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飛
[摘要]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評劇跨文化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本研究從評劇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入手,首先探討了新媒體對評劇跨文化傳播的促進作用,之后探討了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應如何調整翻譯教學策略,以期為促進評劇跨文化傳播,弘揚冀東文化做貢獻。
[關鍵詞]新媒體;評劇跨文化傳播;地方高校翻譯教學
一、引言
評劇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五大戲曲之一,其發展歷程展示了冀東人民近現代的生活以及思想的變遷。有效的評劇跨文化傳播是促使國外了解冀東文化,提升中國文化內涵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受傳播手段、傳播形式、演藝收入、語言障礙、文化障多方面的影響,評劇的跨文化傳播始終處于不理想狀態。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因其受眾廣、形式多、個性強、信息及時等特點,網絡化、數字化、全息化和交互性等優勢,給評劇跨文化傳播帶來了新機遇。同時,也對評劇跨文化傳播效果的橋梁與紐帶——翻譯,提出了新挑戰。因此本文將著力探討新媒體對評劇跨文化傳播的作用,以及在此基礎上地方高校翻譯教學策略的調整,以期培養符合時代發展和地方建設的翻譯人才,促進評劇的跨文化傳播,弘揚冀東文化。
二、評劇跨文化傳播中的問題
跨文化傳播,是指在不同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交集對象以語言為媒介,傳達出彼此的思想觀念或情感,達到交流思想與情感,提升交際雙方的文化傳播能力和文化影響力的活動。然而與其它地方劇種一樣,評劇的跨文化傳播道路并非一帆風順,主要面臨著三大問題。
一是傳播手段較少,以傳統媒體和劇場演出為主。然而國外主流媒體并不會主動宣傳報道評劇文化,且跨國劇場演出所費不菲,收支不平衡的情形下難以維持長久宣傳。二是傳播形式單一,以劇場表演表演和錄播視頻為主。因缺乏對文化內核的挖掘、升華、再造而很難吸引國外觀眾,進而融人海外文化市場。三是語言和文化障礙影響了交流效果。作為地方戲劇,評劇語言具有鮮明的冀東地區語言特色,目前鮮有權威的評劇劇本翻譯和相關文化背景資料翻譯,相應的人才更是嚴重匱乏。
跨文化傳播首先依賴先進的傳播手段以及強大的傳播能力,其次取決于傳播內容的魅力及傳播價值。新媒體的廣泛使用能有效解決評劇跨文化傳播傳播中的傳播手段與傳播能力問題,為評劇的跨文化傳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新媒體對評劇跨文化傳播的促進作用
(一)突破場景制約
傳統媒體模式下的跨文化交流中,受交流雙方的狀態、道具、舞臺、背景等特定場景制約因素的影響,跨文化交流的雙方在其中一國的國內交流,與在第三國交流,其交流效果會有很大差異。當前的評劇跨文化傳播尚無法做到大規模的海外演出,新媒體的出現能有效彌補這一缺陷,淡化場景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影響。新媒體為全球民眾營造了新的社會環境,評劇傳播人可以在網絡世界打造一個虛擬的評劇交流場景,人們在利用觸摸屏、虛擬成像、甚至全息影像等新媒體技術打造的評劇場景中作為平等交流的同伴出現,淡化了國家、族群、行業的邊界,使交流更加主動和自由。
(二)打破文化壁壘
傳統媒體傳播環境下,國外受眾對外來文化的了解渠道有限,地方文化因此成為跨文化傳播中一道無形的壁壘,影響了跨文化交流的效果。新媒體能很好地幫助評劇在跨文化傳播中打破這種文化壁壘。評劇傳播人可以在新媒體中利用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對評劇劇本、評劇常識、評劇代表的冀東文化進行宣傳與普及,幫助國外受眾了解并欣賞評劇這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地方文化,使全球各地喜愛評劇的民眾都能自主查閱評劇文化知識,下載評劇文化產品,進而提升評劇及冀東地區的文化影響力。
(三)增強交流互動
新媒體的開放性特征能極大地促進評劇跨文化傳播中的互動性。傳統的評劇跨文化傳播是單向的,國外受眾與評劇傳播者之間缺乏雙向互動。國外受眾有時難以理解評劇所表現的內容,而評劇傳播者也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新媒體打破了這一常規,使人們可以在評劇傳播人構建的虛擬評劇場景中或其它新媒體平臺中,針對表演以及文化周邊事宜進行提問和點評,也可以反復閱讀并推薦給他人等。評劇傳播人能同時根據國外受眾的提問進行答疑解惑,并根據反饋進行及時的改善與修正,以便雙方在第一時間準確了解對方的信息動態,進而增強評劇的跨文化傳播的效率和質量。
四、新媒體環境下以評劇跨文化傳播為目的的翻譯教學
翻譯作為評劇對外文化傳播中的必經之路,其質量直接影響了評劇跨文化傳播的效果。新媒體環境下合格的評劇跨文化傳播人,必是既了解評劇和冀東文化,同時又掌握翻譯技巧之人。而冀東地區高校,作為在該文化下孕育成長,致力于服務地方的人才培養機構,理應擔此重任。仲偉合教授認為,翻譯專業教育應將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和民族化相結合,有計劃培養小語種和民族語言翻譯人才,建立國家翻譯人才儲備。因而在文化走出去的大戰略指導下,地方高校翻譯教學也應順應時代的發展,做出相應的改變。
(一)培養國情化翻譯人才
國情化,是指人們思考問題時都要從本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經濟、人口及本國的歷史與發展現狀的國情角度出發,進而形成獨特的影響或支配人們行為的思維方式。國情化翻譯人才,是指在翻譯教學國情化背景下培養出一批既熟知雙語國家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生活方式、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又具備廣博而深厚的多學科知識,尤其是能夠對本國獨特事物進行恰當推介或外宣的翻譯人才。新媒體環境下的冀東地區地方高校翻譯教學中,教師應以推動評劇跨文化傳播,培養國情化翻譯人才為目標,更多地融入評劇劇本資料的翻譯,冀東地區語言國情、文化國情資料的翻譯,并以翻譯策略和技巧為基礎增加中譯英講解和訓練,力爭使冀東地區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擁有強烈的地區文化認同感,使其成為宣傳評劇文化、冀東文化的有力推手。
(二)培養跨文化意識
長久以來,翻譯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缺失使得學生的翻譯水平流于表面,側重形式,且經常出現誤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幫助理解原文進而做到準確翻譯。如評劇劇本中有許多稱謂詞,如“六太爺”、“小姑”、“小黃毛丫頭”、“姑奶奶”,這些稱謂詞有些是對親屬關系的稱謂,有些是尊稱,有些帶有蔑視色彩。即便是同一稱謂,在不同語境下也可能傳達了不同含義。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不能簡單地進行直譯,應站在跨文化角度,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準確理解并傳達原文中想要傳達的意思。
以推動評劇跨文化傳播為目的的翻譯教學,在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時應格外注意培養學生文化平等意識。文化平等意識是指正視本國與他國文化,不自視過高,不妄自貶低。因學生對評劇文化缺乏了解,很容易將之視為鄉土氣息濃厚、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落后藝術形式,形成不客觀的文化評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格外注意引導學生對評劇文化的了解,培養其對評劇文化的熱愛,在尊重他國的表達習慣和文化的基礎上,準確、得體地弘揚民族文化。
(三)歸化、異化相結合的跨文化傳播翻譯策略
跨文化傳播翻譯以傳播為目的,文化傳播過程與文化傳播效果同等重要。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使得中國文化一直處于弱勢地位,以目標文化為歸宿的歸化翻譯削弱了中國文化的含量,而忠于原文的異化翻譯有時又難以被受眾接受。因而以提高評劇跨文化傳播效果為目的的地方高校翻譯教學,應注重以評劇劇本和相關文化知識為語料,將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相結合,互為兼顧、互為補充,既不減弱評劇文化的魅力,又使國外受眾樂于接受。
根據德國翻譯學家賴斯(Reiss)的翻譯文本分類,有學者認為信息類文本和召喚類文本應以接近性和可讀性為原則,適用于歸化為主的翻譯策略,表達類文本承載了更多的語言美學和文化內涵,在可讀性前提下,應更多地使用異化策略。地方高校在翻譯教學中可以首先將評劇相關語料進行分類,再進一步探討并實踐其歸化和異化翻譯的效果。如評劇劇本語言主要有兩大特色,一是以唐山方言為主體現農村韻味的口語,因而在翻譯中應更注重歸化策略的使用,使其貼近國外受眾的口語表達;二是擅用、巧用、多用歇后語,在翻譯中如更多使用異化策略,保留冀東文化特色,使國外受眾不時體會到冀東文化特征,保留一份文化的神秘感和獨特性,不失為一種獨特的感受。
五、結語
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評劇的跨文化傳播突破了場景的限制,打破傳統了文化壁壘,使其具有更強的互動性,為評劇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多地機遇。地方高校應抓住此次機遇,為地方建設和文化傳播,培養更多了解新媒體的特點和傳播形式,具有跨文化意識,了解評劇和冀東文化,能熟練使用翻譯策略的跨文化國情化翻譯人才,為擴大評劇和冀東文化影響力做出改革和貢獻。
(責任編輯:封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