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小學語文課文一般編排的都是故事性強的文章,是孩子們們很喜歡閱讀的課文。我們老師要結合孩子們的年齡以及文本的特點,設計生動有趣的課堂導入,一個新穎的課堂導入不僅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同時還能激發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雖然現在有許多老師為了把一堂課上得熱熱鬧鬧、上得和大家不一樣,上得新奇、上得引人注目,設計出了花樣繁新的課堂導入和教學設計。尤其是公開課時,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設計課堂導入,這樣的導入有時候確實能起到作用,可有的時候不但會弄巧成拙,事與愿違,還會影響教學效果。
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應該依據不同的課題,選用對課堂教學有針對性的導入方法,讓富有啟發性的導入方式進入到課堂中來,引導孩子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1.根據孩子們的特點,設計課堂導入
小學低年級的教學一般以識字為主,大部分課文都是以童話人物出現的,謎語導入法,創設情境法是老師最常用的課堂導入方法。
例如,我在教一年級的課文《烏鴉喝水》時,我首先用課件打出一個謎語,讓孩子們猜這是什么動物,不少了解烏鴉的孩子,一下子就猜出來了,紛紛舉起了小手,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要求回答問題的聲音此起彼伏,孩子們為自己能猜出這個謎語覺得非常興奮,興趣一下子上來了,然后我繼續追問:你們知道烏鴉平時是怎么喝水的嗎?有一天,一只口渴的烏鴉發生了一個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口渴的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自然而然就引出了今天大家要學習的課文《烏鴉喝水》。我在講授《青蛙看海》這篇課文時,也運用了猜謎語的導入方法,課件出示謎語后,孩子們紛紛猜出是“青蛙”,這時我在課件上打出了“青蛙”兩個字,同時出示青蛙圖片,并問孩子們:“你們聽過《坐井觀天》的故事嗎?對里面的青蛙有怎么樣的印象?”這樣的課堂導入,不僅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為孩子們認識青蛙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同樣是童話故事,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一般就不會采用猜謎導入法了,一般會采用談話導入。例如,我在教三年級的課文《九色鹿》時,采用了這樣的導入方式:孩子們,你們見過九色鹿嗎?你們想了解九色鹿發生過什么故事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九色鹿》這篇課文,去認真感受一下發生在九色鹿身上的故事吧。 這樣的談話導入直接把孩子們帶入課文的主題。
2,根據文本特點,設計課堂導入
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一般是以閱讀為主,課文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的。有歷史題材的、有現代的、有寫名勝古跡的,有古詩、有兒童詩歌、有散文,有寫景的、有寫人物的。所以要求老師要根據課文的特點,采用行之有效的導入。
在多媒體課件上出示圖片的引入法和古詩引入法適用于講授介紹世界名勝古跡的課文。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課文《廬山云霧》《海底世界》這兩篇課文時,分別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但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廬山云霧》時我讓孩子們背古詩《望廬山瀑布》,然后從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引出課題,帶孩子們進入課文描寫的美麗情景。這樣的課文導入,為孩子們的傳統文化積累起到主動積極的作用。教學《海底世界》我是這樣引入的: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地方,那里景色非常的美。我邊說邊用大屏幕出示視頻紀錄片,有關海底世界里的的各種生物的影片讓孩子們欣賞。視頻引入法為孩子們提供了直觀的感受,為下文體會海底的美景,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作了鋪墊。
直接破題法適用于教學歷史故事。如我在教學《司馬光》這篇課文時,就直接出示課題,然后問“司馬光”這個故事選自哪部小說?它講述了什么內容?你對《史記》有多少了解?并借此機會向孩子們介紹《史記》。我在講授《滴水穿石的啟示》時,也是直接出示了課題,并引導孩子們解釋“滴水穿石”這個成語,找到課題的近義詞:持之以恒,契而不舍。并進而找到與成語有關的關鍵人物,連成一句話。這樣的課堂導入其實是幫助孩子們歸納、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課文的線索,從而使孩子們整體把握了整篇課文的主旨。
反映人物感情的課文,都可以采用情感導入法,體現課文的主題。比如,我在講授《艾滋病小斗士》這篇課文時,就從創設課堂氣氛,渲染感情開始。我先請孩子們看了一段我做的幾幅有關“小斗士恩科西”的介紹圖片,通過觀看圖片中的感人畫面,然后引入課文講述恩科西和艾滋病進行頑強抗爭的感人故事。這樣的課堂導入,從一開始就奠定了課堂的感情基調,使達成情感價值觀的目標貫穿始終。
課題質疑法也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方法。當課題中有一些特殊的標點或詞語時,題目帶有一定的含義時,我們都可以采用“課題質疑法”導入課文。針對課題質疑后孩子們帶著疑問閱讀課文,這也是孩子們閱讀課文的一種好方法。
總之,雖然教學方法有很多,但是教學方法卻是不固定的。課堂教學導入的方法有很多,只要符合孩子們年齡特點,同時具有針對性、啟迪性、趣味性、歸納性等特征,就會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們很快投入到學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