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20世紀70年代翻譯領域中“文化轉向”的興起,西方翻譯理論在中醫翻譯過程中的應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以西方翻譯觀為視角,以闡釋學的翻譯理論為指導,探討了中醫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另外,通過對國內外中醫古典書籍的譯本進行分析和比較,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進行舉例分析,對翻譯補償理論在中醫翻譯的應用進行了歸納,以便為今后中醫文化典籍的翻譯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闡釋學 譯者主體性 補償翻譯 關聯理論
一、引言
隨著傳統醫學日益走向世界,中醫文化翻譯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也在不斷發展,中醫英語翻譯問題便突出地表現出來。這不僅是因為中醫文化不同于西醫,而且如何應用各種翻譯理論知識和方法,達到中醫文化翻譯的準確性,讓西方人正確了解和洞悉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當今中醫翻譯界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諸多的翻譯理論和方法中,西方的現代翻譯理論以其獨到的見解、多變的翻譯技巧為中醫翻譯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中醫典籍的外文翻譯歷來被許多學者研究,基于中醫典籍蘊含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并承載著文化、語言的傳承和傳播,譯者在翻譯中醫典籍時勢必要考慮到譯文的通俗易懂。然而,在此類翻譯中醫典籍中的美學因素不容忽視,譯成的中醫典籍在閱讀時要能展現美的元素。中醫醫學文化的精華不僅在于蘊含著濃厚的傳統文化的歷史特點,更重要的在于有著獨特的理論,如何準確地達到中醫文化的翻譯效果,是一件非常有難度的研究工作。中醫的翻譯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關注也引起很多爭議的問題,由于中醫文化這種藝術形式的特殊性,無疑體現了中醫翻譯的難度。基于這樣的問題,對于中醫古典書籍的英譯研究亦越發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本文通過不同的西方翻譯理論的特點和方法進行歸納和對比,從中尋找中醫文化翻譯所應遵循的方法與規律,這不僅體現了中醫翻譯研究日益走向國際化交流軌道的趨勢,而且這種理念對于中西醫文化交流也是不無裨益的。
二、闡釋學理論介紹
闡釋學不僅是一門邊緣學科還是一門新的研究方法,同時還是一種哲學思潮。闡釋學產生于德國,是對文本意義理解和解釋的理論或哲學。在闡釋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中,喬治-斯坦納(GORGE Steiner,1929-)是英國當代著名的學者,其翻譯的巨著《通天塔之后:語言與翻譯面面觀》在西方翻譯領域影響深遠,“他代表了翻譯理論和當代西方語言中獨特風格的闡釋理論學派”。斯坦納認為源語需要經過解釋才能成為譯語,只有通過解釋和翻譯才能達成交流和交際,并且他認為語言是在一直在不斷變化的。這也是他所提到的“理解即翻譯”的觀點。斯坦納通過闡釋學提出了翻譯四步驟包括:即信任、侵入、吸收和補償。下面就通過闡釋學理論的四步驟結合中醫理論進行具體的闡述。
1.信任。闡釋學理論中的“信任”指出,因為譯者相信文本是有意義價值的,才會選擇去翻譯,這種“信任”賦予了譯者的翻譯行為意義。當譯者進行中醫翻譯時,說明譯者肯定自己的工作價值。眾所周知,中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醫不僅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樸素的世界觀,而且其思想在當今社會也是極有指導意義的。比如在當今社會稀有物種瀕臨滅絕,大自然遭到嚴重破壞,新聞上報道霧霾酸雨的新聞屢見不鮮,這也給人類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而中醫提倡“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認為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類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這種思想不僅對社會發展有益,對身體診斷治療也極具指導意義。中醫將人體看成一個整體,反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孤立療法,同時中醫提還出“治未病”的概念,鼓勵人們注意預防治療,平時注意身體的保健。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思想極具價值,為當今社會醫學的發展提供重要思路。
2.侵入。闡釋學在理論指出,“侵入也就是理解”。不同的譯者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每個譯者的自身經歷和閱歷也不相同,加上譯者的知識結構、思維框架體系更是相差很遠,因此對于同一篇中醫原文,每個譯者的譯本可能會產生很大差異。中醫翻譯涉及到精深的中醫知識,要求譯者熟悉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古人的哲學思想,了解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同時還需要熟練掌握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因此,中醫不可謂不難,譯者是否能充分主體性,都建立在這些中醫基礎知識是否搭建成功的基礎上。另外,中醫中的很多方劑命名都是有緣由的,若譯者不懂其中的文化,就難以翻出高質量的譯文。如“青龍湯”,“白虎湯”都是根據古代傳統的“四象學說”得來的,“二至丸”是根據其中兩味藥的采摘時間命名的,倘若譯者自己都不理解命名由來和藥物功效,讀者更會迷惑不解。
3.吸收。翻譯闡釋論的第三個步驟是吸收,因為每個譯者對原文本的理解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如時代背景、人受教育程度以及譯者的文化身份等,所以包括“吸收”在內的闡釋學理論下的翻譯四步驟都需要譯者主體性的發揮。在中醫翻譯中,“吸收”指的是譯者在經過侵入階段后,決定采用何種翻譯策略,使用何種翻譯方法將中醫原文表達出來。在中醫的一些術語翻譯中究竟是采取歸化翻譯還是用異化翻譯,是用直譯、意譯還是音譯,不同專業經驗的翻譯者都有著自己的選擇和見解。比如以“青龍湯”,“白虎湯”,“二至丸”為例,是采取音譯,直譯還是意譯在中醫翻譯中一直存在很多爭議。
4.補償。翻譯闡釋論的第四個步驟就是補償,“信任”讓譯者對原文本“傾斜”,“侵入”的過程對原文本造成損害,而“吸收”再次讓譯文和原文系統發生傾斜,闡釋行為一直不能達成平衡,因此對其加以“補償”也就是必不可少的了。“補償”和“吸收”一樣,不僅僅局限于形式上,甚至是內容上的補償也未嘗不可。闡釋學逐漸發展成為當代人文主義哲學,而斯坦納所發展的闡釋翻譯學也從一個新視角為具體的翻譯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為當代的闡釋學翻譯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中醫翻譯的具體過程將通過這四個步驟得到完美的詮釋。因此,在中醫的翻譯過程中將闡釋學的基本步驟與現實翻譯過程相結合,使得中醫翻譯的各個環節和步驟都有相關的理論進行指導和支撐,這將有利于促進中醫翻譯質量和水平的提高。endprint
三、翻譯補償理論與中醫翻譯應用
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內外的不同翻譯專家對翻譯補償理論的范疇和概念沒有統一的認識,提出的補償策略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對補償概念的界定也不一致。在西方,學者哈維、紐馬克、哈蒂姆和梅森等學者都分別從不同角度對翻譯補償理論進行了闡述。而國內學者對翻譯補償理論的研究稍微落后于西方,他們主要致力于研究具體的補償策略以及翻譯補償因為文化差異造成損失,共提出了增詞法、引申法、拆譯法、溶合法、替代法、轉移法、視點轉換、具體化、概略化等十多種補償手段。2006年夏廷德《翻譯補償研究》一書的出版,給國內翻譯補償理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對翻譯補償理論進行了系統性的邏輯演繹,從語言學的角度進行補償思想的闡述,分析了翻譯補償滯后翻譯實踐的具體原因,從語言功能的普遍性和代償性方面闡述了翻譯補償的機制,并且從時間和空間的緯度對前人的翻譯補償的優缺點進行了融合整理。
通常,翻譯補償理論通常可以從時間、空間和手段的三個維度細分成整合補償、分立補償、同類補償等八大類。因此,在中醫文獻的翻譯中,可以通過添加邏輯連接詞彌補從意合漢語向形合英語轉換過程中的連貫損失,以下做簡單的舉例介紹。在國內翻譯學家夏廷德于2006 年出版的《翻譯補償研究》專著中,他利用翻譯補償法,對《壽世保元》中的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進行了翻譯,其譯文為:“Smooth flow of qi ensures normal circulation of blood, while stagnation of qi leads to stasis of blood”,達到了行文方面很好的連貫效果。
四、譯者主體性理論與中醫翻譯應用
本世紀70年代,以“文化轉向”和“語用學轉向”為代表的西方近代翻譯理論開辟了翻譯學的新視角,后現代翻譯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以前對譯者地位的狹隘認識,并且翻譯界開始倡導以譯者為中心的觀念。在闡釋翻譯四步驟中,不管是“信賴”、“侵入”,還是“吸收”、“補償”都需要充分發揮譯者的主體性。隨著20世紀70年代后期“文化轉向”的興起,人們從傳統的理論束縛中逃脫出來,開始關注對文本意義的闡述以及讀者的反應,之后闡釋論便開始逐漸興起,譯者的地位隨之提高,譯者的主體性也受到了空前關注。另外,隨著翻譯倫理在翻譯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西方學者對翻譯過程中的譯者主體性的倫理道德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正因為譯者的翻譯目的、翻譯策略及文本選譯等方面的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的發揮都要受到倫理道德因素的制約,所以就要求譯者在翻譯譯文時,不僅要兼顧到讀者和原文作者的利益,還要排除本國文化與異域文化的語言障礙干擾。
根據譯者主體性理論,中醫的翻譯活動不是封閉的、自足的非社會活動,必然是社會性的、群體的、多向決定性的復雜系統活動。在翻譯中,原文是靜態的和個體的,而讀者則是能動的、可變的和主觀性的,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根據自己的文化智能水平和審美能力來不斷提高譯文的水準、對象性和價值觀水平,從而在語際轉換過程中充分發揮語言功能,達到密切關注讀者因素的效果,這正是譯者主體性發揮的核心體現。例如,國內著名的中醫翻譯家李照國先生在對《素問·陰陽別論篇第七》中的“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一句中的“女子不月”進行翻譯時,他根據自己多年豐富的中醫研究實踐,認為此句中“女子不月”的主體是女子,采用無人稱形式,將no menstruation in women 作為賓語出現,充分體現出了原文句式的表達重點,體現出“女子”的主體地位;而Veith則的譯本則保留女子做主語的句式,“woman will not menstruate”,以完整的動賓結構進行描述,表達了“不月”的表達重點,兩者在譯文表意上分別有各自獨到的見解。可見,在這種中醫模糊句式的翻譯上,不同的譯者會根據自己不同的專業經驗選擇方向的翻譯,這充分體現了譯者主體性在中醫翻譯上的發揮。
五、結語
西方翻譯理論的提出和發展貫穿于中醫文化翻譯的始終,這對中醫古典書籍的翻譯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本文通過國內外不同譯者對中醫古典書籍的譯本進行分析和研究,對闡釋學理論中的譯者主體性以及翻譯補償的理論特點和翻譯方法進行歸納和對比,試圖從中尋找中醫文化翻譯所應遵循的方法與規律。隨著今后對西方翻譯理論的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闡釋學理論的研究在中醫古典書籍的翻譯過程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劉暢.闡釋學理論視野下譯者主體性的彰顯[J].上海翻譯, 2016,(4):15-20.
[3]謝天振.當代國外翻譯理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4]寧敏.基于闡釋翻譯理論的翻譯實踐方法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2):59-62.
[5]袁莉莉.《吶喊》英譯翻譯補償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3):69-73.
[6]李玉英,賈磊.國內翻譯補償研究綜述[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11,28(6):57-59.
[7]朱娉娉.從翻譯補償視角看許譯《西廂記》中疊詞的英譯[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0,12(2):5-8.
[8]劉靜凱.翻譯補償在中醫英譯中的應用[J].安徽文學,2015, (7):24-25.
[9]李慶明,劉婷婷.譯者主體性與翻譯過程的倫理思考-以文學翻譯為例[J].外語教學,2011,32(4):101-105.
[10]劉國兵.翻譯生態學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J].外語教學,2015,32(3):97-100.
[11]李夢茹,李怡然,陳姍姍,等.以女性主義視角解讀《黃帝內經·素問》兩譯本[J].海外英語,2017,(7):118-119.
作者簡介:郎濤(1988-),女,安徽安慶人,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6級翻譯碩士英語筆譯專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