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鋇+劉娜
摘 要: 威縣亂彈是我國古老的劇種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繼承、發揚這一傳統地方戲曲,是一項艱巨且緊迫的任務。我們要抓緊制定保護策略并盡快實施:開展對威縣亂彈的調查研究,建立數據庫;政府重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面向農村市場,樹立來自農村、服務農村的理念;利用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不同的平臺大力宣傳;強化全民保護意識,與中小學綜合活動實踐課程相結合;認清價值,制定科學的管理機制;與企業聯姻,與高校聯姻、與名勝古跡聯姻,走出一條獨特的復興之路。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威縣亂彈 保護策略
2008年6月14日,我國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北威縣亂彈被列入其中,這說明國家對這一藝術形式高度重視。威縣亂彈是我國古老的劇種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隨著電視技術的發展及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的到來,過去輝煌的戲曲藝術在今天的文化市場激烈競爭中生意慘淡,甚至瀕臨消亡。如何繼承、發揚這一傳統地方戲曲,是一項艱巨又緊迫的任務。戲曲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特殊的一面,是一種口傳心授的藝術形式,一旦這些老藝人沒有培養出接班人,這一藝術形式將面臨失傳的境地。為此我們要對如何保護好威縣亂彈這種藝術形式認真研究,提出科學的建議并制定有效的科學對策。
一、威縣亂彈簡介
威縣亂彈,始于明末清初,因起源于威縣而得名。它與昆劇、高腔、絲弦是河北省四大劇種,流傳于冀南、魯西、豫北交界一帶。大約在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間,根據流行區域分為東路亂彈和西路亂彈,東路亂彈流行的區域在今河北威縣東南部、清河、臨西及山東省的臨清、夏津、聊城。西路亂彈流行的區域有邢臺的任縣、巨鹿、隆堯及石家莊的元氏、正定、贊皇、無極一帶。流行于石家莊一帶的叫“北府亂彈”,石家莊以南的區域叫“南府亂彈”[1]。
威縣亂彈有是河北省的稀有劇種之一,由于歷史悠久,被稱為中國戲曲“活化石”。它具有高亢激越、渾樸粗獷的風格,具有鮮明的地方化與大眾化特色,扎根于民風淳樸、人杰地靈的威縣沃土。經過歷代的傳唱,音樂不斷完善,演出內容逐漸豐富,有帝王將相、百姓人物的故事,還有保家衛國、懲惡揚善,充滿正能量的情節,不僅有歷史故事還有平民現實生活的寫照,當時成為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今,這一藝術形式受到嚴重的生存挑戰,據調查現在只有少量的業余劇團在活動,例如威縣馮莊劇團和北周卦亂彈劇團,如不加以保護,亂彈這一劇種將面臨滅絕的危險。
二、威縣亂彈保護的策略
1.政府重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河北威縣政府不僅對威縣亂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了成功,還開展了大量工作,對威縣亂彈這一藝術形式進行了研究及宣傳,成立了“威縣亂彈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和“威縣亂彈保護工程學術研究小組”。盡管威縣政府對威縣亂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但是還要有具體措施:第一,建議出臺威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對傳承人及非遺項目有一定經費補助,資助一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科研課題,為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方面的管理和宣傳,提供科學的措施和意見。第二,成立亂彈劇團,劇團可能效益不盡如人意,這要政府支持,進行資金支持,等劇團有好的效益時,才減少資金的支持。也可借鑒新型農村合作療定點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的管理辦法,每月給劇團工作人員1000多元的補助,劇團收益歸自己支配。政府還可給予道具、服裝的支持[2]。
2.面向農村市場,樹立來自農村、服務農村的理念。
威縣亂彈的產生區域是農村城鄉,屬于地方劇種,在這里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不論是紅事白事,春節期間、廟會、立集等大型活動,都要有演出,這是亂彈能生存的基礎。我們應好好利用這些機會,進行大力宣傳,發放資料及宣傳冊,使老年人、青年有都喜歡聽亂彈,小孩同大人一起聽戲,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長大后,也有可能對這一劇種做出一定的貢獻。目前對這些演員宣傳得還不夠,要大力宣傳,充分利用海報、傳單,借演出的機會,使觀眾熟悉這些演員,盡快讓他們成為當地的明星。為了更好地保護威縣亂彈這一劇種,政府可以獎勵一些演員和編劇。多組織比賽,包括演唱比賽和編劇評比,因為創作十分重要,沒有好的劇本,地方劇將失去生命的活力。通過政府的獎勵,鼓勵優秀演員和編劇全身心投入亂彈戲曲的劇目上。
威縣亂彈傳統劇目有很多,如《吳漢殺妻》、《臨潼山》、《煤山恨》、《王莽篡朝》、《光武山》、《楊金花奪印》,還有新編劇目如《紅燈照》、《五哈哈驚魂》、《關愛》、《雪蓮花》,這些劇目在民間廣為流傳,在大眾娛樂的同時,還起到傳播知識、教育民眾的積極作用。然而亂彈的劇目很有限,需要劇作家們不斷創新,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獻給廣大的亂彈愛好者[3]。
3.利用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不同的媒體平臺大力宣傳。
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要充分利用好先進的媒體平臺加以宣傳,威縣電視臺要設固定欄目,播放亂彈演出過的劇目,建議河北電視臺、中央電視臺要設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節目,加以保護和宣傳。還可建立網站,讓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威縣亂彈這一古老劇種;了解它的起源及演變;了解它的藝術特點;了解其樂器及伴奏特點;了解其行當、體制及沿革及一些主要劇目;了解它在當地生活中的作用。老年人聽收音機的較多,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河北電臺、邢臺電臺要播放威縣亂彈的一些劇目,滿足老年人愛聽亂彈的需求。
其實無論河北電視臺還是中央電視臺,對威縣亂彈給予了一定的支持,曾經播放過一些節目,《王懷女》、《楊金花奪印》河北電視臺錄制并播放,中央電視臺也播放過,有些地方電視臺如威縣電視臺、臨清電視臺、邢臺電視臺、巨鹿電視臺都先后播放過一些亂彈劇目,對威縣亂彈的宣傳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是威縣亂彈的劇目較少,演出的質量、水平都要受到一定影響。電視臺要加大宣傳力度,多進行比賽,像豫劇借助河南電視臺辦的《梨園春》欄目一樣,周周有比賽,還有月冠軍和年度總冠軍。這樣大力宣傳,不僅使這項劇目更普及,人人都能唱,人人都想唱,還會涌現出更多優秀人才。相信會有更多的人了解亂彈,喜歡上亂彈,使這一古老的戲曲形式煥發青春。
4.強化全民保護意識,與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結合。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打人民戰爭,人人參與,搶救與保護好威縣亂彈這一劇種,不僅是一個部門,一個政府的事,還要全民動員,全社會參與,以威縣為主,帶動冀南、魯西、豫北一帶,加強輿論宣傳,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這一文件,該文件中明確規定: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產日”。
其次要在青少年中加大宣傳力度,因為學校教育是傳承民間文化藝術的有效方式,尤其是開展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選擇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活動內容,如“走進威縣亂彈”,“威縣亂彈保護策略研究”,“威縣亂彈起源與變革調查”,等等,這一課程無固定教材,要求老師靈活選取一些有當地特色的材料作為研究內容、課程資源、研究對象。要求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面向社會,走出教室、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學生通過調查、體驗、探究一系列的活動,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并走向社會大力宣傳。
5.認清文化遺產價值,制定科學的管理機制。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部門要對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除了向國務院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外,還要制定科學的管理機制。第一,制定負責威縣亂彈的保護辦法及實施措施。第二,建立傳承人的檔案。第三,管理有關威縣亂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維權申請[4]。建議威縣政府要積極開展這方面的工作,最好建設威縣亂彈展覽館,對這一文化遺產的資源作系統的搜集整理并大力開展這方面的研究。要充分認清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價值及保護它的重要意義。要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加強管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精心組織、精心策劃,確保這一劇目后繼有人,并發揚光大。
6.與高等教育對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威縣亂彈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長期以來由于缺乏資金投入加上人才匱乏,導致這一地方劇種瀕臨消失的絕境。為此要保護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后繼人才是問題的關鍵。建議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等教育的教學相結合,解決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筆者認為文化遺產與高等教育對接是解決人才培養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措施。具體操作是建議威縣政府與當地高校邢臺學院結合,通過河北考試院在招生方面給政策支持,培養定向藝術生,畢業后從事亂彈的演出或研究工作,并建議在邢臺學院建立威縣亂彈研究中心,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和交流活動。還可特聘亂彈的傳承人孟凡真為指導老師,舉辦威縣亂彈人才培訓班,請全國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對威縣亂彈的保護給予指導和提出建議。
盡管受到影視藝術、國粹京劇和豫劇的巨大沖擊,地方戲曲威縣亂彈受到挑戰,慶幸的是我國各級政府都達成共識,認識到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相信經過政府和全社會的努力,開展對威縣亂彈的調查研究,建立數據庫,與企業聯姻,與高校聯姻,與名勝古跡聯姻,走出一條的獨特的復興之路。我們會看到在祖國戲曲的百花園中,有一朵綻放的鮮花,那就是威縣亂彈。
參考文獻:
[1]東澤民,劉娜.河北亂彈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7.
[2]東澤民.威縣亂彈衰落原因再思考[J].邢臺學院學報,2012(04):35-37.
[3]東澤民.威縣亂彈在當地人民生活中的作用[J].蘭臺世界,2012(07):55-56.
[4]劉娜.淺議威縣亂彈劇團的興衰[J].邢臺學院學報,2013(04):14-15.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威縣亂彈藝術的考察與研究,項目編號:HB17YS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