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永寶 郭增波
摘要:德育工作以轉變受教育者的態度、信念為使命,包含著將德育內容轉化為受教育者自覺實踐的要求。人的行為受動機目的的支配,人的動機目的基于其需求的滿足。本文探討了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使命,提出德育內容要具備滿足受教育者需求的屬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 德育內容 人本化 需求滿足
德育在整個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德育受重視的程度也是空前的。然而,現實中的德育工作無論其過程還是效果都飽受詬病。德育內容的人本化有利于解開德育工作的困局。
一、對德育內容人本化的認識解讀
人本化中的“本”在哲學上具有本體論上的意義,指的是世界的基礎和本原。在馬克思以前,本體論不僅是一種觀點,而且是一種普遍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有一種嚴重的缺陷:它避開了人和人的現實生活,抽象地追問世界的始基,得出的答案既不可證實,也不可證偽。
關于這個問題,馬克思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符合現實生活的考察方法則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把意識僅僅看做是他們的意識。這種考察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它是從現實的前提出發,一刻也離不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的人,而是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在馬克思看來,人本化意味著從現實中的個人出發,最終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
德育內容的人本化就是要使德育工作包括政治教育,但卻并不僅僅體現為政治教育;德育內容要服務于經濟工作,但卻不能完全附屬于經濟;德育內容的落實要成為人類完善自身的一項特殊的實踐行為,它要切入受教育者的自身生存狀態,引領受教育者對自身當下狀態的反思,使其從一個當下欠缺狀態向未來圓滿狀態努力。
二、德育內容人本化的合理性
德育內容要解決的不是受教育者的認知結構,而是評價結構;追求的不是知識的擴張,而是態度和信念的轉變。德育內容的創設并非純粹的精神活動或理論工作,其內在地包含著要將其自身客觀地轉化為受教育者自覺實踐的要求,即德育內容要最終完成對受教育者的說服。
說服信息影響態度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縮小信息的立場與信息接受者原來態度的差距。如果信息內容所主張的立場與接收者的原來態度相距不是很大,就會產生同化效果。如果信息內容所主張的立場與接收者原來的態度差距很大,就會產生對比效果,接收者的態度或者不受所傳遞信息的影響,或者產生更加頑固的態度。結合實踐經驗,不難理解這一論述:人往往把已知當成一成不變的絕對真理,形成了認知定勢。當德育內容與受教育者的已有認知相符時,現有的認知經驗就會對德育內容的落實產生積極正向的作用。反之,受教育者就會排斥或部分接受德育內容。出于對德育內容落實的考慮,德育內容的創設要更多地關注受教育者的情況。
另外,德育在完成其使命的過程中,受教育者在兩個視角下會轉化成“主角”:一是受教育者內心接受德育內容的視角,受教育者從自身利益需求出發,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作用下,對德育內容進行選擇整合,不斷地對德育內容進行重構;二是受教育者實踐教育內容的視角,受教育者將相關德育內容內化的過程是對教育者德育教育的積極反應,但整個德育最終目的的實現還有待于受教育者將德育內容外化為自己的行為。
三、德育內容人本化的必然性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德育工作不可避免地迎來空前的挑戰:全球化、信息化讓遠距離的社會事件與地方性的場景交織在一起,各種文化觀念和價值思潮相互交融和碰撞,每個人的思想價值也相應地表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得這一傾向愈發明顯:轉換的每一個片段都傾向于變成一種認同危機,并且個體常常會通過反思來認識這種危機。
面對這些空前的挑戰,不能輕易對德育內容落實成果表示樂觀: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嚴格管束下所表現出的行為規范,未必就真實地體現出德育課程內容落實的成功。那種貌似改變了其某種本性,都是目的的需要,環境迫使他們有意做了技術性的調整或者說進行了包裝,或者與潛在的某項本性交換了位置——絕非真的改變了,萬萬不可把人的適應性誤認為是改變。
辯證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頭腦中的反映時,本質上是從它們的聯系、連接、運動、產生和消滅方面去考察的。根據這一精神,破解這一難題,就要從分析人的行為產生之初開始。
人在實施任何行為之前,總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動機。人的行為受動機目的的支配,而人的動機都是基于其滿足需求的努力上。每一個人都具有生理、安全、歸宿和愛、自尊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的需求,它們都是作為人固有的一個方面而存在。人對它們的依賴就像人體對鹽、鈣、維生素的依賴一樣,環境必須使這些需求被很好地滿足,否則人就會出現身心疾患。人執著地追求著這些需求的滿足。當需求以某種特定的形式指向一定的對象時,就構成了個人開展活動的某個動機。從這個意義上說,動機就是一種特定的對象化了的需求。
既然德育內容追求的是受教育者態度和信念的轉變,其內在地包含著將其自身客觀轉化為受教育者自覺實踐的要求,德育內容就必然要具備滿足受教育者需求的本質屬性,否則就不可能完成使命。
回顧3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最突出的就是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對整個社會思想的作用和影響:市場經濟中的每個個體都會按照平等、自由的法則爭取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市場經濟這一運行特點作用到德育工作中就體現為受教育者在現實生活中更加注重開放務實精神,不會輕易地盲從權威,也不會輕易地相信花言巧語;受教育者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利益主體的存在,在對每一個事物進行評價時,都會把自己的需求利益作為無形的評價坐標。
受教育者在面對德育工作時,會自覺地以其自身的利益需求來審視評價德育內容,該審視評價的結果將直接決定受教育者對德育內容的參與度和接受度。受教育者只有意識到德育內容是對他有利的,對德育內容的態度才會是不抵制的、歡迎的、主動的。
基于對德育內容人本化的認識和解讀,通過對說服信息影響態度改變的規律總結和對兩個視角下受教育者成為“主角”的總結分析,筆者闡釋了德育內容人本化的合理性。通過對人的行為產生之初的動力分析,筆者闡釋了德育內容人本化的必然性。愿上述努力能為高職院校當下的德育工作走出困局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作者單位:菏澤家政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