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淑濱
摘 要: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教學活動中問題設計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師通過設計問題導入課文,把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學習找到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問題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科學巧妙地設疑,借助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調動課堂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課程改革 問題設計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經驗豐富的教師會根據不同課文類型和教材內容及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圍繞教學目標,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層次和要求精心設計不同的問題,使提問能夠發揮啟發學生思維、開發智力的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然而,教學實踐證明,并非所有課堂提問都能實現預期目標,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那些優化了的課堂提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課堂提問在教學中發揮良好的作用呢?
一、明確優化課堂提問的要件
優化了的課堂教學提問應具備這些特點:1.問題設計必須能夠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能動作用。首先要引導學生積極探求真理;其次要鼓勵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最后要歡迎學生發表創新見解。2.問題的設計難易要適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明確以上特點后,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就要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的趣味性。提問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時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學。2.問題的整體性。提問要緊扣教材內容,圍繞目標要求,將問題集中在關鍵點上,以利于突出重點、攻克難點。3.問題的針對性。針對課堂要訓練學生的何種能力設計出各種類型的問題。4.問題的量力性。首先要適度,提出符合學生智力水平難易適度的問題;其次要適時,提問的時機要得當;再次要適量,提問要精簡數量,直入重點。5.問題的預見性。提問要事先想到學生可能回答的內容,敏銳地捕捉和及時糾正學生答復中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
二、增強提問力度
1.采用矛盾發現式提問。如果課文中的“矛盾”顯而易見,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并加以剖析,讓學生在對立統一中理解課文。如《十里長街送總理》寫靈車到來之前,“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顯然,句中的“焦急”與“耐心”是反義詞,是矛盾的。為引導學生理解其中蘊含的含義,教師可以這樣提問:“焦急”是什么意思呢?(著急)“耐心”又是什么意思呢?(心里不急躁,不厭煩)那么,既然心里“著急”了,為什么又說“不急躁,不厭煩”呢?這不是構成矛盾了嗎?老奶奶為什么“焦急”?為什么“耐心”呢?這樣能夠引導學生慢慢體味老奶奶的心情:“焦急”是說老奶奶盼望早一點看到總理的靈車;“耐心”是說不管等多久,老奶奶一定要看到總理的靈車。通過這一表達方式,人民群眾對周總理那份無比熱愛、無比懷念、無比沉痛的心情就躍然紙上了。
2.采用矛盾引發式提問。由于年齡特點,小學生的認識理解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容易被“矛盾”的表象所迷惑,難以透過事實現象準確理解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抓住那些蘊含矛盾而且學生理解容易出錯的重點詞語設問,引發矛盾,促使學生進行探究式思考,進而準確理解內容。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句話:“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句中的“好像”一詞隱含著“矛盾”且學生比較難以正確理解。可以由“好像”設問:“好像”,是什么意思?你認為花生米增加了嗎?可以把句中的“好像”去掉,比較去掉前后句子意思的變化。通過比較,學生明白了: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沒有增加;加上“好像”,意思是實際上增加了,但看起來像沒有增加似的。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數得清顆數,可見平時沒有客人時就更少了,進一步突出了總理簡樸的生活作風。這樣加以引導,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論證能力。
3.采用矛盾提挈式提問。為了突出表達中心,不少課文中隱含著“矛盾”,乍一看似乎不合情理,其實是作者的潛心之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捕捉“矛盾”,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探究,促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鳥的天堂》讀到第九自然段時,有一句話:“鳥的天堂里沒有一只鳥,我不禁這樣想。”課文以“鳥的天堂”為題,這個天堂里必有許多鳥,要不怎么能稱之為“鳥的天堂”呢?現在作者又說“鳥的天堂里沒有一只鳥”,這怎么回事呢?準確剖析和理解其中的矛盾,是引導學生把握中心的重要一環。對此可以這樣設問:“鳥的天堂里沒有一只鳥。”為什么?結尾作者又承認“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又為什么?使學生明白:作者第一次去“鳥的天堂”沒有看見鳥,原因是天晚了,鳥已在樹上棲息;第二次去才看見鳥,原因是早晨鳥兒開始活動了。作者在結尾說“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昨天不是沒有鳥,而是“我”的眼睛沒有看到,表達了作者對“鳥的天堂”的肯定。
4.采用聯系比較式提問。教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一篇課文的內容之間,課文與課文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聯系,抓住知識間的聯系發問,可引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理解課文,進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我的戰友邱少云》中有這樣兩個句子:“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地熄滅!”“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二十分鐘。”這兩句中的“才”字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顯示截然不同的意義。初看并沒有什么不同之處,但以聯系比較的觀點進行剖析,可以看出其不同含義是由句子的情境決定的。為讓學生理解這一點,可設問:兩個“才”雖然都是表示時間的副詞,但在這兩句中所表示的時間長短相同嗎?(前句表示時間太長了,后句表示時間太短了。)接著引導學生聯系課文,進一步理解這兩個“才”的豐富內涵,可設問: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反映了“我”怎樣的心情?(矛盾而痛苦)表現了邱少云怎樣的偉大精神?(驚人的毅力)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二十分鐘,戰斗的時間為什么這樣短?(邱少云精神的鼓舞)聯系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好方法,引得學生掌握運用這一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很快突破難點,還可以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合理性。
5.采用點面輻射式提問。不少課文中具有中心或內容聚焦點,抓住這些聚焦點設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可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對教材形成整體認識。可抓住“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一句設問:如《一夜的工作》文中哪些句或段可以看出總理的勞苦?哪些句或段可以看出總理的簡樸?這一句話寫出了總理的哪兩個方面?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中心。這樣設問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中心。
6.采用錯誤巧用法提問。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理解出錯是常見的,教師要能夠及時捕捉學生理解中的錯誤,全面分析,探明原因,可以有效地加大設問的力度,保證調控的效度。促使學生在學習《藺相如》時認為秦王想騙取和氏璧不守信用,而藺相如又把到秦王手中的璧騙回來,不是也不守信用嗎?為此教師可設問:此時如果藺相如守信用那么應該怎么做?事情的結果又會怎樣?引導學生明白:秦王在璧到手后絕口不提換城的事,是秦王失信在前,藺相如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樣就突出了藺相如的勇敢機智。
三、找好設問切入點
1.抓住重點句子為切入點設問。課文中的重點句子,有的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與上下文關系密切。抓住重點句子設問,能夠幫助學生認識段與段、句與句之間的聯系,對把握文章中心起到重要作用。如《桂林山水》一文,抓住最后一段“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這一句設問:“這樣的山”指怎樣的山?“這樣的水”又是怎樣的水?這樣就能夠引導學生細細朗讀全文,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點,達到揭示中心的目的。再如《詹天佑》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話“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馬上開始勘測線路”。這是過渡句,以過渡句為切入點設問,能使學生體會到過渡句承上啟下的作用,把握上下文的內容。
2.抓住重點詞語為切入點提問。抓住重點詞語設問不但有助于學生掌握詞與詞、詞與句的聯系,而且能對學生的語言材料積累起到關鍵作用。如《草船借箭》結尾寫道:“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教師抓住“神機妙算”一詞設問:“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諸葛亮“神機妙算”體現在文中的什么地方?諸葛亮“算”準了什么使他能借箭成功?這樣設問使學生了解到諸葛亮的有膽有識、有勇有謀,并能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有所發現,激發求知欲,提高閱讀興趣。
總之,語文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課堂上看似隨機應變,實際上功夫在課堂外,要求教師既備教材教法,又“備”學生,是教師認真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按照教學規律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的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4]藍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