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銘
數學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構成數學的系統性,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導出結論、公式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感受“發現問題”的過程,并且積極思索探求,自己發現問題的結論,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樹立學好學習數學的信心,這對提高他們的數學素質很重要。
一、教案實驗,探究效果
(一)實驗學校背景
所在學校坐落北京朝陽區,作為首都名校,一向重視素質教育。實驗班級是一(4)、一(7)班。它們是一年級八個平行班中的兩個普通班,共有學生77人。實施時間是2016年9月中旬。
(二)實驗教案
選取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案“加法”。(該教案有一定特點,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實施教學時能足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教學設計意圖及目標
嘗試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了解各育德形式的效果。
(四)簡要教學流程
1.復習回顧。引導學生從1數到5,再從5數到1;看圖填數字;出示數字卡片,讀數;按順序填數。
2.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看圖數列算式:3+1=4。在這個算式里,3、1、4分別表示什么意思?這個符號叫什么?(加號)它表示合起來的意思。讀一讀算式。
3.利用“加法”解決問題。
4.應用,舉生活中的實例。
5.鞏固練習。
6.小結。
(五)在教學流程中設置了以下育德點
第一,在引出“加法”表示合起來后,介紹“+”的起源。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第二,在第3個環節的教學中,提供的圖片充分體現聚少成多,人多力量大等,及時表揚表述清楚的學生,同時強調同學之間也要互相幫助,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第三,利用教學內容本身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在第2環節 “3、1、4分別表示什么意思?”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算式中數字表示的意思?如何得到算式的結果?通過數圖中的總數、利用分與和中的組成等。以上數學活動是為了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知識遷移的能力,以及勇敢、自信、頑強的學習和探索的心理品質;在第4環節的實例教學中,強調數學源于生活、數學又可應用生活;在第5環節訓練學生解題的教學中,及時關注他們解題的規范性、正確性,從而強調數學在一定的范圍內具有規范性及嚴格的邏輯性,以此培養學生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心理品質。
調查:將上述教案通過兩個平行班教學后, 隔天對該課時上育德的效果作了一次調查。調查內容是讓學生回答對教學中育德點的印象及感受。以課上問答的形式,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育德點所講述的故事都有深刻的印象,少部分同學可以說出育德故事中所蘊含的意義。對于育德點2的理解和表述更為清晰。
二、結果分析,找出原因
(一)數據分析
隨著時間推移,學生明顯對育德點有遺忘;
調查中育德點2的遺忘程度明顯好于育德點1、3;
對育德點1與3之間比較,無明顯差異。
(二)找出原因
第一,數學教學的針對性是較強的。本實驗教案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加號,會讀寫算式及其應用。為完成教學的主要目標,教者在教學時的著重點及時間安排上應側重于教學重點,課后對育德點進行鞏固、反復較少,且低年齡段的學生的記憶和表述能力沒有達到峰值。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它的遺忘程度明顯是必然的。
第二,在數學教學中,對數學史的教學雖不能作為重點,但它區別于一般的教學內容,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目前實際教學中不可能每個課時都安排數學史教學內容,因此對學生來說數學史比較新鮮,教者在教學時適當掌握語言技巧,可以增加學生的關注程度,達到加強學生短期記憶度的目的。
第三,育德點1、3的內容與數學教學活動關系密切,它融合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反復,它也可反復。它可以寓德育于數學教育。因此可以加強學生長期記憶度的目的。
第四,在德育教學過程中,從接受外界的德育信息,到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行為,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至少需要在記憶的前提下,再通過自覺的內化過程,才能逐步成為自己內在的行為準則。因此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效果具有長期性、反復性。
三、反復思考,采取對策
1.重視數學史的教學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所以在數學教學中理應適當反映數學的歷史、應用和發展趨勢。受數學學科自身特點的影響,雖不能在每個課時安排數學史教育,但我們應提高認識、改變觀念,主動在合適的課時插入數學史教育。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獲得學習的勇氣的良好素材。
2.從數學教學的本身特點出發,把德育融合于數學教學中
數學教育本身具有客觀性、理智性、嚴密性、進取性等特征,在進行與數學教育自身特征相關的德育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實目前教材每個章節的新知識都是從生活實例引出的。這就是數學教育對德育的一種潛移默化作用。總之,在數學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時,不只是在課堂上進行簡單的說教,而是寓德育于數學教育。在實際教學中滲透德育,才是一種有效的德育教育。
3.數學教育中的德育的功能具有長效性、深刻性
數學的德育功能的特點是隱蔽性、深刻性、整體性,因此數學教育中的德育是潛移默化地進行的,需要通過數學知識的教養,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間接達到思想品德教育之功效。數學的育德,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全面地、相互聯系地看問題的角度,從而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
美國數學家阮克萊因說過,“在最廣泛意義上說,數學是一種精神,一種理性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才使得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也正是這種精神,試圖決定性地影響人類自身存在提出的問題;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盡力去探求和確立已經獲得知識的最完美的內涵”。我們只要對新時期教育思想的認識到位,轉變觀念,立足于素質教育,在數學教學中主動引進德育教育,并要注重長期、點滴的滲透,在數學教育中的德育目標一定能有效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