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航
【摘 要】隨著心理學的理論進步和社會現實的需求,對各類犯罪打擊力度的加大,使得人們更加重視對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國內外相關的一些理論隨之興起。其中犯罪綜合動因論在現階段理論研究中運用廣泛。本文以藥家鑫殺人一案為例,對犯罪綜合動因論在案例分析中的運用進行剖析,以此分析犯罪心理,揭示藥家鑫犯罪背后的本質,予以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關鍵詞】犯罪綜合動因論;個案;運用
中圖分類號:D91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182-02
犯罪綜合動因論是犯罪心理學結構成因研究中的一個理論。在該領域的研究歷史中,衍生出了許多理論如精神病學的原因論、薩瑟蘭(E.H.Sutherland,1883-1950)的不同接觸理論、皮亞杰(J.Piaget)的道德發展三階段、科爾伯格(L.Kohlberg)的道德推理發展三水平六階段等。以上理論都有其獨特性與限制性,現代學者更多傾向于以犯罪綜合動因論來解釋犯罪,即認為個體犯罪原因是由多層次多維度的原因導致的,而非單一因素所形成。研究犯罪綜合動因論有利于揭示犯罪心理的特殊矛盾性,認識和防止犯罪;有利于揭示犯罪人產生犯罪行為的內部心理原因,預防犯罪與再犯罪;有利于以此為核心,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關于犯罪心理學的知識體系。
一、個案概述
2010年10月20日深夜,藥家鑫駕車撞人致人輕傷后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后駕車逃跑再次撞傷行人,目擊者們發現堵截并報警。陜西省西安市這一起交通肇事引發的故意殺人案,經媒體曝光后,引起廣泛關注。
藥家鑫童年時期主要由母親帶大。父母對他的管教異常嚴厲。自六歲開始學習鋼琴,在學琴過程中只要彈錯了就要挨打。小時候只要打架,不管對錯,回來肯定挨罵。有一段時間,藥父見他不好好學習,把他關在地下室,除了吃飯可以上樓,其他時間都待在地下室。童年缺乏父母的關愛,強硬的家庭教育方式導致藥家鑫形成表面乖巧聽話,實則懦弱孤僻、偏執敏感的性格特點。
二、理論與分析
犯罪綜合動因論是目前犯罪心理學結構成因分析的研究重點。該理論認為:個體犯罪原因是一個母系統(或整體系統),這個系統由若干個相關聯的子系統構成,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原因網絡結構。在該結構中,各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其原因處于動態變化之中。
(一)主體內因素
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15-25歲)是犯罪的高發年齡。
藥家鑫正處于22歲左右,屬于犯罪高發年齡。另有研究表明,犯罪人往往根據自身性別特點來選擇犯罪種類和手段,而男性比女性更易發生暴力犯罪。在犯罪心理形成的過程中,主要是神經類型所表現出的心理特點,使其在選擇犯罪種類和犯罪手段時體現出各自的特色,暴力犯中興奮型的人居多。藥家鑫其神經類型趨于興奮型。藥家鑫犯罪手段具有極端殘忍暴力的特點,個人需要和利己主義是其殘忍殺人的犯罪動機。
藥家鑫的性格無疑是孤僻、自卑、沖動的,并且具有強烈的自我關注、極端自戀、極端個人主義化的特點。他人在形容藥家鑫個性特征會用極端、叛逆、多疑,對集體漠不關心,自卑、懦弱等來敘述。個性中的盲目性、沖動性、任性、頑固性、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等也異于常人。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小時候不在一起居住導致藥家鑫自卑懦弱,遇事容易自責,害怕面對以及處理發生的事情。而且藥家鑫的情緒長期處在不穩定、起伏波動大的狀態,萎靡不振、消沉悲觀及多愁善感的心境同樣是導致他犯罪的心理成因。其中性格的矛盾加劇犯罪行為的出現。
藥家鑫因長期受到父親的暴力、處在缺少夸獎和稱贊的特殊成長環境,他不容易相信人與人之間能夠用言語來解決意見與想法的不一致,致使他形成一種慣性的犯罪思維,同時加劇暴力行徑的出現。家庭中互動頻率低、父母不懂得展現對他的關心,也使藥家鑫更加沉默、孤僻。在突發事件產生之際,長期對父母行為的模仿學習,在負面家庭環境的影響下,使藥家鑫不考慮法律法規的約束,只按照自己的行為習慣去處理,造成悲劇的產生。
分析藥家鑫在其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所涉及的物質基礎、不良心理因素以及行為因素都成為日后的潛在危險因素。由此可知,主體內因素是指犯罪心理賴以形成的生理狀況、心理和行為發展水平等,其對整個案件分析起到關鍵作用。
(二)主體外因素
犯罪主體在很多時候,受到主體外因素如情境因素、社會與自然環境因素等影響,可能會加大突發性事件的發生,加劇事件的惡性程度。
藥家鑫殺人的這一行為從小的方面看是為了避免受害人的索賠,從大的方面看則是為了逃避道德譴責與法律制裁。有研究表明,時間點不同,犯罪率也有差別,如白天環境的人多繁雜,犯罪率會低于夜晚。
藥家鑫因擔心受害者看到自己的車牌號要求自己承擔責任,而引發或強化了其自身的犯罪動機。當時馬路上空無一人,為犯罪行為提供了便利。
很重要的一點是藥家鑫所處的家庭環境。藥家鑫父親經常采取懲罰、干涉和拒絕的教育方式,過分嚴厲,經常打罵他,使他產生膽怯、自卑的人格特質。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模式,使藥家鑫的童年只有彈鋼琴和打罵。他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溫暖與理解很少。親子關系惡化,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并且在家境并不算富裕的情況下,父母為了孩子彈鋼琴竟然將家里的收入甚至伙食費都拿出來,只為了學習一首好的曲子,孩子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學琴主動性低下。家庭資源沒有合理配置,加之父母沒有給藥家鑫積極的反饋,故而壓抑了自我的發展。
由此可知,主體外因素的分析對整個案件起到重要作用。
三、思考與反思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正面回應和積極認同的體現。“先成人,再成才。”家庭教育中最注重的應是孩子人格品行的塑造。在注重家庭教育的同時,要更注重學校的作用。
學校要建立健全學生心理檔案,全力開展心理咨詢。每一個學校需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課,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團體輔導活動,解決學生所面對的各類問題,教會學生在不同環境下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提高對他人不良情緒的辨別能力以及如何正確避險的能力。
學校在重視學生學習成績提高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重視培養他們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學會冷靜地處理復雜問題,提高應對挫折和自我調節的能力。通過多種形式教育,使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時,知道積極主動尋求幫助的重要性,促進自己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潘星晨,犯罪心理結構成因研究綜述.法制與社會,2016(7):4-5.
[2]趙曉風,大學生犯罪透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陜西教育:高教,2011(9):9-11.
[3]趙思嘉,偏執型人格障礙犯罪防治.法制博覽,2016(6):262.
[4]鐘嬌,藥家鑫的人格特點與犯罪心理分析.學理論,2012(8):59-60.
[5]李安,從交通肇事到故意殺人轉化的心理歷程分析-大學生藥家鑫殺人犯罪心理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2011(3):8-11.
[6]陶琳,探尋隱蔽在藥家鑫案件背后的教育觀念.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3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