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
【摘 要】本文論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新的教學方法,從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各個教學活動環節中,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創新潛能,提高實踐能力和學習效率。
【關鍵詞】化學課堂 教學策略 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B-0147-03
新課標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處于主體的地位,而教師只是起主導的作用,從而改變教師“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新課改要求,學生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創新的實踐精神,具有收集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上的每一個活動環節,讓學生在參與探究活動中,通過思考與交流獲得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學會學習,尤其是重點培養學生“說”“做”“思”“寫”“編”“練”的能力。
一、說
“說”,就是要學生“動口說”。體驗性學習是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開始。問題即思維,一切探究、發展和創新都是圍繞問題來展開。要使學生敢“動口說”,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就要注重學生“動口說”的訓練。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問題,在預習前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與交流,并在交流中發現新問題,培養他們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來上課,使其敢于提問題。例如在 Fe(OH)2 的制備實驗中,由于 Fe(OH)2 在空氣中極易被氧化,使得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與理論闡述的現象不相同,很多學生就會因此而產生疑問。此時,筆者讓同學們分組交流、討論,引導他們對發生化學反應的原理、氫氧化亞鐵的性質和氫氧化鐵制備過程進行分析,查找原因,解決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做適當延伸,使學生結合自己所學過的知識,從實驗藥品和實驗裝置等方面對 Fe(OH)2 的制備實驗進行改進。又如在進行“Fe2+ 和 Fe3+ 的相互轉化條件”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從價態觀出發,結合氧化還原反應知識,進行分組討論。之后,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的情況進行總結:雙氧水、氯水、水、硝酸、酸性高錳酸鉀等較強氧化劑均可將 Fe2+ 氧化為 Fe3+,同樣地,Fe、Cu、Zn、S2-、I-、SO32- 等還原劑均能將 Fe3+ 轉化為 Fe2+ ,并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驗證結論。通過這樣的教學環節,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意見和看法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做
“做”,就是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是通過實驗驗證法去驗證理論,因此許多教材中的實驗都是驗證實驗。新課改后,將許多驗證性實驗轉變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動手實驗,在探究中獲得知識,在探究中培養創新意識。在教學中,重點突出“做”。例如在學習《原電池》一節中,為了讓學生動手多做實驗,筆者將原電池的實驗設計成一系列的實驗,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實驗,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電池的原理。這一系列實驗如下:
(1)分別把鋅片和銅片放到稀硫酸溶液中;
(2)用導線把鋅片和銅片連接起來放到硫酸溶液中;
(3)用導線把鋅片和銅片連接起來放到酒精溶液中;
(4)用導線把兩個鋅片連接起來放到硫酸溶液中;
(5)用導線把鋅片和銅片連接起來放到硫酸銅溶液中。
在實驗前,讓學生先預測可能看到的現象。學生根據初中學到的相關知識和課前預習教材內容獲得的知識,預測了上面五種實驗的現象。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實際的實驗現象。讓學生多做實驗,帶著問題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和思考問題,尋找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探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又如在《二氧化硫》一節教學中,筆者給學生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將二氧化硫分別通入 BaCl2 溶液和 Ba(OH)2 溶液中,會有什么現象產生?”學生都能根據學過的有關知識分析得出會有白色沉淀產生(BaSO3 是白色沉淀)。為了驗證分析結果,筆者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學生經過實驗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產生,與他們分析得到的結論一樣,獲得成就感,從而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化學,更加積極地去做實驗。學習得的知識也記得更深更牢,更全面地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思
“思”,就是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善于動腦思考問題。古人曰:“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殆。”勤于思考是良好的學習習慣之一,因此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善于思考,不斷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使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鋁的重要化合物》一節教學中,關于 Al(OH)3 制備的教學活動,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按課本直接講解,“在 Al2(SO4)3 溶液中,滴加氨水”……邊試驗邊講解。筆者卻不這樣,為了讓學生動腦思考,用研究性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去學習,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實驗室常用可溶性的鐵鹽和NaOH 溶液反應來制備 Fe(OH)3,能否用可溶性的鋁鹽和 NaOH 溶液反應來制備 Al(OH)3?若能,請完成實驗,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2)根據你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個實驗室制備 Al(OH)3 的最佳方案,并通過實驗來驗證。
(3)通過 Al(OH)3 制備的方法可以總結出 Al(OH)3 有什么特殊的性質?
這些問題逐層深入,引導學生一步步遞進思考。在課堂上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相提問,互相回答,互相討論,互相質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又如在《二氧化硫》一節教學中,筆者提出了一個教材上沒有的能提升學生思考能力的問題:“向相同濃度的澄清石灰水溶液中,分別通入同速率的 SO2和 CO2 ,哪一個產生渾濁的速度更快?原因是什么?”筆者引導學生從離子濃度大小、SO2 和 CO2 在水中溶解度的大小、SO2 和 CO2 與水反應后生成的生成物的酸性強弱等因素進行分析、討論,得出答案,然后通過實驗來驗證。通過這樣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endprint
四、寫
“寫”,就是要求學生動手寫。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充分說明了學生寫的重要性。具體怎么做呢?一是課堂上寫,記重點難點和解題方法;二是課后寫,學生學完一個章節內容后,讓學生自己總結知識點、重點和難點。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網絡的能力。如《非金屬及化合物——氮》這一節,內容繁多,知識分散,不易記憶和掌握,筆者就引導學生從元素觀、變化觀、分類觀、實驗觀和計量觀等化學核心觀對本節內容進行總結,讓學生把總結寫在本子上。在檢查中發現有些同學把本節的知識歸納寫成五個“三”:
1.N2 的三個性質
(1)N2 在高溫高壓和催化作用下跟 H2 合成 NH3;
(2)N2 在放電的條件下與 O2 反應生成 NO;
(3)N2 在點燃的條件下與 Mg 反應生成 Mg3N2。
2.NH3 的三個重要性質
(1)極易溶于水,其水溶液顯堿性;
(2)與酸反應生成可溶性的銨鹽;
(3)在催化劑作用下氧化生成一氧化氮。
3.由 NH3 制備 HNO3 三個步驟
(1)氨的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
(2)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
(3)二氧化氮吸收生成硝酸。
4.三種氣體的制備方法
(1)NH3 的制備方法:用消石灰與NH4Cl固體混合加熱;
(2)NO2 的制備方法:用濃硝酸與金屬銅反應;
(3)NO 的制備方法:用稀硝酸與金屬銅反應。
5.三種氣體的有關計算
(1)NO2 通入水中的有關計算;
(2)NO2 與 O2 混合氣體通入水中的有關計算;
(3)NO 與 O2 混合氣體通入水中的有關計算。
又如,有機合成是有機化學的重要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學習有機化學《烴》和《烴的衍生物》后,有的學生把它們之間的關聯總結寫成如下:
烴→鹵代烴→醇→醛→ 酸→酯
然后用具體的物質,并通過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來表示上述變化過程,這樣既能總結出有機物之間的變化規律,又能鞏固有機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通過這樣歸納和寫小結,把有關聯的知識理成線、結成網,總結出規律性的知識,拓寬思路。如此學生每寫完一個章節,心里就有一個“譜”。
五、編
“編”,就是要求學生每學完一章內容后,通過課外練習和質量檢測,發現自己在某個知識點上存在的欠缺和易錯點。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己在每個專題中編 2 至 3 題自己認為最有價值和自己急需解決問題的題目,由各學習小組和科代表組合起來,經過教師審核,編成本班的章節練習題,供全班同學使用。這些題目來自于同學,符合同學們的實際需求。如在《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專題中,有同學編了這樣一個題:
實驗中需用 0.2 mol/L 的 Na2CO3 溶液 480 mL,配制時應用托盤天平稱量的 Na2CO3 質量為:
A.9.54 g B.10.6 g
C.9.5 g D.10.60 g
此題表面上看考查物質的量的計算,但同時也考查了容量瓶的規格和托盤天平的使用等,是一個有代表性的試題。這樣既能調動每個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解答來自不同層次同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六、練
“練”,就是鼓勵學生進行不同方式的練習,以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在教學中除了課內訓練,還應重視學生的課外實踐鍛煉。不但要訓練學生的順向思維、集中思維、單向思維,而且還要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和立體思維。訓練中注意一題多變和一題多解。例如有一個試題:“將少量氯氣通入 FeBr2 溶液中,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在訓練中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此題可變為:①將足量氯氣通入 FeBr2 溶液中;②將少量氯氣通入 FeI2 溶液中;③將足量氯氣通入 FeI2 溶液中。一個題目的變化可以寫出四種不同的離子方程式,得出四種不同的答案。通過一題多變的訓練,既能鞏固重點知識,又能拓寬學生的思維和提升學生(下轉第150頁)(上接第148頁)的能力。又如試題:“將 20 mL 的 H2S 與 20 mL 的 O2 混合后點燃充分反應,在相同條件下可得到多少 mL 的 SO2?”(答案:10 mL)
此題可以有四種解題方法:①分步解法;②得失電子法;③原子守恒法;④反應方程式法(通過寫出反應的方程式,直接得到 SO2 的體積)。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既能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又能提高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平時訓練要會使用多種解題方法,然后通過對比找出最佳的方法。有一些化學問題,若從問題的出現的先后順序覓其答案,往往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而難以求解,反之,若逆向思考求索,可使問題迎刃而解。要想靈活解決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在平時多讓學生動手練,這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
在化學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全方位“動”起來,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唐利平.高中化學教學“動”態課堂思考[J].中學生數理化,2013(8)
[2]楊俱樂.化學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1(4)
[3]陳秋萍.化學學科的科學學習方法[J].陜西教育(教學),2007(6)
(責編 盧建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