oral communica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85(6):287-307.
[3]Naiman,N.,M. Frohlich,H. Stern,and A.Todesco.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M].Research in Education Series No 7.Toronto: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78.
[4]Reiss,M. Helping the un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83(39):257-66.
[5]Rubin,J.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 [J].TESOL Quarterly,1975(9):41-51.
[6]Stern,H.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75(31):304-318.
[7]馬廣惠.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學習策略上的差異研究[J].外語界,1997(2):38-40.
[8]秦曉晴.外語教學研究中的定量數據分析[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9]文秋芳.英語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學習方法上的差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61-66.
[10]吳霞,王薔.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詞匯學習策略[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1):53-57.
[11]周文彰.讓學習成為責任[N].人民日報,2010-05-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