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崇慶
【摘要】語文在初中教育階段占據著重要位置,而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直接關系著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語文知識運用能力。教師應把握好閱讀教學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將生活化教學方式應用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 生活化教學 閱讀教學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082-02
語文來源于生活,兩者之間聯(lián)系緊密,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的因素,搭建語文閱讀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溝通橋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閱讀,在閱讀中體會生活進而提升閱讀的有效性。基于此,教師需及時轉變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與策略,激發(fā)學生對于閱讀教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一、合理創(chuàng)設閱讀教學情境,加強理論實踐聯(lián)系
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開始應用多媒體設備,不僅能夠有效豐富課堂教學方法,還可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語文教學整體質量。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過程中,可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創(chuàng)設閱讀教學情境,加強語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
如在閱讀《紫藤蘿瀑布》時,教師在導入新課之前,可先詢問學生:“請問同學們知道有‘紫藤蘿這一植物嗎?有哪位同學可以描述一下?”,通過問題的方式集中學生注意力后再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當學生如果知道這一植物時,會積極回答,在這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引入教學情境:春天到了,小紅和她的爸爸媽媽去踏青,在公園中她看到了一種美麗的紫色花海,她不禁停下了腳步。請問同學們,你們有看到過這樣的景象嗎?借助視頻的方式,以圖片、聲音的途徑,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場景,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探索欲望。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把閱讀文章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學生熟悉的畫面,加強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之間的聯(lián)系,提升學生閱讀的有效性。
二、生動再現(xiàn)閱讀教學場景,引導體驗生活情感
閱讀中蘊含著豐富的語文知識,為充分發(fā)揮生活化教學方式的作用,教師可將抽象的閱讀文章具象化,通過場景再現(xiàn)的方式,豐富學生閱讀情感體驗,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得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感受到閱讀來源于生活,更加積極地參與進來。
三、緊密聯(lián)系閱讀教學文本,鼓勵學生展開想象
放飛想象是提升學生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在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時,教師應緊密聯(lián)系教學文本,以現(xiàn)實生活為依據,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想象。如在閱讀古文言文——《醉翁亭記》時,教師可以截取某個片段: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 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讓學生根據日常“宴會”的感受,并引導學生結合在山水間游玩的親身經歷,擴寫該片段,描寫出“酒籌交互、賓客歡樂”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肯定學生成績,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升生活化閱讀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四、豐富學生課后閱讀活動,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
生活化閱讀教學不應局限在課堂上,也應延伸到課后,通過豐富學生課后閱讀活動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教師可成立課后閱讀小組,引導小組成員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閱讀素材并積累,如要求學生關注新聞熱點,通過摘抄的方式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其次,舉辦生活化閱讀素材推薦活動,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愛好,收集帶有生活氣息的閱讀素材,并將其在活動中推薦給同學;最后,組織學生開展新聞收集工作,創(chuàng)建課后文學社,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促使學生在課后也參與到閱讀過程中,帶領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閱讀知識。
綜上所述,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對于閱讀教學的興趣與積極性,還可提升學生整體語文知識運用能力與素養(yǎng)。教師應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尋找閱讀教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帶領學生在閱讀中領略生活,促使學生意識到生活的美好,更加努力學習。
參考文獻:
[1]王春泊.開掘生活源泉,書寫靈動文章——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6,15(4):32.
[2]樊志華.開生活之門,創(chuàng)造生活化教學氛圍——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分析[J].文理導航(下旬),2016,34(3):51-51.
[3]楊裕珍.實現(xiàn)生活情感與寫作的密切結合——以初中語文《小石潭記》教學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6,21(10):22-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