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央金
摘 要:構建“少教多學”的高效閱讀課堂,有利于真正實現“以生為本”,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應用“少教多學”教學模式,重在轉變理念,讓學生自由學習、自覺學習,在互動中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少教多學 高效課堂 閱讀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因為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采用的是“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目標難以實現。因此,我們應該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少教多學”模式的優勢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而學生的讀的能力又是各種能力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少教多學”模式的應用,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少教多學”模式還可以使教與學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也能夠發展語文綜合能力。
(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少教多學”模式,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進而使其更好地從閱讀內容中汲取知識養料,滋養心靈,升華人格。這是因為,在“少教多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從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角度,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生活體驗、心理特點、已有知識、閱讀技能等實施教學,讓學生從閱讀內容中受到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熏陶,進而健康成長。
(三)給學生自由學習時間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閱讀教學是“多教少學”,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學生自由學習、思考的時間很少,如果遇到教學內容難度較大的情況,學生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而在“少教多學”模式下,教師能夠結合學情設置教學環節,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深入思考,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二、小學語文“少教多學”高效閱讀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教師創新教學理念,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其側重點是理論知識的講解,并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忽略了實踐的鞏固作用。為改進教學,教師要積極應用“少教多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感悟閱讀內容的思想內涵和情感態度,幫助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學習。
(二)創建互動教學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應用“少教多學”模式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基本路徑。因此,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以簡約的方式開展教學,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要注意與學生開展有效互動,引導學生多思考、多發言,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少教多學”模式下,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多觀察、多反思,及時捕捉學生的興趣點,為學生構建一個新穎的、吸引他們學習的環境,在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同時,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結合學生個體差異,應用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出“少教多學”模式的意義,就要準確把握學生學情。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認知方式、思維能力、知識基礎、心理狀態等都存在很多差異,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優點和不足,結合小學生喜歡表現自己、自尊心強的特點,多應用鼓勵、啟發的方式開展教學。其實,小學生只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后,就會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就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五)留給學生充足時間,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少教多學”模式下,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吸收課堂知識。在具體操作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使學生能夠針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并在與同伴的交流中進行歸納總結,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并找到解決辦法,從而有效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三、結語
為了真正使“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發揮作用,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平等地對待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鼓勵、信任和啟發,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教師要在尊重學生、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構建“以生為本”、互動性強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幫助學生掌握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且學有所獲、學以致用、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戀.小學語文“少教多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亞太教育,2016(33).
[2] 史巖.實現“少教多學”,構建高效課堂———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少教多學”方法[J].新課程(小學),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