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福
【摘 要】調整農業結構,推進產業化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戰略和主要模式。論文針對龍頭企業主導型、中介組織聯動型、合作社一體化型三種類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并針對影響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對策,旨在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提供參考。
【Abstract】Adjusting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management are the major strategies and main mode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research to the three typ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ode of leading enterpris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and cooperative integration type, and analyze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per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solutions countermeasure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影響因素
【Key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model; influencing factors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10-0059-02
1 引言
近年來,很多城市開始施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著重發展優勢產品,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要求,大力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將優勢產品引向優勢產區并匯聚在一起,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帶雛形,提高了產業的聚集效應,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2 我國主要的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模式
我國農業產業化經過多年發展,探索出了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并逐漸呈現出了其多元化的特性。受各地區不同的市場條件和資源條件的影響,這些模式分布在不同地區,但從整體上看,目前被廣泛采用且對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效果最為顯著的應該是以下三種模式。其績效對比如表1所示。
2.1 龍頭企業主導型——“企業(+基地)+農戶”模式
這種龍頭企業為主導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又可以將其稱為契約農業,這種模式主要是雙方通過簽訂合同或者訂單等形式來限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農戶根據合約上簽訂的數量和產品進行生產,而龍頭企業則根據合約內容對農民的農產品進行銷售或回購,并組織其生產的一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應用這種模式能夠將龍頭企業的連接作用和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采用契約的形式把較為分散的小規模農戶聚集在一起,將經營規模逐漸擴大,使農業產業化生產更趨向于專業化。另外,部分龍頭企業為了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統一產品質量,為其搭建了一個專門的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并負責種苗的培育和供應,為整個生產流程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最后以約定好的價格來回收基地加盟農戶的農產品。這種模式推動了農業生產標準化的進程,相較于單純的“企業+農戶”生產模式具有技術上的優勢,但是在資金投入方面對小型企業提高了門檻。
2.2 中介組織聯動型——“企業+中介組織+農戶”模式
中介組織聯動型模式主要是通過各種中介組織(如農民合作社、供銷社、銷售協會、技術協會等),將所有分散的小規模生產經營者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大規模的經營群體,并將各個生產經營中的各個環節連接起來,引導農戶展開專業化生產,從而達到規模效益的目的。這種模式以契約農業為基礎,將中介組織加入其中,把農戶和企業連接在一起,削弱了龍頭企業對農戶的控制力度,使二者的正面利益沖突有所緩解,有利于整個市場的和諧發展。
2.3 合作社一體化型——“企業+企業”模式
合作社一體化型模式主要是農戶聚集在一起成立合作社,當合作社發展到一定規模就成立企業或其他實體來對合作社內部成員生產的農產品進行加工、銷售,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一體化經營。這種模式有些是由中介組織成為農民企業或合作社演化而成的一體化經營模式,有些則是龍頭企業通過吸納農戶入股或“反租倒包”的形式形成一個農工商綜合體,從而形成一體化經營。合作社的組建形式有很多種,如:由龍頭企業進行組建,農民參股并獲得一部分股份或者由占用企業大部分股權的參股農民自發形成。農戶通過合作社進行生產經營不僅可以得到很多服務,還能根據交易量進行按股分紅和利潤返回,這樣農戶就增加了一項額外收入就是農產品的增值部分,這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戶收入更加穩定[1]。
3 以合作社為研究對象的農業產業化影響因素分析
首先,合作社在運行過程中呈現兩級分化的現象,一種是合作上存在問題的合作社,農戶只是基于某個環節的合作才會集中起來,如農資集中采購、銷售等環節,在其他環節沒有任何聯系,更沒有二次分紅;另一種是合作緊密的合作社,并且管理科學,農戶在整個產供銷的流程當中都有密切聯系,這兩種情況最終導致合作社質量參差不齊。另外,合作社成員素質也有所差異,再加上政府部門對發展較好的合作社的大力扶持,使得原本實力就強的合作社發展的更加迅猛,而原本實際較弱的合作社發展的越來越慢,導致合作社之間的實力懸殊,最終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效果。endprint
其次,合作意識較差。由于家庭承包經營體制下小農思想的影響,合作社成員們都只顧自己,缺乏合作意識,再加上不完善的合作機制,影響了合作社的發展,最終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同時,我國普遍存在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生產,導致很難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另外,很多農戶的綜合素質和對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也缺乏長遠的市場眼光等等,這些都最終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造成了影響。
最后,融資困難。當前融資難問題已經成為合作社發展的瓶頸,組織化程度低、規模較小的農民合作社普遍存在,另外,農民缺少抵押擔保物,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再加上缺少外界支持,導致很難擴大生產,最終影響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2]。
4 加強農業產業化對策建議
4.1 創新管理機制,協調各成員關系
為了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各地區應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結合本地資源特色和優勢,選擇適合本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方式。另外各地區還要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協調各成員之間的關系,以“民辦、民營、民受益”為基本原則,鼓勵成員將農村集成建設與自身建設結合起來發展。
4.2 為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創造條件
各地區的政府部門應大力扶持本地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職能所在,盡最大能力配合本地的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為其提供優質的生產經營環境。同時,建議政府的其他職能部門在為合作經濟組織辦事時,盡量簡化辦事流程,縮短辦事時間,從而提高合作經濟組織的工作效率[2]。
4.3 鼓勵多樣化形式的農業投資,解決資金缺乏問題
針對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各地政府可以出臺一些有利于農業企業貸款的優惠政策,增強對農業企業的支持,提高農業企業效益和規避風險的能力,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化投資系統,為其發展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撐。另外,受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農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極易出現利益受損的問題,這時當地政府應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有機整合市場上的有利信息與資源,為農業企業提供實時的市場變更信息,幫助企業開拓銷售市場,為企業開發和引進新項目,增加農業企業的資金流,從而解決其貸款難的問題。最后,政府可以適當放寬金融市場進入農業市場的門檻,鼓勵多樣化形式的農業投資[2]。
5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農業產業化具有多種經營模式,并且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一種有效途徑。雖然我國在農業產業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制約因素,需要廣大農戶和企業共同努力,為建設經濟強國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宋瑛.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影響因素及績效評價[D].重慶:西南大學,2014.
【2】王蕾.山西省運城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及影響因素研究[D].晉中:山西農業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