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紅秀
【摘 要】《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女性為自己爭取命運自主權并贏得尊嚴的勵志電影。本文將結合故事發生的背景,從女性角度入手,分析這部影片中的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抗爭,以及對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女性自我價值實現。
【關鍵詞】女性形象;父權統治;意識覺醒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129-01
影片上映以來,好評如潮,對于影片中女性形象的討論更是激烈,在印度這個女性意識尚未覺醒的國度里,女人從事摔跤是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女性面對摔跤盡管有極大的困難,但是這也成為了她們意識覺醒的契機。影片對于女性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彰顯著女性主義者的精神,是一種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倫理和政治運動。
一、父權光環下的女性地位
在由男性控制的印度社會中,影片《摔跤吧!爸爸》有力地詮釋了女性“他者”的形象,她們的思想和生活是在父權的約束下形成的,是父權光環下的產物。在印度,女性從事摔跤本來就會引人側目,然而父親馬哈維亞不管鄰居們詫異的眼光,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逼迫女兒每天早起鍛煉。兩個女孩的人生成為了父親的私有產物,十幾年風吹雨淋的訓練,剪掉一頭秀發,讓平時穿長袍的小姑娘穿上男孩子式的短褲等,就算女兒們擺脫了相夫教子的宿命,卻又跌入了另一個餓其體膚勞其筋骨的人間地獄,這一系列的服從只是為了父親的冠軍夢。
二、父權模式下的女性抗爭
影片《摔跤吧!爸爸》中的父親形象被視為一個權威的統治者,專制的符號象征,使女兒對父親懷著不可名狀的隔膜,通過將父親妖魔化將父親從傳統的父職中剝離出來,從而達到一種對父權的抗爭。
女性主義者認為,性別是文化的和歷史的建構,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結構存在著針對女性的歧視和壓迫,女性被排斥在主流傳統之外,文學藝術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扭曲,并不能揭示女性的真實狀況。[1]女性在男性社會里遭到控制和壓迫,她們在殘酷迫害下被迫作出反抗。影片中父親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殘忍地犧牲了兩個女兒,在人生選擇的大問題上為她們擅自做主張。女兒們不滿父親那樣對待自己,調亂父親的鬧鈴,裝受傷,訓練期間偷偷參加朋友的婚禮;當吉塔進入體校之后,漸漸放縱自己,在訓練的理念上和父親發生矛盾,這些都是女性對父權模式的一種抗爭。
《摔跤吧!爸爸》這部影片借助女性的反抗把社會上的兩性沖突現象放大,驅使人們對男女平等的現象進行反思,以博得觀眾的同情,從而起到社會警醒的作用。
三、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
女性意識是指女性作為主體對自己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自覺意識。影片對女性的塑造越來越強悍,一方面是女性自身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是由于父親的期待將女性推向了自立自強的角度,影片中女兒們走出家門與男性摔跤比賽,尋找自己的夢想都是女性意識覺醒的表現。
脫離男權統治的家庭奴役。在傳統的男權文化炮制出的女性神話中,女性被界定為消極的,被動的客體,這種傳統的性別陳述將女性塑造為表達男權文化中女性價值尺度的空洞符號,最終遮蔽了女性作為人的豐富性和復雜性。[2]在印度,女性的命運注定是等待嫁人、生孩子、做家務等,成為家庭的“附屬品”,這種“附屬品”似乎是男權統治下女人的生命法則,而吉塔和巴比塔的獨特之處恰恰是打破了這種男權統治的規則,表現出對男權統治的無所顧忌的反抗和對自己命運的掌握。面對像暴君一樣的父親,朋友婚禮上新娘的話讓她們醒悟,引發了她們對夢想的追求,她們意識到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中,改變自己的命運是多么重要。因此,她們在訓練上從被動到主動,姐妹倆發奮圖強,刻苦訓練,不甘心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家庭奴役,她們成為了女性主體意識覺醒的領路人,開始追求夢想,對未來生活充滿向往。她們從摔跤中找到了自我存在感、激情和夢想,實現了自己不一樣的人生。
對夢想和自由的追求。男人和女人生來是平等的,具有不可剝奪的天賦權利,這些權利是生命、自由和生活的追求。影片故事簡單,沒有過火的渲染和刻意的拔高,兩個女孩爭得金牌只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這在男尊女卑的印度來說,不啻于一聲吶喊,讓觀眾看到了堅持的力量,影片中吉塔對于父親的訓練方式與父親產生了矛盾,吉塔將體力不支的父親狠狠地摔倒在地上,這一情節的設計體現吉塔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她不再滿足于從父親那里得到答案,想通過自己的探索,尋找到夢想的方向。摔跤是她唯一喜歡做的事情,面對摔跤場這個男人的戰場,身為女人的她卻毫不畏懼,勇敢地挑戰身形比她強大的對手,在艱難的境遇中與命運抗爭,為理想而奮斗。
四、總結
《摔跤吧!爸爸》這部影片所呈現的女性形象不再是男性權威下的唯唯諾諾,而是有追求、有性格和有思想的女性形象,表現出女性主義思想,女性不再把結婚嫁人,相夫教子作為生命的價值所在,而是擺脫了世俗傳統的觀念,站在體育的舞臺上,為國爭光。
參考文獻:
[1]李曉東.西方女性主義電影主題類型分析[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3).
[2]李彥鳳.沖破男權統治的藩籬[J].現代語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