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爽秋
【摘 要】宗教民族學是新興的一門人文學科,是民族學與宗教學的交叉學科。論文從宗教民族學的研究發展現狀談談廣義民族學的最新發展。
【Abstract】Religious Ethnology is a new branch of humanities, and it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of Ethnology and Religious Studies. From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ethnology,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broad sense ethnology.
【關鍵詞】廣義民族學;宗教民族學;發展現狀
【Keywords】broad sense ethnology; religious ethnology; development status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10-0120-02
1 我國民族學的歷史發展
西方民族學是在19世紀30年代以后到70年代之間形成的一門獨立學科,我國的民族學始于20世紀 30年代。 中國民族學研究基本上沿襲了西方民族學20世紀 30年代的研究體系,它的研究領域、范圍、對象來說基本上處在前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氏族、部落和原始民族的兩性關系、婚姻家庭、生活習俗、社會組織、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等各個方面 。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廣泛傳播,當時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馬克思主義民族學思想的或多或少影響著中國的民族學者, 但是并沒有很大的突破。新中國成立后, 中國的民族學者首先直接參加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 從此開始將民族學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結合起來。隨后民族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為指導,在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民族識別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中國民族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研究基礎 。中國民族學從進入20世紀80年代從歷史的沉寂中勃發而興。前資本主義落后民族文化形態的局限性被民族學研究突破了 ,拓寬為對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民族共同體研究, 研究民族發生 、發展 、變化的規律[1]。橫向上,民族學研究與社會科學中的其他學科相交叉 ,研究包含了我國民族語言 、 歷史、人口、經濟、理論、宗教等多個領域。施正一先生針對民族學當時發展的現狀與需要提出了民族學的“廣義 ”與“狹義”之分 。所謂的狹義的民族學,是指的民族學研究領域、研究范圍和研究對象局限于前資本主義階段的氏族、部落、原始民族或所謂的“落后民族”,用某些資產階級民族學家的話來說就是“野蠻民族”的文化形態(包括語言、稱謂、婚姻、家庭、習俗等“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實際上也就是“傳統的民族學”;所謂廣義的民族學,則是指在狹義民族學研究的基礎之上大大地拓寬了研究領域、研究范圍與對象,它不僅研究“野蠻民族”或“原始民族”而且也研究“文明民族”級社會產生以后的各種民族。不論是狹義的民族學還是廣義的民族學,現在都已經出現了各種分支學科,形成一種“科學群”了,而宗教民族學便是廣義民族學中的一門分支學科。
2 宗教民族學的發展
2.1 宗教民族學的內涵
在施政一先生的《新編廣義民族學》中認為宗教民族學不是研究國家地區的宗教,也不是研究一般的宗教原理和民族學理論的學科。它研究的是宗教和民族結合起來所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一整體是宗教和民族諸種聯系所表現的集體。這一特點決定了它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的范圍是什么。
2.2 宗教民族學與民族宗教學及宗教人類學之間的爭議
雖然施政一先生的《新編廣義民族學》里提出了宗教民族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但是在實際的研究上很少學者用到宗教民族學這個說法,現實的研究中有很多關于民族宗教信仰的著作卻是歸為宗教人類學學科,還有一類研究少數民族的宗教歷史變遷也是歸為宗教人類學學科,例如張橋貴,陳麟書著的《宗教人類學》就是對云南少數民族原始宗教考察研究及其原始宗教的歷史變遷[2]。還有一類研究民族與宗教的關系,譯倉與噶廈兩個機構雖同為達賴喇嘛為首西藏地方政府辦事,但是在實行政教合一制的西藏,由于其獨特的政治制度,需把兩個機構用一分為二也就是教務系統和政務系統來看待就不難發現,譯倉不是隸屬于噶廈,是從民族學和宗教學以及政治學三方面的研究,而不是單一的屬于民族學或者宗教學某個學科。王建新在《中國民族宗教研究的學術架構》中認為它作為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綜合性學術研究領域需要多學科的支撐和協作。主要是由人類學、宗教學和民族學三個學科上的糅合協調進行研究[3]。
從這幾個方面可以看出不管是民族宗教學還是宗教民族學或是宗教人類學它們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有交叉甚至相似只是角度和出發點不同。縱觀西方和我國的宗教人類學研究宗教人類學包含了民族宗教學與宗教民族學,但其研究的視角不同。而民族宗教學和宗教民族學則是側重點不同。
3 宗教民族學研究任務
宗教民族學暫且不能叫作一門學科,因為施正一先生在《新編廣義民族學》里僅僅有其學科提出的學科構想并未研究形成體系。他根據宗教民族研究的對象歸納出了幾個方面的研究任務:
第一,研究各個民族宗教信仰的歷史現狀以及其發展趨勢。宗教民族學不僅要研究原始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而且要研究古代民族及資本主義民族和社會主義民族的宗教信仰,還要研究各民族宗教信仰當前的發展趨勢。
第二,噶廈受制于駐藏大臣,但在日常行政事務方面仍執有最高權力。
第三,研究各民族信仰的民族特性。第四,研究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全民性和多樣性。
第五,研究宗教問題和民族問題。
第六,研究我國各個民族不同時期的宗教信仰,特別是社會主義時期對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所起的積極和消極作用的雙重性。
關于宗教民族學大部分的研究任務在牟鐘鑒等人編著的《民族宗教學導論》里都略有涉及,有中國各個朝代的宗教關系及現在民族宗教信仰,從西方歷史學的視野或多元文化的視角以及國際政治學方面研究民族與宗教的關系,但是關于我國少數民族方面各自的宗教信仰涉及面就幾乎沒有。而王建新從民族學/人類學的角度根據費孝通先生的民族走廊理論所提供的分析框架,提出民族宗教研究的任務框架。他認為,民族走廊積累了中國各民族宗教信仰的產生、發展以及互動融合的深厚沉淀,各少數民族宗教信仰及其與漢族之間關系的研究, 也應該從民族互動現象最為突出的民族走廊著手 。伊斯蘭教是西北走廊,它是高原干燥地區的農民及游牧民社會文化的互動融合 ;藏彝走廊有藏傳佛教, 構成與藏東 、川西及橫斷山脈等山地 、峽谷地區各民族社會文化的互動融合 ;南嶺走廊為道教, 表現為與南方山地 、沿海地區各民族社會文化的互動融合,而這三條民族走廊各有一個跨民族 、跨文化傳播的主體性宗教,形成外來宗教與地方性宗教信仰乃至社會文化體系融合的基本格局。 中國的民族與宗教文化的基本格局就清楚了, 進而我們所面對的研究任務,或者說研究課題也就比較明確了。這些都是中國民族學 /人類學及民族宗教研究的常識 ,這種整理本身沒有新意 ,但它能使我們的研究方向變得更加明確和具體。
4 為使我國民族宗教問題得以解決,民族宗教研究任重而道遠
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民族宗教在一定范圍內還將長期存在,并且對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民族與宗教關系的研究為穩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穩固我國邊疆穩固祖國統一和繁榮起到很大的作用。這門新的學科僅就目前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并且在目前國際各種宗教勢力沖突的情形下就顯得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李瀾.廣義民族學——民族科學研究的新高峰——評施正一先生的《廣義民族學導論》[J]. 學術論壇,2008,31(12):203-205.
【2】牟鐘鑒.民族宗教學的創立[J]. 世界宗教文化,2010(06):1-7+93.
【3】王建新.中國民族宗教研究的學術架構——基于民族學/人類學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75-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