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令
【摘 要】互聯網+時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迎來了深入變革的發展局面,創新創業作為互聯網經濟成長的重要增長點,培養當代工科學生開放性的創業思維、實踐性的創業能力,是推動互聯網+時代我國雙創機制取得成效的關鍵。本文從分析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業面臨的主要的具體困境出發,探討了解決這些制約大學生創業困境的具體路徑,以期為互聯網+語境下工科學生創新創業的破局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創業;工科學生
0 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迅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到一個全新時代-互聯網+時代。與我國政府推廣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經濟增長新模式與互聯網經濟的結合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工科專業是培養我國科技創新人才的主要搖籃,創新創業能力是工科學生應努力獲得的重要素質,也是推動雙創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面對思想具有高度開放性的大學生群體,高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有利技術條件,全面提升工科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要能力[1]。
1 互聯網+時代工科學生創新創業的困境
我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程中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走,而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突破口既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現實需要,也是緩解當前大學生日益嚴峻就業形勢的必要舉措。互聯網+時代,社會經濟活動交互性更強,變化更快,在帶來大量機會的同時,也蘊藏了巨大挑戰。因此,互聯網+時代工科學生的創新創業之路不可能平坦順利,必將面臨諸多的困境[2]。
1.1 創業教育缺乏,創業實踐經驗不足
當前,我國大部分工科院校沒有對學生開展過系統的創業教育,由于創業教育的缺乏,大學生在創業思維和執行力上是比較欠缺的。面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經濟,需要在網絡科技和傳統行業間找尋最佳切入點。這種切入需要高校開展系統和深入的創業教育,對學生開展互聯網創業的思維培育和成功案例分析,通過大量有效的案例教育幫助學生理解在互聯網+新經濟模式下創新創業活動所需的各類專業知識。當前,盡管教育部在部分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示范工作,但尚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形成濃郁的創業教育氛圍。正是由于創業教育跟不上,大部分學生不了解互聯網+經濟模式下創新創業活動所需儲備的知識和突破的技術門檻,學生的創業教育主要來自于少部分課程或者校內外的一些創業競賽活動,偏重理論化而缺乏足夠的實踐精神[3]。
1.2 創業環境不成熟,創業道路舉步維艱
當前,由于互聯網+經濟和雙創經濟發展時間較短,仍然處于摸索前進的階段,離形成成熟的經濟成長體系有較大距離。在創新創業大環境不成熟的時代背景下,盡管我國政府采取許多措施改變這一局面,但通過全球創業環境的觀察不難發現,我國創業環境的建設仍然處于較為落后的水平。具體表現為創業政策還不夠完整,法律保護還不夠完善,尤其是企業審批、政策扶持、知識產權保護上亟待完善,此外,在企業審批、工商管理、融資制度和稅務問題上也沒有對大學生創業進行有力支持。由于互聯網本身處于快速發展的通道,成熟的可供借鑒的商業模式少之又少,而新興商業模式在沒有進行充分探索和應用的基礎上存在較大風險,這就給工科學生創新創業造成了非常實際的客觀困難。
1.3 創業資金匱乏,創業啟動資金不足
互聯網+時代,制約工科學生創業的最大因素仍然是創業資金匱乏。工科學生思維活躍,創業創意多,但在將創意變成創業行動的過程中往往需要自己籌措創業啟動資金,很難從社會和學校獲得投資。即使能夠通過慈善投資、小額貸款渠道或者社會學校的少量資助獲得部分啟動資金,但這些資金門檻高、額度小,而且審批手續非常繁雜,資金獲取的難度是非常大的。互聯網生態下的創業活動是需要較多資金支持的,處于創業起步時期的企業很可能處于虧損狀態,僅憑少量資助和大學生自籌資金難以長期維持創業實體的運營。此外,社會風投項目往往傾向于投資一些優質項目,對于絕大部分“非優質”項目少有問津。
2 互聯網+時代工科學生創新創業的走出路徑
2.1 加強創業教育,豐富學生創業經驗
在創新日益成為經濟增長支撐點的互聯網+時代,工科學生群體憑借其實用性的專業技能和開放性的學術視野理應成為創新創業活動的主力軍。為此,一方面,教育部應該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加大針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通過政策制定和資金技術支持將更多的高校納入到雙創教育體系中;一方面,高校也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將針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納入到日常教務活動范疇中,切實開展綜合性和全面性的創業教育。從具體操作層面而言,高校一方面要積極因勢利導,順應互聯網+時代經濟增長新模式帶來的變化,在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中給予互聯網創業活動應有的比重;一方面,教師在創業教育中多引入一些互聯網創業的成功案例,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向學生傳遞未來創業活動所需的各類專業技能知識,如相關法律知識、商業管理知識、網絡技術能力、大數據使用能力等。
同時,針對大部分工科學生僅限于“紙上談兵”的創業能力,工科院校還應積極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教育平臺,培育學生的互聯網創業的新思維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園中各種學生團體搭建創業實踐平臺,為各專業學生提供實踐自己未來職業規劃和創業理念的平臺。大部分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創業思路和自身愛好選擇參加創業團體,在社團開展的創業服務活動中,學生可以進行一些比較常規的課程設計和創業項目設計,并以實際產出成果參加社團內部的創業競賽活動。通過這些創業實踐平臺,學生能夠交流和實踐自己的創業理念,不斷培育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學做合一的創業執行力。一方面學校要深入推進和其他高校、企業、地方的合作,建立多元化合作體系,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實習機會,邀請知名校友、企業家為大學生講解創新創業的困境和解決方案,在企業家和師生間搭建起交流溝通平臺,不斷為大學生灌輸具有實戰性質的創業經驗和營銷策略。
2.2 營造創業環境,提升學生創業能力endprint
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創業活動是大量機遇和潛在風險并存的,這是由互聯網經濟的本質特征決定的。我國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時間還比較短,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必然暴露出創業環境的不成熟。而對于抗風險能力低下的大學生而言,打造一個積極的創業環境,是相關政府部門和高校必須承擔的責任。政府首先應該從政策定位上明確大學生創業的地位,將其上升到國家成長層面。調整相關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大學生的支持力度,從企業審批、政策扶持、稅收稅務、知識產權保護上擴大政策受益點,調整大學生創業政策著重點,從推重生計型創業逐漸朝著成長型創業的方向發展,構建具有普惠性的政策扶持體系。政府應著重構建公平公正的互聯網市場環境,不斷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切實履行自身的監管和扶持只能。
同時,工科學生也要從提升自身創業能力著手,增強自身的創業生存能力。在選擇創業團隊時,不妨選擇具有法律專業背景、經濟管理專業背景和計算機專業背景的學生共同搭建創業團隊,從而既能突破互聯網創業技術壁壘的限制,又能靈活運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也能夠進行有效的經營管理。
2.3 豐富融資渠道,加大創業資金支持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啟動資金的匱乏,政府作為雙創活動的發起者,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第一,政府專門設立大學生創業扶持基金,針對市場前景較好的創業項目,直接給與一定額度的無償的資金支持,努力激發大學生的創業創新精神。第二,政府部門出面和銀行開展合作,專門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低息貸款,由政府作為貸款擔保方,給予利率方面的優惠,如果還款期限到達后無法及時還款的,銀行可以適當地提供還款展期服務,如果大學生創業最終失敗的,政府可以適當給與銀行一定補償,與銀行共同承擔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壓力。此外,政府應進一步拓寬資金供給渠道,充分挖掘在財力上具有優勢的企業資源,通過與地方企業和駐地央企的合作,由他們提供一定的創業扶持基金,從而拓寬創業資金融資渠道。
3 結語
互聯網+時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處于日新月異的快速通道中,互聯網經濟模式在帶來大量機遇的同時,也蘊含了諸多潛在風險。創新創業作為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全面培養工科學生的互聯網創業思維,需要正確和深刻認識工科學生在創業活動中面臨的困境,在給與必要的創業條件支持的同時,不斷提升工科學生的創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具有開放性創業思維、實踐性創業能力的工科大學生,推動雙創機制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喬江艷,趙麗曼.地方工科院校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的路徑選擇[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1):54-56.
[2]周洋.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理念引導及培養的路徑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3(32):104-105.
[3]譚春雷,潘立創.“互聯網+”模式下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的研究[J].工程技術:文摘版, 2016(2):136-137.
[4]李長熙,張偉偉,李建楠.工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構建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4):97-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