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廖熙
【摘 要】本文從根據需求推送教育資源、結合網絡促進線下交流、動態管理了解實際困難、在線評價實施有效監控四個方面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的策略及創新進行探討,旨在節省教育資源,提升教育效果,從而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互聯網+ 農村剩余勞動力 培訓 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B-0167-02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對從業人員的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有效地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培訓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現實課題。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總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樣的發展形勢給農民的就業帶來了困難。為了幫助大多數農民提升技能,本文結合“互聯網+”的教育資源,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培訓進行教學方式上的創新探討。
一、根據需求,推送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也是關鍵。眾所周知,農村教育的教學資源非常單一,再加上教育的經費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等方面原因,導致農民接受教育的機會非常少,接觸知識內容的機會非常少。在尋求拓展教育資源的目標下,我們利用網絡資源豐富的特點來進行彌補。從農民的需求點出發,為農民送去合適的教育資源。
在教育資源的選擇上,一般都會選擇與農民實際勞作接近的資源。比如,針對種植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村地區,我們開發一個網絡平臺,設置一些適合農民查找資料的版塊。如政策咨詢版塊、種植技術典型案例版塊、種植能手經驗版塊等,這些板塊的內容都是貼近農民的實際生活,能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幫助的。還有部分農民有學習技術的想法,可以在平臺的留言版塊進行需求的留言。同時我們還進行一些網絡資源的鏈接,讓農民對當前的實時種植政策、技術進一步熟知。通過對教育資源的推送,農民在種植、器械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對他們今后的農業作業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網絡上的豐富資源給教育帶來了便利。近幾年實行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方式,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上也有一定的幫助。由此看來,“互聯網+”的平臺下,農村職業教育將迎來一個新的轉變。
二、結合網絡,促進線下交流
交流和溝通能夠讓農民充分表達自身的想法,彼此之間進行智慧的碰撞。農業技術和農民水平之間的差異,給很多農民帶來了學習上的困難。由于農民學員文化程度的不同,很多知識點農民較難理解,通過彼此間的一種有效溝通,能夠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在實際的勞動力培訓中,我們會建立 QQ 群、微信群等網絡溝通渠道,鼓勵農民之間進行討論和交流,農民還可以相互約定時間,進行實際的參觀學習。
通過微信群和 QQ 群,我們鼓勵有交流意愿的農民提供自身的交流方向和內容。根據內容的整理和分類,我們將有同樣交流意愿的歸納到一起,利用網絡進行通知,鼓勵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同時我們會提供相關資料,方便學員進行交流時查找到政策依據。比如在講解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和周期時,我們就組織了一次農民的線下交流活動。將相同種類的農作物需求交流學員歸納到一起,派一名專業教師對他們給予指導,輔助他們進行相互溝通,同時,為他們準備一些農作物的實際樣本,在現場共同研究。用這樣的方式,學員體會到了相互溝通和交流帶來的好處,逐漸地,他們開始自主地進行相互交流。從而在今后的學習和探討中,能夠自主地相互聯系、共同分享。
網絡的信息傳遞很快,利用網絡的便利,鼓勵學員線下面對面交流,能夠幫助學員更好地表達自身的意愿。同時交流有助于學員間的相互溝通,在某種意義上,真正實現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上的巨大變革。
三、動態管理,了解實際困難
當前我國農村基層職業教育面臨很多的困難,學員自身的素質普遍比較低、農村學習環境比較惡劣、學習氛圍單薄,這些情況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農民的學習。互聯網的實時性能將信息及時傳遞,我們利用互聯網的特點和優勢,拓寬與農民的聯系渠道,保證農民能“有處可說”。同時對學員進行動態管理,用網絡作業的方式,根據學員的反饋,實時掌握學員的學習進度、學習狀態。通過網絡信息的實時傳遞,將學員的學習困難、理解誤區、實踐薄弱點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然而近年來的學員對農業技術知識的需求越來越高,從培訓的內容到技能,都在不斷地想要得到更多的適合自身發展的內容。而以往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巡回講課,以集中授課為主,由專業的農業技術人員進行集中講解。這種講解只能注重達到傳遞知識的效果,針對農民的實際學習困難很難進行掌握。通過互聯網的信息傳遞方式,我們通過學員的留言,了解到他們的困難,從困難入手幫助他們。比如,有的學員在網絡上給我們留言,希望能夠多講解一些實際的案例,這樣有助于他們的理解。每次在概念性的知識上,他們總是很難理解,對學習的知識內容也有一定的畏懼心理。針對這類的合理化意見和建議,我們會及時采納,及時分析,從不同方面進行改進。
對困難的了解也是教學改進和創新的一個重要資料。我們關注學員,給學員更多更加便利的知識,同時我們也要對學員的實際困難進行綜合考慮。此外也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方式,對學員的學習難點不僅要掌握了解,更要及時進行分析、找出根源。
四、在線評價,實施有效監控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培訓教育與其他教育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總體來講,這種培訓的最大特點就是面向的對象文化水平、知識面都參差不齊,我們無法用統一的標準進行衡量。我們從學員的特點分析,可以對學員進行在線評價。單純針對課程的完成程度,對學員進行客觀的評估,實施有效監控。
通過網絡的信息儲備量,我們在對農民進行培訓時,會為每名學員設立一個學習賬戶。賬戶上設置一些基本信息以及學習進度,同時還進行動態調整,比如針對學員學習的課程,我們會采用一些特殊的技術,可以查看學員的學習次數,考慮到有些難理解的內容,學員會反復進行學習和觀看,這在觀看次數上會有一定的比較和顯示,我們將學員完整觀看課件的次數進行在線統計。在統計學員的課時和次數上分析,針對每一位學員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包括每次的課程作業質量、學時長短、課程完成質量等,用這樣的方式,實現對學員的有效監控,讓我們的培訓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學員的實際需求。
在線評價的方式比較客觀,屬于一種良性互動,彌補了“薄弱評價”的環節。針對每個學員進行量身評價,也讓學員對評價結果更易接受。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對學員的鼓勵,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方式,將學員評價的范疇擴大,讓學員了解評價的過程和結果,對評價更加重視。
總而言之,“互聯網+”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培訓教育正在不斷改進和創新。在今后的幾年中,會有陸陸續續的創新教育培訓舉措出現。筆者也會針對農村勞動力對象的特點做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出更多節省教育資源、提升教育效果的新方式,進而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樊興麗,布海東.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8)
[2]陳氏明心.貧困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有效性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4
[3]黃澤濤.網絡技術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研究——以宣恩縣為例[J].清江論壇,2012(1)
[4]周海鷗,張翠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政府激勵及改進策略[J].河北學刊,20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