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干什么的?教學是為了傳承文化。文化有兩種:一方面是沉淀、固化在文字里、物質材料里的文化。所以,關注文化的整體氣度、解讀典籍很重要,要有人去制造經典、解釋經典。另一方面,文化又反映和表現在每個個體的生活中。吐火羅語,是一種死文化,只有季羨林先生懂。季先生去世了,還有他的幾個學生懂,但是這個文化實際是死文化。我們漢族的飲食、起居、禮儀習慣,不僅寫在《周禮》《禮記》上,而且表現在我們每個人的行為上,這種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沒有活文化傳承的時候,少數學者對經典的解讀,其實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傳承。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確實應該關注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現,也就是要把文化對個人的影響、文化在個人身上的表現,放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以讀書求發展,知識改變命運,如果我們只把“發展”理解為個人權力的提升、經濟條件的改善,而不理解為修養、知識、能力的提升,不理解為一個人全面的人格提升。如果我們講知識改變命運,只講個人地位、收入的變化,而不是一種態度、人生選擇的變化,那我們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就還是問題,我們對教師職責的理解也還是有問題,我們就還是在做經師而不是當仁師。
—文 喆
(節選自《文化與教育》)
聲 明
本刊不向作者收取任何版面費和編輯費,反對抄襲與一稿多投,知情者請舉報。
本刊一律不退稿,三個月內未接到用稿通知者請另投他刊。
本刊已被多家數據庫全文收錄,其作者著作權使用費,包括本刊網站、文集使用費與
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編輯或在網站上登載,請在來稿中聲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