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 要: 師生關系是學校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師生關系是否融洽,不僅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素質提升,而且影響教育教學效果。文章從后喻文化的內涵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存在的后喻現(xiàn)象,闡述了后喻文化對傳統(tǒng)師生關系的影響,并從轉變傳統(tǒng)思想觀念、實行師生平等對話、建立合作共享模式、加強師生情感交流四個方面提出了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 后喻文化 師生關系 構建思考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人類文化知識的傳遞已進入“后喻文化”時代,學生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烈,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傳統(tǒng)師生關系面臨挑戰(zhàn)。在這一背景下,梳理和總結“后喻文化”對高校傳統(tǒng)師生關系的影響,積極探索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實現(xiàn)師生共同成長,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后喻文化”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1],將文化的傳播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前喻文化”,即長輩向晚輩傳授知識經(jīng)驗,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第二種是“并喻文化”,即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fā)生在同輩人之間;第三種是“后喻文化”,即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2]。后喻文化,也稱之為“青年文化”,指年輕人相較年長者而已,對新觀念、新科技具有更強的接受能力,年長者反而要向晚輩學習,形成所謂的“文化反哺”[3]。
在學校里,后喻文化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等,“后喻現(xiàn)象”體現(xiàn)最明顯的就是“老師也有不知道的東西”。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學生學到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比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更多,教師不再是第一手信息的獲得者,也不再具有唯一的話語權,學生可能在最新熱點事件、流行文化或者信息技術上比老師知曉得更多,雖然他們還坐在教室里或者在辦公室接受教育,但他們似乎不再那么“聽話”,開始反駁老師有時提出的一些觀點,甚至還給老師帶來了新的思想和熱點話題。有一次和學生在網(wǎng)上聊天,他說最近有點“藍瘦香菇”,當時我就懵了,這是什么意思呢?后來我上網(wǎng)搜尋才知道這個概念的含義。毫無疑問,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知識更新、創(chuàng)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新的思想、新的觀點層出不窮,如果我們還囿于現(xiàn)有知識體系,就會被時代淘汰,教師要不斷學習,才能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暢通交流。
二、后喻文化對傳統(tǒng)師生關系的影響
在我國,由于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影響,長期以來學生對教師頂禮膜拜,教師是“權威”的化身,不容有任何懷疑,“師道尊嚴”一直是師生關系的主流理念,深入師心。但隨著“后喻文化”時代的到來,這種傳統(tǒng)的權威受到了挑戰(zhàn),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來越強,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和經(jīng)驗已不能滿足需要,他們具有更強的自主意識,更樂于自主學習,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找尋答案或學習新知識。
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絕對“權威者”,大量信息的傳遞不再局限于晚輩或者同輩之間,通過網(wǎng)絡等新興媒體獲取知識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的歡迎,學生心目中“萬能”的老師地位受到動搖。此外,有些教師沒有與時俱進,沒有及時更新知識庫,還沿用以往積累的知識教育學生,對學生已然失去了吸引力。
后喻文化時代,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富有批判思維能力,他們反感于父母和教師的一味說教。課堂教學中,學生越來越反感照本宣科式教學方式,“我講你聽”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不再受學生歡迎,學生更喜歡互動學習模式,在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更希望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三、構建“后喻文化”時代新型師生關系的思考
后喻文化時代悄然而至,傳統(tǒng)師生關系正逐步解構,新型師生關系急需構建。“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升華教學觀念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后喻文化”時代,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雙方均需升華教學觀念。教師要摒棄以往“師者為大”、“師道尊嚴”的觀念,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者,而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合作者和引導者,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教給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如何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引導學生發(fā)掘潛力;教師不要只顧自己在講臺上口若懸河,自我陶醉,要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站在學生的立場,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教師不要端著架子,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要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乃枷耄龅讲欢母矣诓⒎e極向學生學習,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學生可以是質疑者而非跟隨者,在課堂上可以大膽說出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和老師一同探討交流,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二)提倡師生平等對話
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教育觀強調“平等對話”,主張建立一種師生平等對話的新型關系。在“前喻文化”時代,教師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其權威來自于身份、職位,而在“后喻文化”時代,教師的權威更多來自于自身的知識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知識淵博的老師會吸引學生自覺到場聆聽學習,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正面的影響,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應只是老師侃侃而談,也要學會傾聽,學會包容,在課堂上,敢于接受學生的質疑,在日常相處中,走進學生的心靈,了解學生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教師要樹立以學為本、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尊重學生、關心學生、信任學生,如長江大學“三尊三學”(尊重學生、尊敬學者、尊崇學術)的辦學理念就是把尊重學生放在首位。
(三)建立合作共享模式
長期以來,受儒家思想影響,教師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個性發(fā)展不充分,這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在“后喻文化”時代,老師和學生要學會角色互變,樹立合作共享意識。一是知識共享,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當前大學生掌握的知識可能比老師還多,教師不再是“權威者”,學生不再是“接受者”,因此師生之間可以相互分享見聞,探討交流,共同鉆研,共享知識成果。二是感受共享,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可以消除師生關系的緊張和淡漠,增強溝通交流的主動性,學生愿意和老師分享自己的感受,會有助于老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個性,增強教育的實效性。三是加強合作,教師要學著從講臺上走下來,課下與學生合作,在合作體驗式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可以積極參與同學們組織的課余活動,或作為學生社團的指導老師,在實踐中獲得共同進步。
(四)加強師生情感交流
“后喻文化”時代,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老師深入到學生生活中去,不做學生“最熟悉的陌生人”,而要做學生思想的貼心人,做學生興趣的引路人,做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情感的溝通,不能一味地說教,而要學會鼓勵和引導。平時多留意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平等坦誠地與學生對話交流,在和諧的氛圍中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師要以情感交流為突破口,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開發(fā)潛能。一次上課,我發(fā)現(xiàn)有位學生總是在座位上動來動去,不能安心聽講,我課后與他交流,他說自己的關注點不在學習上,而在攝影上,希望在大學期間能辦個人攝影展,我鼓勵他在班會上大膽說出自己的夢想,在完成學業(yè)的同時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在我們共同的鼓勵和支持下,他不但完成了一些很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獲得了系列獎項,而且學習成績有了質的提高,再也沒有掛過科。通過這件事,我更加意識到每位學生都有無限的潛能,我們不要做只站在講臺上或坐在辦公室的人,而要深入學生,用心觀察,耐心引導,將單純的知識傳授變成雙向的情感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張紅梅,陳平.新媒體時代的后喻文化特征及其對思想教育的啟示[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2(04):1-4.
[3]徐龍.基于后喻文化時代的生態(tài)課堂構建思考[J].懷化學院學報,2012(03):118-120.
[4]陽榮威,盧敏.后喻文化時代師生關系解構與重構[J].中國教育學刊,2013(03):64-66.
[5]宗云燕,繆祥彥.“后喻文化”背景下導師與研究生師生關系探析[J].大學教育,2016(03):21-23.
[6]楊會良,王勝霞,張朝偉.后喻時代高校師生關系的嬗變與重構[J].教育探索,2011(1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