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飲食是人類生存之本,飲食習語在日常生活中層出不窮,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形象。本文從功能對等理論出發,結合飲食習語本身的特點,研究飲食文化,通過文化移植探討英漢飲食習語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以期對飲食習語的翻譯研究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語言功能 功能對等 文化移植 飲食習語 英漢互譯
一、引言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在人類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飲食文化。語言是文化的產物,也是文化的載體。當語言與飲食相碰撞,就形成了各種各樣與食材、調料或者吃的動作相關的飲食習語。由于地域、歷史、社會習俗的差異,英漢飲食文化呈現不同特點。本論文把語言的功能及功能對等理論相結合,分析飲食習語的語言功能及文化,探索英漢互譯中的翻譯技巧,力求盡可能得實現飲食習語翻譯中最大限度的功能對等。
二、英漢飲食習語的語言功能
語言的轉換從本質上說是功能的轉換。英國翻譯理論家皮特·紐馬克將語言細分為6種功能: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呼喚功能、美感功能、酬應功能和元語功能。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了“功能對等”理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這種對等語不僅是意義的對等,還包括情感、修辭等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語義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結合二者理論,飲食習語的功能可以歸納為:信息功能(指稱意義和蘊含意義,其中指稱意義還可能會折射出文化內涵)、表情功能(表達說話人的情感)、美感功能
(語言形式及傳達內容使感官愉悅的功能)。其中,信息功能對等是翻譯的最基本要求。
飲食習語都包含表示飲食本身的指稱意義,同時還會有引申、聯想的蘊含意義,如“小菜一碟”的稱意義指“一碟小菜”,蘊含意義是“一樁小事”。其次,飲食習語也能反映出說話者的語氣和態度,如表示貶義的“臨淵羨魚”、“apple-polisher(馬屁精)”,含有褒義的“魚米之鄉”、“the cream of crop(精華)”。此外,許多飲食習語運用到修辭手法,如“as like as two peas(像兩顆豌豆)”,“as slippery as eels(滑得像鰻魚)”,使語言更加生動。當然,飲食習語還承載了不同的文化信息,如“太公釣魚”源自中國周初時期的典故,比喻“愿者上鉤”,“Adams apple”源自圣經故事,指“喉結”。因此,理想的飲食習語翻譯要最大程度地在譯文中還原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美感功能,做到真正意義的功能對等。
三、英漢飲食習語文化對比
飲食文化與食材的類型、烹飪的方式、長期生活形成的習慣、習俗息息相關。英國和中國的地理位置相距甚遠,食材類型、獲取途徑不盡相同,生活習慣、習俗各有特點,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兩種飲食習語文化差異。
1.地域文化。英國是島國,適于魚類繁衍生長,魚是主要食物之一,因此語言中有許多跟“fish(魚)”相關的習語,比如“a big fish(大人物)”;“have an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要事要辦)”;“dont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門弄斧)”等。中國也有眾多的江河湖泊,魚類也常出現在人們的飲食中,漢語中也有關于“魚”的習語,如:“魚目混珠”、“臨淵羨魚”等。
英國主要農作物有大麥、小麥、馬鈴薯等,園藝農作物中蘋果產量居首,番茄產量其次,黃瓜第三。相應的英語飲食習語表達也應運而生,如“tak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
(搶飯碗)”、“breadline(領救濟食品的隊伍)”、“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small potatoes(小人物)”、“from an egg to an apple(有始有終)”、“as cool as a cucumber(泰然自若)”等。中國糧食作物以稻谷為主,因此稻谷做的米飯常常出現在中國飲食習語中,如:“鐵飯碗”、“粗茶淡飯”、“生米煮成熟飯”等。
英國的畜牧業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的2/3,重要性超過了種植業。英語中有許多奶制品的習慣表達,如“the cream of crop(精華)”、“bread and butter(生計)”、“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富饒之地)”、“milk and water(淡而無味的東西)”等。漢語中也有一些有關畜牧業的相關飲食習語,如“有奶便是娘”、“雞飛蛋打”等,但相對于英語的此類習語數量更少一些,主要原因是中國畜牧業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的1/3,不占主導地位。
2.歷史文化。不同的國家孕育出不同的歷史,一些英語中的歷史和文化的飲食習慣表達,難以在漢語中找到對應的表達,比如有關“吃魚”和“蘋果”的習語。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耶穌教徒為了表示對政府的忠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魚的習俗。因此“to eat no fish”是“忠誠”的意思,然而在中國,周五“不吃魚”并不能表示“忠誠”。
英語文化受到《圣經》和《希臘神話故事》的深遠影響,英語中有許多apple的習慣表達,比如《圣經》中的“an apple of Sodom (金玉其內)”、“the apple of ones eye(珍愛之人/物)”;希臘神話中的“an apple of discord(禍根)”。Apple也可以指人,一般含有貶義,如:“wise apple(粗魯無禮的年輕人)”、“bad/rotten apple(指某個不好的人或事”。
3.社會習俗。中國傳統飲食中有“以形補形”這一說法,動物內臟常常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所以內臟類的飲食習語在漢語中數量較多,如:“羊腸小道”、“沁人肺腑”、“五臟六腑”等,這些詞語多屬于中性。英國人的飲食中鮮有內臟,認為內臟不宜食用,個別表示食用內臟的俗語表達也很隱晦,如“to eat a humble pie”,指“用獵物內臟做的餡餅,給地位低下的仆人吃”,含有貶義,同時內臟詞匯也沒有直接出現,而是用“humble(謙虛的)”替代。endprint
四、翻譯策略
鑒于飲食習語的語言功能及文化特點,本著語言交流和傳遞文化的目的,在翻譯的過程中,以“功能對等”理論和“文化移植”的異化策略為指導,盡量在表達出指稱意義、蘊含意義,并還原表情功能、美感功能的基礎上,傳遞出源語言的文化信息。
1.直譯。飲食習語,采用異化策略,能直譯盡量直譯,有利于傳達出原文的指稱意義和蘊含意義,還原其信息功能、情感功能和美感功能,還能傳播原語文化。
“臨淵羨魚”在漢語中比喻“徒有愿望,不實干”,可直譯為“stand on the edge of a pool and idly long for fish”,還原漢語中“站在池塘邊想得到魚”的指稱意義,英語讀者又可以通過這一形象聯想到“只空想,不通過實際行動實現自己的目標”的這一貶義的蘊含意譯,還原了信息功能、情感功能。中文中這一生動的聯想表達傳播到了英語文化中,傳播了中國的飲食習語文化,同時保存了原文的隱喻修辭手法,保留了美感功能。英譯漢也是如此,如:“A hot potato”可直譯為“燙手的山芋”,這可以重現原文的指稱意義“才煮熟的山芋太燙拿不住”,又可以使漢語讀者聯想到“棘手的事情”,傳達出蘊含意義,讓讀者了解到英語文化習慣用“燙手的山芋”形容“難辦的事”,還保留了隱喻的修辭手法。
2.直譯意譯結合。有的直譯因為文化差異令人費解,為了既能傳播異域文化,又能使譯文易懂,可以采取直譯意譯結合的補償手段翻譯。漢語中的“食肉寢皮”指稱意義是“割他的肉吃,剝他的皮睡”,蘊含意義是“深仇大恨”,若只是直譯,英文讀者會誤解為“殘暴兇狠”,難以正確領會其蘊含意義。因此,在翻譯時為同時保留其指稱意義、蘊含意義,及其比喻的修辭手法,可以翻譯為“swear revenge on the enemy by eating his flesh and sleeping on his skin”。漢英翻譯中,此類例子還包括“鐵飯碗(an iron bowl,a secure job)”、“割肉補瘡cutting the flesh to cure a boil,just a temporary solution”等。英語的“Carrot and stick(蘿卜加大棒,軟硬兼施)”在第一次翻譯時,若只是直譯,的確能傳播原文的指稱意義,但漢語讀者可能會糾結“蘿卜加大棒”的蘊含意義,直接影響到信息功能這一基本語言功能的傳播。加上意譯的“軟硬兼施”,譯文讀者就容易理解這一形象的比喻意義,更好傳播了蘊含意義和美感功能。
3.借譯。為了讓譯語讀者易于理解,用目標語文化中的形象代替源語言中的指稱意義,保留蘊含意義,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如漢語的“魚米之鄉”,“魚”在中國是珍貴的食材,“米”為基本食物,“魚米之鄉”比喻“富饒之地”;英語文化習慣用“牛奶蜂蜜”比喻“富饒”,所以可借用英語的飲食文化形象,譯為“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符合譯語自身的語言習慣,讓譯文生動、易于理解,同時保留了原文的蘊含意義、褒義的表情功能和比喻的美感功能?!懊褚允碁樘欤˙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粗茶淡飯(bread and cheese)”、“酒肉朋友(fair-weather friends)”的譯文都是借譯。英譯漢中,此類現象也很多,比如“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筍)”用“春筍”替代英語中的“蘑菇”,“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多如牛毛)”用“牛毛”替代“藍莓”等。
4.意譯。由于文化差異,飲食習語在目的語中既找不到完全對等的詞,也沒有可以借用的表達,無法傳達指稱意義和文化,只能意譯出蘊含意義。漢譯英中的“柴米油鹽(daily necessaries)”、“炒冷飯(say or do the same old thing)”,以及英譯漢中的“a couch potato(電視迷)”、“bread and circuses(小恩小惠)”、“Bring home the bacon(賺錢)”中,原文的指稱意義直接翻譯出來都令人費解,所以都只翻譯蘊含意義,舍棄原來的指稱意義、美感功能。
五、結語
鑒于要還原飲食習語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達到譯文與原文功能對等,飲食習語的翻譯方法可以總結如下:在不致導致硬譯和死譯的情況下,以文化傳播為目的,最好用直譯和直譯加注,這樣能最大程度的還原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功能對等;為了讓讀者易于理解,可用借譯的方法,用目標語文化中的形象代替源語言中的形象,這種翻譯會改變指稱意義遺失文化內涵,但能保留蘊含意義、情感功能和美感功能;由于文化差異,有些源語言中飲食習語只能意譯,這就保留了源語言的蘊含意義,遺失了指稱意義、文化意義和美感功能。
綜上所述,飲食習語翻譯首先不能改變其蘊含意義,其次,譯者還要從語用、和文化等各個角度和層面進行考慮。如果源語言的指稱意義可以保留在目的語中,盡量直譯,這樣才能在譯語中重現源語言的信息功能、情感功能、美感功能對等,同時把原文中的文化傳播到譯語文化中來,實現理想狀態下的功能對等。
參考文獻:
[1]Peter,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9-44.
[2]尤金·奈達,查爾斯·泰伯.翻譯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4:12.
[3]邵志洪.漢英對比翻譯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225-226.
*2017年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課題名稱“從語言功能看英漢飲食習語翻譯”立項編號:17SB0426。
作者簡介:莊小燕(1981-),女,四川廣安人,講師,碩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