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效果是英語口語教學上人們十分關注,也是經常探討的一個方面。那么,如何充分提高教學效果呢?本文著力于詳細介紹以任務為中心的一種口語教學方法。通過分析任務主導型方法的各種基本步驟,作者希望說服讀者這種方法具有實用價值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任務引導型教學法 旅游英語口語教學 導學
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交流中,我們常常感嘆學生的英語水平,尤其是口語水平越來越差。不少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缺少自我約束、不肯下苦功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我們在教學中長期固守“自我中心”和“知識中心”,缺乏“對象意識”和“學生主體”意識,是造成學生英語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本文作者在多次失敗中逐步探索出一套較為行之有效的“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型教學方法”,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一場旅游英語口語教學的大討論。
任務引導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被認為是交際法的一個分支,以交際理論為基礎,目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問題并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習得語言和運用語言。任務教學法作為交際法的一個分支,其產生的主要理論基礎是海姆斯的交際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論和韓禮德 (M A K 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saystematics-functional linguistic)。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首先使用“交際能力”的概念,他認為一個語言學習者不但要有識別句子是否合乎語法規則和選出合乎語法規則句子的能力,還要能在適當的場合進行自由地交流。
從語言的交際功能出發,我們可以對任務引導型教學法作一個較為完整的描述。任務引導型教學法突出了聽說領先的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聽各種題材的材料、對聽力材料進行提問、及課堂討論或課堂辯論,啟發學生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參與了大量的聽說訓練。任務引導型教學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安排學生就當前熱點問題發表簡短的演說,學生會自覺地去收集材料并反復演練,從而達到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效果。任務引導型教學法把教師和學生緊密聯系在一起。作為教師來說,他必須精心設計各項任務并隨時隨地檢查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而作為學生來說,他們必須既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又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抓緊演練,并不斷地請教老師來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里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是網上的語言材料語言錯誤不少,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備課,為學生選擇地道的語言學習材料。
為了能順利運用任務引導型教學法,我們感到有必要在教學思想上切實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真正相信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不少老師盡管能接受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但在行動上他們還不能真正放開手腳,課堂上依然不能從“自我中心”過度到“以學生為中心”;二是不能任意放棄教師的主導地位。老師是課堂舞臺的總導演,而如果導演未能做好前期的大量準備工作和現場的指導工作和后期的補救工作,我們很難想象他能導演出成功的作品;三是要切實了解學生,發揮他們在旅游口語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任務引導型教學法需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作用,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啟發和引導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做明星的快樂。而學習上的成就感恰恰有利于教師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在多年的摸索中,我們走了不少彎路。因而有必要把我們的困惑和做法作較為詳細的交代。困惑之一就是不少學生連句子都不會讀,還談什么口語教學呢?在學工處的老師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多年來堅持讓學生晨讀。同時,我們還支持學生會舉辦各種朗誦興趣班。在實踐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安排了以年級為單位的英語誦唱比賽。從而有力地支持了英語口語教學。困惑之二是學生缺乏興趣怎么辦?為此,我們在學生中專門作了詳細的調查,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而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不斷調整活動的方式盡量貼近學生的興趣點。困惑之三是學生不完成任務怎么辦?我們的做法一是提高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達到40%至50%),二是把學生捆綁在一起,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困惑之四是學生談不深,談不透怎么辦?英語畢竟不是中國學生的母語。我們在大膽放手的同時,也時刻不放松對學生的指導。北外的口語教材之所以長期深受師生歡迎,正是他們在編寫時充分考慮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素材。通過想學生所想,我們的日常口語教學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配合,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總體而言,在解決了以上困惑后,我們努力在導學、助學和考核上做文章。具體做法如下:
在導學上下功夫
導學要求教師要把重點落實在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運用方法解決實踐問題,即要把教學中心轉移到指導學生學法上來。要重視學生思維發展的進程,做到因材施教,積極引導,激發鼓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學”作用。要做好導學工作,要盡力做到:
1.相信學生。作為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放手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新時代的學生由于網絡信息業的發達,其知識面、信息量以及創造力都不容小覷,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長處,激發其積極性。早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交際語言教學法風行的時期,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學家如Savignon(1983),Nunan (1987)就提出了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鼓勵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與互換從而達到學習語言的目的。
2.精心備課。如何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創造能力呢?教師精心的備課與準備必不可少。只有精心的設計與準備才能為學生的發揮和創造搭建平臺。可以說好的備課是一堂課的靈魂,只有課備好了,課堂教學才會順利進行。Richards(1998)指出,備課能使教師事先思考課堂教學,預測并解決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基本結構,并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張教學的“地圖”,從而使上課的過程可以有徑可循,有據可依。
3.積極準備材料。課堂材料的豐富性往往決定了一堂課的生動性和有效性。材料豐富多變,貼合教學的目標,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達到順利教學的目的。業界有些專家認為一成不變的教科書會限制和削弱了教師作為課堂掌控者這一重要角色,而事先準備好的課堂材料往往能很好的彌補計劃的死板性。好的課堂材料能夠貼合教學實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出擬真情景。作為旅游院校,我們在口語教學中十分突出語言材料與專業的緊密結合。我們通過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情景對話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精心設計課堂活動的形式。教師在教學中對課堂活動的設計、安排、實施直接影響著英語教學的質量。好的課堂活動和任務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培養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課堂活動還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因此課堂活動的形式必須多樣化,不能千篇一律,比如在課堂上除了快速問答,專題演說等傳統活動形式之外,還可以增加結合課文的內容進行小品創作和表演等課堂活動。而且在設計上還要具有層次性,要逐層遞進。并且要充分考慮到活動設計的連貫性,使每學期的活動設計有所不同,并突出不同的主題。
5.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英語學習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看不到自己的進步。比較是一個最直觀,最能說明問題的辦法。為了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我們要求每一個學生在不同階段拍攝自己在課堂上的一段表演。通過前后的對比,我們讓學生充分看到自己所取得的進步,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6.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眾所周知,課堂內的學習僅僅在學生的學習中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時間,學生課外的大部分時間要如何充分利用呢?精心設計的課外活動可以幫助教師達成這一目的。無論是英語茶話會、英語小品,還是充分利用實訓場地的情景對話,都要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設計,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任務。
要在自學、助學上動腦筋
自主學習(Autonomous learning)的觀念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的歡迎。教師不但在課堂教學中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也應高度重視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
1.方法指導。為了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有效性、自主性和積極性。教師應化一定的時間指導學生如何勤查字典,如何收集材料,如何了解文化的差異性等等。
2.自學與助學結合。為了充分發揮教師的助學功能,我校積極開設英語學習輔導室。輔導室的開辦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指導和幫助。在我校最近所做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調研報告中就顯示,學生對課外輔導室顯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被調查的學生中有79%的人都希望能通過英語輔導室這一途徑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
3.小組學習。小組學習是課堂教學最主要、有效的組織形式。Johnson & Johnson在1999年指出在小組學習中學生能互相合作,互相學習。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達到最大化。因為在小組合作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意識到唯有每個組員都達成了學習的目標,自己才能最終達成學習的目標。
4.網絡學習。隨著網絡技術的發達,網絡已經成為了學生學習的一大得力工具。網絡不僅為學生搜索材料提供了平臺,也為學生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平臺,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我校也一直在努力建設一個網絡平臺,為學生學習提供資源上的支撐,并為師生交流提供更為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平臺。
在考核上作文章
1.加大學生平時成績的比例。突出學期大作業和課堂記分作業在總成績中比例,并利用這一刺激手段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避免期末臨時抱佛腳現象的出現。
2.學生用英語自評。Oscarson(1997) 認為學生參加自評能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優勢和缺點有清醒的認識,并通過評價可以為自己設立一個比較現實的可達到的目標,從而能夠使得他們的學習可以以自我為導向。此外學生的自我評價這本身就是以目標語言英語為媒介,自我評價的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語言學習和提高的過程。
3.教師打分與小組打分相結合。通過教師打分與小組打分相結合,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更多的發言權。小組打分時,大多數學生只看表現,不講情面。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斷分階段打分,從而使學生及時看到自身的不足
4.獎勵進步顯著的學生。獎勵的作用在于鼓勵人向好的方向努力,要對進步的學生作出獎勵,才能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能激發其他沒有得到獎勵的學生努力學習。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以激勵后進同學看到自己身上的可貴之處。
任務引導型口語教學法既是交際法的延伸,又是十分適合網絡條件下的一種能發揮學生潛能的教學法。其所以能受到廣大英語教師的青睞,關鍵在于它既能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旅游院校被看作是涉外性學校,更應在英語口語教學上有所作為,從而使我們的學生能更快的進入角色,為日益發展的旅游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References:
[1]Hutchinson,T.&Torres,E.(1994).The text book as agent of change.ELT Journal,48(4),315-328.
[2]Johnson,D.W.&Johnson,R.T.(1999).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5th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3]Nunan,D.(1987).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aking it work.ELT Journal,41,136–145.
[4]Oscarson,M.(1997).Self-assessment of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In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Vol 7: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Dordrecht:Kluwer Academic,175-187.
[5]Richards,J.C.(1998).Whats the use of lesson plans? In J.C.Richards(Ed.),Beyond training(pp.103-121).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Savignon,S.J.(1983).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heory and classroom practice.Reading,MA:Addison-Wesley.
作者簡介:瞿杰(1960-),男,漢族,上海奉賢人,碩士,副教授,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旅游外語學院,研究方向:旅游資源、旅游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