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
[摘要]輔導員話語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與共情能力,而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中的內容能展示其話語能力。通過分析,目前高校輔導員在職業能力大賽中的話語能力普遍存在著態度上的強制性、內容上缺乏主題性與針對性、形式上的乏味性與干癟性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指出高校輔導員在職業能力大賽中使用話語中的寒喧、暗示、余地和修辭等話語手段和話語策略。
[關鍵詞]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話語能力
自2012年以來,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辦,全國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會承辦,相關高校協辦,全國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已經連續開展五屆,各省自治區、各高校也相對應地陸續開展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評選優異的選手參賽。大賽考核的主要內容包括自我介紹與展示、基礎知識測試、微博(公文)寫作、主題班會、主題演講、案例分析和談心談話。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是加強輔導員工作交流、提升輔導員思想境界、提高輔導員職業能力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新時期進一步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水平的重要助力,比賽內容符合輔導員職業發展要求,對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引領作用明顯、突出。
一、高校輔導員在職業能力大賽中話語能力概述
“話語是在交際中的決策和框架的基礎上,經過大編碼而產生的言語成品。”話語是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手段與工具。因此,輔導員必須具備相應的話語能力。輔導員話語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是指一個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圖等,用語言清晰明確地表達出來,并善于讓他人理解、體會和掌握。在大學生普遍認為“比較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輔導員要善于抓住問題的關鍵,深入淺出,以最簡潔明了的語言輸出最多的信息和知識;溝通能力,包含著表達能力、爭辯能力和傾聽能力。輔導員工作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交往性,學生工作需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輔導員要從遣詞造句、語氣、語調、語速的變化等方面去傳遞觀點和情緒。共情能力,即認識學生、理解學生的能力。對癥下藥,方可把握問題的癥結,抓住關鍵,才能有的放矢。
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內容除了基礎知識測試與微博(公文)寫作外,其他內容都能展示出輔導員的話語能力。語言是輔導員工作的有力武器,其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輔導員自身的形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中,輔導員的話語能力往往也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提高輔導員的話語能力,運用一定的話語手段和話語策略,對輔導員及其在職業技能大賽中的表現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二、高校輔導員在職業能力大賽中話語能力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讀與分析,對近年來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現場比賽視頻的觀看與記錄,總結出高校輔導員在職業能力大賽中話語能力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
(一)態度上:輔導員話語呈現出強制性
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被賦予管理、引導、教育學生的權利,而學生則相應地被管理、被引導、被教育,輔導員與學生交流時,容易彰顯出教育者的權力,在話語態度上,呈現出強制性。如輔導員在比賽中在進行談心談話項目考核時,語言容易偏重于灌輸、滔滔不絕地講,極少考慮到學生的情緒與感受,有些參賽輔導員常用一些“必須”、“如果不這樣,就會怎樣”等帶有強制性的語句或語調。如某輔導員針對“某班長帶領班上同學因食堂飯菜漲價而罷餐”的問題,與該班長談心談話時說道:“如果你不制止這種行為,你就有可能被學校開除。”沒有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直接采用強制性的話語,非但沒能解決問題,還引發班長新的情緒。該輔導員在此項目上的得分也不高。因此,談話學生在多次“被教育”后,變得不喜歡與輔導員交流,學生在與輔導員有限的談話中,缺少了平等的交流平臺。
(二)內容上:輔導員話語缺乏主題性與針對性
日常工作的瑣碎,繁重的工作壓力,往往讓輔導員忙于事務而缺乏總結與思考,因此,在自我介紹與展示中,容易出現只是簡單的介紹、工作的羅列,缺乏主題,缺少個性;在主題演講項目考核中,輔導員語言較官方,缺乏生命力和信服力,會采取空洞枯燥的口號去說教,不能舉例子、說事實,大大影響輔導員演講的效果。在案例分析中,輔導員語言成為學校相關部門政策通知的“傳達筒”,沒有主題,自然缺乏新穎性與針對性。輔導員沒有認真分析當代大學生思想變化特點與規律,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說套話與空話,實施效果不會明顯。如某輔導員在比賽中抽到“新時代背景下的學生觀”這一演講主題,頗具文采地介紹了新時代背景的特點及其帶給輔導員工作的挑戰,唯獨忽略了“學生觀”這一關鍵主題,缺乏主題性的演講直接導致其得分不高。
談心談話是需要藝術的,它與平時的對話不同,它要求春風化雨式的、隨風潛入夜式的,采用啟發式、引導性、圍魏救趙式的手段,而且要根據對象反映的不同情況隨時進行自我調節,具有針對性。但在職業能力大賽中,有些輔導員直來直去、語無倫次,有的講話“嗯”、“啊”拖著語音或官腔十足,讓人聽著不自然。
(三)形式上:輔導員話語體現出乏味性與干癟性
輔導員在主題班會項目中說話的語言有時較為噦嗦,缺乏重點,流于繁瑣,有時準備不充分,導致講話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空洞無味。形式上較乏味與干癟,學生自然不喜歡聽。輔導員在談心談話中,對學生沒有敞開心扉,不說真話,交真心,在聽取學生交流時,語言聽起來呆板,蒼白無生氣,談話的氛圍較乏味。如“你來干嘛?”“你有事嗎?”“你找我干什么?”等等。如某輔導員在與學生就“某畢業生為了找工作需要,央求輔導員幫其開具擔任主要學生干部的證明,但事實上該學生從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題目進行談心談話,經該學生多次央求,輔導員不知如何應對時,脫口而出“你找我干什么”這樣生硬的語言,讓談話氛圍陷入尷尬境地。在其他項目的考核中,輔導員話語也缺乏應有的機智與激情,缺乏必要的幽默與風趣。
三、高校輔導員在職業能力大賽中的話語手段和話語策略endprint
日常生活中的話語交際豐富多彩,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能使用到的話語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在職業能力大賽中更是如此。如在談心談話項目中,與學生正式交談之前的寒暄與鋪墊,談話主題的切入,引而不發的暗示;主題演講或自我介紹中,語音語義的修辭手段;案例分析中,說話留有余地;主題班會中,不宜直說時的繞彎子等,都是話語手段和話語策略的運用。
(一)輔導員話語中的寒暄
寒暄是人們見面時的問候,詢問彼此的境況,包括起居、冷暖等各類瑣事。在言語交際中,我們要遵循話語的語用原則——禮貌原則。適當的寒暄,也指平時我們所說的打招呼,是表達禮貌的一種方式,同時也能體現出說話人的素質修養。按何自然先生的觀點,“寒暄也是一種社交指示,是作為社交行為的言語表現方式”。可有時候,說話雙方的寒暄并不僅僅只是一種社交指示,它是雙方進入正式話題之前的一種鋪墊,說話人表面上是寒暄,實際另有目的,或者看似簡單的寒暄語言背后隱藏著其他的話語信息。
輔導員在談心談話中,往往在和學生談正式話題前,先與其寒暄,目的是緩和氣氛,建立融洽的交談關系,有助于建立信任關系,贏得學生好感,為接下來的談話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某輔導員在比賽中抽到的題目:某學生會主席候選人在選舉投票前,通過請客等方式進行拉票,同學將此情況反映給輔導員,輔導員與該生進行談心談話。以下是比賽現場情景:
輔導員:小張,你好!
學生:老師好!
輔導員:最近很忙吧?
學生:是的,正在準備競選的演講稿。
輔導員:很好,演講稿是至關重要的。除此之外,聽說你還在做其他準備?
學生望了一下老師,稍作停頓:就是和同學聚一聚。
接下來的對話,輔導員很自然地引入了請客拉票的主題。該輔導員沒有單刀直入地奔主題,而是用“最近很忙吧?”的寒暄切入,氣氛是融洽的,繼而肯定其準備演講稿的態度,讓學生倍增好感。“聽說”“其他準備”讓學生瞬間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不生硬也不尷尬,看似寒暄,實則與學生建立信任關系,不失為一次成功的談心談話。最后的得分很高,該輔導員憑此還榮獲了“十佳談心談話”單項獎。
(二)輔導員話語中的暗示
交際的明晰眭原則要求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說話人應該清晰明白地把信息傳遞給聽話人,也就是格賴斯講的會話原則中質的準則和量的準則。但是我們在實際的言語交際中,有時直言其事不符合當時的語境,不合時宜,因為我們言語交際的原則除了明晰性外還有得體性和藝術性。因此,人們在交際時,經常會根據不同的語境、自身言語能力的不同,運用不同的方法對自己的話語進行調節變換。“暗示”就是我們經常使用到的一種話語手段。
在談心談話中,輔導員與學生進行溝通對話之時,應當運用一些積極的暗示性語言,以此達到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心理活動的目的,讓他們主動進行自我反思,漸漸改變一些不良的行為意識。比如,某輔導員抽到的談心談話題目是,“與平時比較沉迷于網絡游戲、經常逃課上網的學生談話”,此時便可以用暗示性的語言說:“看你最近精神氣色不錯,肯定是晚上不怎么上網了。”這樣學生就會覺得輔導員對自己很關心、對自己寄予了很高的厚望,因此便會漸漸自覺地減少上網行為,形成自我約束,達到談話的目的。
再如,某輔導員抽到就“某畢業生找工作屢屢受挫”的問題與該畢業生談話。輔導員講述了自己找工作多次失敗的經歷,后來卻能從300多人中脫穎而出考取輔導員,其主要原因是考前充分了解學校和輔導員職業情況,通過自身的例子,暗示該生受挫的原因是自己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聰明的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滿意地結束了此次談話。
(三)輔導員話語中的余地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某人向他人下保證時,常常不是完全肯定或絕對,而是留有余地。如小李要小張請客:
小李:你一定要請我吃飯,我都幫了你這么大的忙。
小張:那當然,我下周三保證請你,除非那天太忙沒時間。小張向小李下保證,保證周三請他吃飯,但后面又說出了如果那天沒時間的話我就沒辦法了,這就為自己的保證留了后路。像小張這樣,我們在與他人交談,答應他人話時或下保證時留有余地,這是一種話語手段和策略,叫做話語中的余地。“余地”會讓說話人即使最后沒能踐行承諾,也不至于失信,因為有過話語的“預防”,避免了言語的過于絕對性,是我們言語交際中需要注意的。
在案例分析中,輔導員抽到題目,簡短的準備后便開始向主考官分析案例,在敘說解決措施時,遇到不確定的事務時,應該多使用話語中的余地,給自己留后路。同時,在談心談話中,面對學生的承諾,也要注重話語的余地,以免因其他原因失信于學生。如某輔導員抽到的案例題,“某學生通過開發網絡APP,如賣水果APP做生意,卻嚴重影響了學業,導致掛科”。在案例分析時,該輔導員顯然對國家有關大學生創業的政策記不太清,他在肯定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的同時,建議學生去查閱相關的資料,而不是直接給出建議。這是話語的余地。再如,主題演講中,某輔導員就“三嚴三實”展開一分鐘的即興演講,由于沒有任何準備,在引用某句名言時,該輔導員沒有十足的把握,于是他說:“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用話語的余地給自己預留了臺階。
(四)輔導員話語中的修辭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策性很強的工作,但絕非意味著其語言必定枯燥、乏味。輔導員應該主動學習掌握比喻、警語、雙關、婉曲、引用、重復、雙關等語言修辭手法,使語言幽默風趣,含蓄曲折,生動活潑,用生動形象、妥貼鮮明的話語展示教育的意義,給教育對象以深刻印象和語言藝術的美感。
在自我介紹與展示中,輔導員運用比喻的修辭讓語言形象生動,運用引用的修辭,讓語言有文采有典故,運用重復、排比等修辭,讓語言有氣勢有章法。在主題班會、主題演講中,輔導員都可以適當地使用修辭,彰顯個性,表達幽默,容易出彩。
如某輔導員針對“人生理想與民族之夢”進行主題演講,她講述自己在四川大涼山支教經歷時說到:“滿天的繁星一樣讓我感動,如同大涼山孩童的眼睛。”這一比喻形象生動,極富畫面感,生動詮釋了支教孩童的淳樸帶給他的人生感悟。再如,某輔導員就“面對大數據時代,我們怎么辦?”的演講,他連續用了“這是大數據嗎?”的句式,反問和反復修辭的兼用,深刻表達了大數據時代學生工作的挑戰,擲地有聲,演講效果自然流露。某輔導員在自我介紹中,結合自己醫學專業的特點,引用“望、聞、問、切”的術語來表達學生工作的四個維度,既有新意讓評委眼前一亮,又能通俗易懂加深對輔導員工作的認識,得分較高。
(責任編輯:桂杉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