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瑜虹
課堂追問是是每一位數學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合部分,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鎖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拋磚引玉,把問題貫穿于教學服務當中,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那么,教學中教師該如何進行有效追問,演繹課堂精彩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在粗淺處追問——深化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學中,教師適當的深層次地追問,能夠激發、啟迪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引導學生去探索。
二、在矛盾處追問——催化
學生受知識經驗的影響,有時思維會遇到障礙或產生矛盾,不能進一步思考、解釋、分析。此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思維矛盾沖突及時追問,積極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開拓學生的思路。
在《比的認識》教學片段中,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比的例子,有的學生舉出了足球比賽中的比的例子。如兩隊足球比賽中甲國家和乙國家的比分是2:4。其實比分2:4,這是個模棱兩可的問題,很容易誤導學生。通常,我們的理解是2分和4分的關系,與數學中的比是不同的;但有時學生也可以理解為它表示兩隊的比分有2倍關系。這樣一來,不僅無法在本課中理清,甚至會對學生產生誤導。于是,我接著學生的話題舉出了一個特殊的例子如果甲國家和乙國家的比分是2:0,然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當學生肯定它是比時,我就請他們說出比的意義,并將比寫成除法形式。此時,學生產生了思維矛盾:比是兩個數相除,而這個“比”無法寫成除法形式?由此發現了問題,總結出比的后項不能為0,比賽中的比分只是一種記分方式。
【啟迪】
教師在課堂上有時要故意留點疑問,布設陷阱,讓學生發現矛盾。通過追問,激發學生強烈的情緒,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對問題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這樣學生對既有的課本知識不是簡單地接受,由質疑進而求異,真正理解和運用知識。
三、在錯誤處追問——點化
“理想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中出現了一些差錯是不足為奇的。這時,教師不能因為學生錯,就堵住學生的嘴巴,或者直接把正確答案雙手奉上,而應直對錯誤,解剖錯誤,在錯誤處適當地進行暗示性追問。這樣既抓住了糾錯的合理時機,又給了學生糾錯的機會,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有效地為教學增添了一些美麗。
比如,我在教學“分數除以分數”之后的一節練習課中,有一道題:學校童聲合唱團員36人,其中六年級學生占25℅,五年級學生占50℅.合唱團中五、六年級學生各有多少人?
大部分學生很快列出了算式:36×25℅=9(人) 36×50℅=18(人)
個別的學生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干擾,列出算式36÷25℅=144(人) 36÷50℅=72(人)
這時,教室里一片笑聲。
師追問:“為什么笑啊?誰能說說你的觀點呢?”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開了:
生:根據題意,學校童聲合唱團員36人,而第二種解法的計算結果表明,無論是五年級合唱團的人數都比全校合唱團的總人數還要多,不符合常理,因此,不用計算就可以知道,第二種解法是不對。
這時,做錯的學生慚愧地說:“噢!明白了,沒有認真審題,采取錯誤的計算方法了。”聽了大家的爭論,通過仔細審題,可以知道。六年級合唱團的人數占全校合唱團人數的25℅,所以求六年級合唱團的人數就是求全校合唱團人數的25℅是多少,也就是求36人的25℅是多少,當然用乘法計算,同理可求五年級合唱團的人數也應該用乘法計算。
【啟迪】
教師要有一只慧眼,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錯誤,適當地進行暗示性追問。這樣點化了學生,讓學生自己認識并糾正錯誤。在這錯誤的經歷中,學生對自身的錯誤理解就會更深刻、記憶也會更牢固。這樣保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實現在錯誤處追問的價值,從而使課堂成為智慧飛揚的天地。
四、在意外處追問——激化
葉瀾教授針對課堂教學的特性曾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其實這些“可能發生的意外通道”是學生獨立后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是張揚學生的個性的最佳途徑。教師不僅要保護這類意外事件,而且還要在此處緊追不放,讓學生的智慧得以激發。
在《百分數的意義》教學的一個片斷中,讓學生匯報交流課前收集到的百分數,并嘗試說一說這個百分數表示什么意思。有一個學生匯報他在網上收集到信息: 姚明在一場比賽中投球的命中率為63.9%。
師順勢追問:這個63.9%表示什么意思?
孩子回答:63.9%表示姚明投了100個球,進了63.9個球。
教室里一片嘩然。
教師笑了笑,沒有評價,而是把目光投向學生。
底下的同學開始議論了:沒有0.9個球。
有個小手高高地舉起說:用四舍五入法,姚明投了100個球,大約進了64個球……
學生你看我,我看你,一時陷入困惑。
教師又追問一句: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個球?
又有一個孩子舉起了小手:63.9%表示姚明如果投了1000個球,進了639個球。孩子們似乎覺得解決了0.9個球的問題。
教師追問剛才舉手的那個孩子:你用了一個詞“如果”,用得非常好,大家想一想姚明這場比賽中是不是只投了100個或1000個球?
學生非常肯定地說:不是!
教師追問:那么命中率63.9%這個數是怎么得到的?
片刻的思考后,學生紛紛舉起了手。
學生充滿自信地說:命中率63.9%這個數是姚明在這場比賽中,用投中球的個數除以投球的總數得到的,不表示具體的量,所以不能說投中了63.9個球……
【思考】
想想,如果沒有及時而有效的追問,課堂中那不曾預約的精彩會不期而至嗎?不言而喻,教師正是充分利用教學過程中的“意外”生成,因勢利導,適時追問,才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課堂也呈現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學景象。
有效的課堂追問是能夠演繹數學課堂的精彩,它是一門教學藝術,因此我們數學教師要具有課堂追問的意識,追問的精神,敢于追問和善于追問,問出質量,問出品位,問出智慧,從而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