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娟
【摘要】在小學教育體系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探索能力也是新課改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它希望轉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進而實施推行學生自主學習的靈活化教學路線,實現《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為此,本文就以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為例,暢談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有效方法,希望為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升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 自主學習探索 能力培養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130-02
一、自主學習的相關理論
(一)自主學習的基本概念
自主學習就是一種較為主觀的學習模式,它是指學生應該主宰自我,學會利用各種學習方式來完成學習過程。在自主學習中,學生必須端正態度,鍛煉學習能力并優化學習策略,實現基于內在機制主導的自控性學習過程。在小學自主學習過程中,它需要教師給出總體教育目標,并在目標背景下進行宏觀調控和有效指導,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學習需要來確定學習目標,展開學習過程。所以說自主學習應該被視為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
(二)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小學高年級數學學習重在引導,激發學生的數學基礎素質能力,樹立他們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這一點對小學生學習能力成長十分重要。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經常處于被動狀態,無法形成教學意義,也極其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所以才要采用這種自主學習教育模式,培養他們的數學學習探索能力與學習毅力,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彌補他們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所存在的個體差異,間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我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龐維國就研究并提出了小學生心理發展的兩個階段:其中1~3年級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小學生在學習集中力、記憶力、意志力與自我意識方面相對薄弱,無法形成計劃性學習過程,也不能主動調控自己的學習節奏;而第二階段為4~6年級,該階段的小學生不但擁有一定的自主意識,也擁有較強的自控性,可以初步參與到自主學習過程當中。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自主學習模式的培養實踐策略
(一)基本的自主學習模式形成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已經進入系統性認知階段,它希望學生充分發揮自我邏輯思維能力,在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基礎上再進一步發揮能力,形成良性教學過程。總體來看,小學高年級數學學習過程應該遵循“情境引入——學習內容輸入——元數學知識認知結構核心內容相互作用——產生新的數學認知結構——實踐操作”這一教學流程,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的自主學習模式,助力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形成,如圖1。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自主學習模式培養實踐策略
基于圖1內容,小學數學高年級的自主學習模式培養應該強調循序漸進,迎合小學生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的客觀認知規律,具體來講要做到以下幾點。
1.基于問題解決的合作交流學習
在自主學習教學模式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多合作交流,促進他們的共同智慧發展進程,指引學生集體討論思考提出更多解決問題的多角度、多元化方法,鍛煉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的感知與分析能力,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
2.形成自主學習知識總結體系
最后,教師要為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知識總結體系,實現從教學到評價過程中間的有效過渡,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優化邏輯體系,并突出課堂教學重難點內容,構建完整的自學知識網絡,做到知識內化。
總結:
小學高年級數學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過程中應該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鼓勵多元化教學模式為核心,幫助學生解決在數學學習中的難題,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與情感體驗,為他們在將來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過程養成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梁紅秀.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模式探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1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