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方法”時代認為不存在某種單一的教學方法,任何教學方法的應用都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在這種全新的教學觀念引導下,教師的角色需要隨之轉變。本文即以大學英語教師為研究主體,探究在“后方法”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角色轉型的策略。
【關鍵詞】后方法時代 大學英語教師 新型角色
引言
“后方法”時代始于上世紀末,“后方法”是語言學家和語言教師們總結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教學觀念。“后方法”時代的到來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突破,“后方法”中許多有意義的教學方法,如體驗式、反省式、人本主義等,有助于改善當前高分低能的英語教學現象。但切實落實這一教育理念,教師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后方法”時代,研究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打破教師的教學思維定勢,啟發大學英語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重新思考,激發教師創新教學模式的熱情,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專業水平,進一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一、“后方法”教學概述
“后方法”這一概念最先由Kumaravadivelu提出。隨后無論在外語教學還是培訓環節,這一方法都被應用。除了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外,Kumaravadivelu認為教學研究還應該包括進行教學活動所需的社會文化環境。
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Kumaravadivelu提出的“后方法”教學這個宏觀策略框架包括一條宏觀策略和十條微觀策略。其中宏觀策略由三個教學參數構成,包括“特殊性”、“實用性”與“可能性”。微觀策略則包括“增加學習的機會”、“促進課堂互動的合作式發展”、“減少學生的感知失配”、“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激活學生的直覺啟發”、“促成語言輸入語境化”、“語言技能整合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確保社會的關聯性”與“提升文化主人翁意識”。
宏觀策略框架的提出,一方面幫助外語教師進行反思教學,另一方面使教師能夠通過教學實踐,來拓展自身的專業知識。教育工作者還可以通過設計恰當的微觀策略,來激發課堂教學的潛力。這一框架幫助外語教師擺脫了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
這一理論摒除了教師對引進的西方教學思想方法的盲從,它不是對傳統語言教學法的反對而是革新。它幫助教師釋放自主教學理論的開發意識,使教師能依據特定教學情景,有效支配不同的教學方法,服務教學需求。
二、“后方法”時代大學英語教師角色轉變的必要性
多年的理論研究以及不斷的教學實踐表明,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僅僅籠統地歸納方法是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的,我們首先需要考慮不同的語境。例如牙牙學語孩童在各自家庭的環境當中完成自己母語的學習過程。他們的語言學習材料各有千秋,學習語言的過程不盡相同,家長傳授給她們的語言知識也大相徑庭,然而最終孩童的學習成效卻殊途同歸。這大概是因為母語是他們唯一的交流工具,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該語言習得過程通常被稱為母語的形成。
鑒于語言學習的這一特性,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在傳統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學習的效果并不顯著。一直以來,我們的英語課堂中,多是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被動的接受來完成英語的學習任務。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只扮演了知識的傳遞者、解釋者以及學生學習知識的組織者和評價者。這樣一來教師和學生被人為地分割為兩個相互獨立的陣營,缺乏相應的互動與交流。
然而伴隨“后方法”時代的到來,人們逐漸意識到語言的教學,不能僅局限于一種教學方法,語言的學習需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需要結合不同的學習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語言環境。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并不只是知識傳遞者,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觀察并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隨機應變轉換教師角色。由最初純粹的理論應用者,轉變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引導學生成為真正自主的學習者。總之,在“后方法”時代下,強調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靈活應對。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作為教學的關鍵因素,必須順應教學新形勢,及時轉變自身的角色,靈活展開英語教學。
三、“后方法”時代大學英語教師角色轉型策略
1.學生學習的積極中介者。根據費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論我們知道,當學習者學習的時候,會受到同行者的影響。該理論指出有效的學習取決于互動交流,互動交流來自于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不同知識和技能的人。其中知識水平稍高的人可以幫助另一方獲取知識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此我們可以把教師稱為學生學習的中介者。
在“后方法”時代,大學英語教師應當由傳統的知識傳遞者向積極的中介者轉變。作為積極的學習中介者:一是要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其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與他們探討學習任務,明確學習目標;賦予其自主學習權利,讓他們自主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真實情境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二是要給學生心理上的疏導。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心理上富有安全感,精神上倍受鼓舞。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樂觀的生活態度,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三是要在課堂上做好知識引導。為學生的表現“打分”,即給予他們客觀積極的評價。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讓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四是應更多地尊重學生,呵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應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寬容、尊重他人,與學生開展平等的對話,提高師生間的通力合作的水平,實現積極的師生情感互動。最重要的是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必須得到保障,能夠對學生已有知識和技能進行客觀地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由“教”變為“導”。在教學的同時,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擴展自己的知識層面,不斷增加自身知識的存儲,保證知識的不斷更新。
2.教學活動的自主反思者。教學活動的反思是英語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英語是我國的第二語言,也許是這一現狀使它具有了獨特的學科特點。英語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從中發現教學環節中的問題,然后積極地尋找解決該問題的辦法,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
在“后方法”時代,在課前,大學英語教師要合理完成教學設計,預設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課堂的組織和管理,有效應對課堂的突發事件。在課堂教學后,教師要主動回顧和評價教學情況。當英語教師發現自己的教學效率低時,需要通過撰寫教學日志、參加教研活動、分享教學經驗、建立反思檔案、觀看教學視頻、問卷調查、訪談和行動研究進行反思,查找不足,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加以改進,以求不斷進步。此外,教師要始終能夠對教師、教法和學生三方面進行反思,并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學計劃,使教學過程能夠達到最理想的效果。教師要成為一名反思型教師,時間和經驗的積累必不可少,同時外部條件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幫助他們完善自己,不斷進步,增強教學實踐能力,以成長為更加優秀、更有思想的教育專業人員。
3.教學難題的行動研究者。在“后方法”時代,大學英語教師不僅僅是傳統教學方法的傳承者,也應成為教學方法的行動研究者。行動研究是一種需要進行自我反思的方式,教師通過行動研究可以提高對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理論認識和并對其進行正確評價。根據凱米斯的觀點,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循環的過程”。此循環包括:問題界定、數據收集、反思分析、行動、確定新的問題。
由于行動研究的研究者通常是直接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師,所以在探究外語教學規律過程中,一方面強化了專業化發展的自主性與合作交流,另一方面教師會逐步形成自我專業風格。這樣一來就推進了外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進程。全面開展行動研究是到目前為止推動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最迅速的途徑之一。它培養了外語教師的教育創新精神,提高了創新能力,更好地促進了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外語教師深入教育教學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大幅度提升自身的專業發展水平提供一個行之有效的路徑和方式。行動研究鼓勵外語教師參與教學活動并不斷進行反思。同時,也促進學生的成長,引導學生觀察并自主思考,鼓勵他們自主研究并積極實踐,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培養他們的協作精神。行動研究使外語教師成長為自主的教學研究者,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步走上自我指導和自我持續發展之路。
4.教學理論的終身學習與建構者。英語教師的知識涵蓋技術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及解放性知識。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三類知識的組成結構隨之發生相應變化,這也注定了英語學習具有長期性的特點。
“后方法”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師應具備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英語學科的學科特點還要求英語教師重視對語言學基本知識與外語教學相關的分類學科的學習,如應用語言學、語用學和語言習得論等。這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理解和認識人類語言及其發展和學習規律,以此可以選擇和使用符合語言學習者特點的教學方法。此外,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的范圍廣,包括西方政治、經濟、宗教、娛樂等多方面內容。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見多知廣。同時,大學英語教師具備良好的漢語功底,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文化障礙,從而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總之,“后方法”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師發展是動態的、復雜的。為了與時俱進,緊跟英語教學發展步伐,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形成有個人特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以此來夯實自己的學科知識,實現個人價值。
四、結束語
“后方法”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被賦予了多元的角色,在開展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不能只局限于一種角色,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靈活地進行角色轉換。大學英語教師只有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突破傳統的角色定位,才能更加靈活地安排教學活動,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進而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新時代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楊福,柳宏.“后方法”教學法理論解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143-146.
[2]邱春安,吳磊.“后方法”視角的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9(6):82-83.
[3]成曉光.“后方法”時代的外語教學法研究[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07):63-68.
[4]陶健敏.“‘后方法時代”語言教學觀與對外漢語教學法體系構建[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3):17-23.
[5]梅其其格.“‘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理念發展簡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
作者簡介:陳晶晶(1977-),女,湖南東安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翻譯與文化,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