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是一門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科,以實驗為基礎,驗證理論。有效的進行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提升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實踐操作能力,有效的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基于此,作者從自身的工作經驗出發,對多元途徑促進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進行分析闡述,以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
【關鍵詞】多元途徑 初中生物 實驗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172-01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體系不斷改革,對傳統的教育方式產生極大的沖擊。初中生物是屬于實驗學科,通過經常做實驗,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進行理解,在自己動手實踐中加深知識的記憶,將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當前,在保證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如何提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成為教學首要問題。
一、教學有效性概念
在新課改背景下,生物實驗教學方式也逐漸發生改變,新模式和先進科技的運用使教師的實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增加學生的課堂記憶,使枯燥的理論知識更容易被學生們吸收理解,從而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一部分教師還繼續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根據新課改的要求進行創新,對于教學的有效性理解不夠深刻,沒有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根本目的,降低了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教師要從多種途徑吸收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用合理正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性教學,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輕松教學,提升整體學習成績[1]。
二、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提升途徑分析
(一)培養學生自身對生物的學習興趣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是枯燥乏味的,對于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教師進行灌輸式教學,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興趣不高,導致學習效果不好。而西方的教育方式與我國不同,西方課堂中,大多處于活躍狀態,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昂,對于一些理論知識的學習非常有效。與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對比,我們可以取長補短,將西方教學中的優點運用到我國教學中,例如,西方學習中最常用的就是分組討論學習,分組討論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能獨立對問題進行判斷分析,并且與其他人進行討論以及合作,整體上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出自身的學習興趣,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逐漸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長時間以來,我國傳統教育模式一直沒有改變,包括教學設備設施和教學形式等,導致生物教學的學習效果不明顯,所以,想要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有明顯的提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首要目的,同時加強先進教學設備設施的引進,改善教學環境,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教師要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能力,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主動進行課堂知識學習,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或大屏幕進行影片播放,用生動的影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調動課堂氣氛,加深學生的課堂記憶,保證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三)培養學生自身的主動性
在生物實驗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的被迫實驗,傳統的教師做學生聽模式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抗拒這種方式,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實驗模式,將自己的實驗主導地位變為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提供基本的實驗思路,讓學生自由發揮,制定可行性計劃,合理有效的帶動學生進行實驗,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愿意動手進行實際操作,提升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將實驗與理論知識相互融合,切身體會最直觀的感受,提升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性[2]。
(四)教學能力的反思與改進
教師對當前實驗教學進行反思,發現其中的缺點和不足之處,進行總結并加以改正,同時制定下一步的教學計劃,不斷提升教學方式,形成良性循環,從根本上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在不斷的實驗教學總結中,進行創新研究,找到適合自身的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實現當前的教學目標。在學生完成實驗后,對學生進行評價總結,并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正確解答,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提升生物實驗教學質量。
結論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其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的動手能力,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養能力,從而改進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勇于進行實踐探索,逐漸形成正確的的科學價值觀,為我國輸送整體素質較強的全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梅.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04:90.
[2]蔡君霞.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9:161.
作者簡介:
曾崇華(1989.11—),男,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中學生物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