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軍
摘 要:從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特色入手,結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的教學實踐,認為科學技術哲學課程有助于學生認識科技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有助于培養文科生的科學精神,有助于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最終實現通識教育目標。
關鍵詞:通識教育;科學技術哲學;教學功能
大學通識教育已經成為當下高等教育熱點話題之一。科學技術哲學具有文理交融的學科性質,而正是這一特點使得它與通識教育所倡導的“通才教育”理念不謀而合。然而,國內學界對于通識教育背景下科學技術哲學教學的討論卻并不多見。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從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特色入手,結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的教學實踐,探討科學技術哲學的教學功能。
一、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特色與歐美的通識教育
科學技術哲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它以科學技術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科學技術的性質,科技活動的基本方法,科技發展中的哲學問題,科技與社會的相互作用,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關系等內容。通過對大學教育發展史的回顧,發現通識教育與科學技術哲學有密切關聯。
通識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至古希臘雅典式的博雅教育,它所要培養的是具有淵博學識和優雅氣質的人。在古希臘之后,很多西方學者都對通識教育進行了探究。在美國,通識教育概念的出現與現代研究型大學的出現是在同一時期,二者都出現在1880—1920年之間。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在內的很多名校都推崇通識教育,如科南特在其擔任哈佛大學校長期間便著力于推行通識教育改革計劃。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的一份報告強調:本科生應當接受不同領域的博雅教育,這一信念對于21世紀乃至后世的美國教育而言都至關重要。由此可見,教育,自古希臘開始,倡導的就不只是孤立地傳授專門的學科知識,而是要培養具有綜合素養和自由精神的人。在19世紀末以來的歐美大學教育中,則倡導科學與其他文化的融合,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學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特性和深層意義。在這個意義上,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與科學技術哲學的宗旨是相吻合的。
不僅如此,在歐美國家中學階段的教育中,通識教育也常被倡導。如美國科學促進會于1985年開始進行了一項名為“2061計劃”的全國性研究,力圖徹底改革美國中學的科學教育。1989年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了題為“面向所有美國人的科學”的研究報告,該報告要求中學生應從三個方面理解科學的本質:科學世界觀、科學的探究方法、科學事業的性質。美國科學促進會的這份報告中的科學世界觀和科學方法的內容正是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核心。英國的通識教育中也重視科學技術史與科學技術哲學的教學——尤其是在中學教學中。如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科學教育協會支持了兩項由中學教師策劃的課程設置改革計劃,一是“科學與社會”計劃,一是“在社會與境中的科學”計劃。這兩個計劃涉及的主題也是科學技術哲學學科的重要內容。
二、中國的通識教育與科學技術哲學課程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在迎合就業市場的需求,因此,在培養人才方面,不可避免地呈現出高度專業化和市場化的特點。可以說,在相當長時間內,中國的教育并不重視通識教育,而是專注于專業教育本身。
中國高校推行通識教育的歷史不長,可以追溯至1995年10月在華中理工大學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研討會。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啟動了全國高校通識教育的試點工作,只是當時并沒有通識教育的說法,提出的概念是“文化素質教育”。由于文化素質教育的理念與當時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理念相吻合,或者說符合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所以在高校中推行文化素質教育就得到了很多師生的歡迎。按照當時教育部的要求,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可通過開設必修和選修課程,開展專題講座,課外閱讀和文藝活動等多種方式,將文化素質教育滲透于專業課程教學中。但文化素質教育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它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如有學者就指出,高校“不是把通識教育課程看成是本科的主要課程和基礎學術訓練,而是把它看成僅僅是在主課以外擴大一點學生的興趣和知識面,說到底只是在傳統的‘專業主義不變的前提下給學生加點‘小甜點。片面追求不斷擴大通選課的范圍和數量,似乎通識教育目標就是‘什么都知道一點,因此可供選擇的通選課門類越全、課程數量越多,那么通識教育就搞得越好。”這一觀點可謂一針見血,一語道破了中國自1995年在高校推行的文化素質教育或后來發展出的通識教育實施的整體狀況。
在歐美通識教育中,科學技術哲學無論在大學還是中學都受到重視,但從中國高校本科生的課程設置來看,開設“科學技術哲學”課程的院校很少。也就是說,在現有的本科課程設置中,通識教育尚未與“科學技術哲學”課程關聯起來。與此同時,“自然辯證法概論”是理工科研究生的必修課程。“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主要包括自然觀、科學技術方法論和科學技術觀三大內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然辯證法概論”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哲學。但這一課程僅限于理、工、農、醫研究生而并未拓展至文科專業,也就是說文科專業的研究生與本科生一樣,缺乏通識教育中文理交融的課程。
三、“科學技術哲學”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中的教學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作為一個傳統的文科專業,是各個師范類院校的老牌專業。師范類院校在課程的設計上,各有特色。從中國招生考試網得知,某重點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包括:政治學原理、思想政治工作概論、德育學、政治哲學、中國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美學、倫理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西方哲學、思想政治課教學論、政治課程創新論、政治學原著選讀、中國哲學專題、當代政治思潮、公共政策概論、行政學前沿、比較德育、文化學、公共關系學、應用倫理學、宗教學、時尚美學、中外教育思想史、中外管理思想史、中外經濟思想史、教育心理學、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等。①從設計的這些課程來看,在通識教育方面,該校側重于對人文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未能實踐通識教育中著力倡導的“文理交融”的理念。這種現象在國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中并非個案,而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為解決這一問題,不少學校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尤其是鼓勵教師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公選課,文科學生通過學校開設的門類眾多的公選課便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跨學科知識。如西南某民族院校,在全校范圍內開設了18學時的“科技與文明”公選課,據筆者所知,該門課程很受文科學生的歡迎,“科技與文明”課程的設置是300人選修,但每次來上課的人數都遠超過300人。
筆者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生中開設了32學時的“科學技術哲學”選修課,講授的內容包括歷史上的自然觀、人與自然的關系、科學觀與科學方法、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科學技術與社會、當代科技哲學前沿問題等。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可了解自然觀、科學觀、科學方法、STS等科技哲學領域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哲學思維水平。在課后的隨機調查中,有學生表示:“這門課很有意思,作為文科生,我們很難有機會接觸到科學知識,更不用說從哲學層面去思考科學的問題,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讓我對科學和哲學都有更多了解”。
通過課程內容的講授和課后的調查,并結合“科學技術哲學”課程的特點,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在文科專業,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開設“科學技術哲學”選修課。
首先,“科學技術哲學”課程有助于培養文科生的科學精神。當今的時代是科技時代,我們沒有人能夠將自己獨立于科技之外。但對于科學,以文科生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了解不多。雖然學校開設有不少理工科的公選課,但對于文科學生來說,繁重的專業課程和公共課的學習已經占用了太多的時間,很少有學生會愿意再去額外選修理工科的課程。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中開設文理兼顧的“科學技術哲學”課程,則可以提高文科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其科學精神。筆者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采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穿插進行的方法,引導學生對科學技術進行探究式學習,整個課程下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有明顯提升,對科學的性質與價值也有了較好的理解。
其次,“科學技術哲學”課程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科技與社會的互動關系。科學技術哲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它側重于從哲學的角度審視科學技術,既關注科學本身,也關注科技與社會的互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會成為中學政治課教師和基層公務員,不管是中學教師還是基層公務員,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科技與社會的關系,但對于科學技術,他們了解的不多,更談不上把握科技與社會的關系了。“科學技術哲學”課程中有專門的章節討論科技與社會的關系,所以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科學技術哲學”的教學中,可以利用科學史上大量案例來闡述科技與社會、政治、宗教等方面復雜的交互作用,從而使學生能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同時也能更好地把所握科技與社會之間復雜的關系。
第三,“科學技術哲學”課程的教學還有助于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最終實現通識教育目標。隨著科技對人類生活滲透程度的加深,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卻出現分裂。兩種文化分裂的現象對于文科學生而言尤其明顯,如思想政治專業本科生對人文文化大多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科學文化卻知之甚少,而“科學技術哲學”課程正好可以彌補文科生的這一缺陷,因為“科學技術哲學”就是一門彌合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鴻溝,實現兩種文化融合的課程。
最后,作為哲學分支學科的科學技術哲學在訓練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大學生都缺乏批判性思維,尤其在以培養中學教師為核心目標的師范專業中,學生們更是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維,因為在他們的學習中,老師們更多強調的是中學教學一定要“以教科書為準”,這種學科特點限制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而批判性思維是創新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獨立的判斷能力,是不可能有創新的。科學技術哲學是一門文理交叉的綜合性學科,創新往往更容易在學科交叉的地方產生。在“科學技術哲學”課程的講授中,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發展歷程來強調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同時通過哲學思辨的方式,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總之,無論是從歐美國家通識教育的發展歷史來看,還是從國內高校對通識教育的實踐來看,都表明科學技術哲學與通識教育關系密切。科學技術哲學所具有的文理交融的學科特點有助于培養文科生的科學精神、認識科技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有助于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最終實現通識教育目標。
注釋:
①京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介紹,中國招生考試網,2012-02-02.http://www.gk114.com/gbgx/65/247/2012020797525.html。
參考文獻:
[1]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王永茜譯.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歷史與未來——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報告[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2]劉兵.西方在中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科學史的若干動向——國外科學史教學介紹系列文章之二[J].物理通報,1996(2).
[3]魏冰.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教學[J].比較教育研究,1999(3).
[4]劉兵.STS與基礎科學教育[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6).
[5]王義遒.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3).
[6]劉祥輝.通識教育在我國大學面臨的實踐困境和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