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理?周平

一、背景分析
隨著小學英語教學一系列課程標準的頒布和課程的全面推開,如何把新課程理念轉化為合理的教學形式,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才能符合新課程需要是值得深思探究的問題。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教師使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教師整理的有效教學資源不能發揮最大使用效率,課堂前,課堂中,課堂后較少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學生們學習興趣不濃厚,部分學生難以捕捉教學的關鍵知識點,課前課后的預習與復習呈現無效狀態。
面對現狀,如何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自本世紀初期就開始的多媒體教學,尤其是微課,微信技術對我們建構多元化的英語教學可以提供怎樣的幫助?這是我近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之一。英美語系的國家里,英語是母語,語法教學有著天然的優勢。但是他們仍然強調“以語法為語音綱要,采用演繹法”。演繹法,綜合了傳統教學方法和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網絡時代的出現,學生學習的碎片化越來越明顯,這為微課的使用設置了很好的契機。2014年起,我開始研究把微課投入到教學平臺和移動終端,進行英語教學,改變移動終端的負面作用,尤其是語法教學中。
二、策略過程與改變
在我們的小學英語教學大綱里要求“掌握一定的詞匯和最基本的語法知識,培養學生基本的日常會話能力以及拼讀、拼寫能力”。學生掌握語法,是伴隨小學生學習的自始至終的教育目標。構建主義者更是提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將學習者視為積極的意義建構者和問題的解決者”,微課的使用,將直接帶給學生角色的變化,由被動的接受者,變成積極的參與者,實現教育的雙主體。
1.微課使用的教學方法和過程
把微課投入微信群進行英語教學,是遵從了構建主義的教學模式,從目標的形成,到教學過程,到作業設計,課后反思,均由微課,做成微課群,投入到語法教學中去。將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Do you want coffee or tea?》是廣州教科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教材第七課的內容。本課要求學生掌握飲料的相關表達和價格的描述。難點部分通過微課來解決。
本課的微課出現兩次,分別是課堂授課和投入微信群的課后作業。
作業的使用方式是本課的又一個亮點。把事先設計好的梯度練習通過作業來進行反饋,配套習題的答案制成二維碼投放到微信群里,讓學生做完后通過掃描二維碼對答案,及時在群里上報每一題的答題情況,教師統計各題正確率。
2.三種教學方式的比較
新的教學模式帶給我們什么?在新的背景下,我們把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在課堂上使用微課的教學模式,和微課投入微信群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比較和探索。
(1)傳統教學模式VS微課投入微信群教學模式
關于不可數名詞數量的表達法,傳統教學方式和微課投入到微信群教學方式比較區別有二。
傳統教學中,老師習慣用板書和口語的方法講述知識點。比如,有的句子沒有具體量詞,就用some或any;如果有量詞短語,就要確定量詞的單復數,如a bottle of…,two bottles of…等,逐個單詞進行板書并解釋。
“飲料中數量的表達”就是將微課投入到班級微信群中來呈現知識點,讓學生在本課前觀看微課進行預習,第二天通過一些微練習在課堂上進行預習檢測。
發現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的理解錯誤較多。而將微課投入到微信群后,教師在學生的注意力上做足了文章,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得堂上檢測正確率大大提高。
檢測對比如圖(1):
傳統教學模式和微課投入到微信群模式作業正確率對比
在單一的條件下,孩子們當堂完成練習的準確率只有68%,而微課投入微信群的教學模式下,準確率達到89%。兩相比較,微課投入微信群后花費時間少,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2)單一微課教學模式VS微課投入微信群教學模式
何克抗教授曾提出:不能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我們嘗試把這一講的學習內容做成微課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觀看。微課和微信群結合的教學方法是把微課和作業投放到班上的微信群里,這樣學生可以課內外多次觀看。經過比較,家庭作業水平大大提高。
從整班的作業情況分析,有如下效果,如圖(2)
單一微課教學模式和微課投入到微信群模式作業正確率對比
比較這兩種教學方法,單一微課教學模式下作業達標率僅僅達到71.3%,而微課投放微信群的作業正確率為90%,遠遠高于單一微課形式。
三、思考與啟示
綜上所述,得到啟示如下:
1.微課技術讓小學的語法課堂妙趣橫生
微課進入課堂,兒童更加自主地參與學習,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課堂效率大大提高,全面發展了兒童的興趣,促進了兒童的綜合素養的提升。
2.微課投入微信群讓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微課投入到作業的練習中,避免了作業的簡單重復,更避免了由于家長的影響而達不到真實的作業水平。
3.建立更方便快捷更持久的溝通方式
微課投入微信群,開放式的教學課堂更好地為學生和家長服務,便于他們在家可隨時學習、重溫課程內容。
孩子們在群里進行交流學習,隨時的討論。正如微課專家胡鐵生所說:“學生更投入地學習是教師的職責之一。要絞盡腦汁地吸引、鼓勵學生,哪怕只是多學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