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虹 李學良
摘 要:語文是教育的基礎學科,在基礎教育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精神的傳播離不開語文的發展,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然而縱觀當今的語文教學卻存在著教學目標功利化、課堂教學程序化、教學盲目化等問題,針對嚴峻的教學問題,要求教師轉變他們“一切以分數為重”的觀念,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學步驟”,理性對待名師,消除盲目崇拜心理,還語文教學一片凈土。
關鍵詞:語文教育;弊端;語文目標;語文課堂;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1-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1.062
語文是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的一門科目,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育實質上就是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情感的教育,語文教育活動的本質內容就是學習民族語言與其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語文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著眼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而人文性則是對人的存在和發展的關懷,對學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以及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
然而觀察當今語文教育,教學圍繞中考高考轉,無視語文教育規律,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寫、不會說,沒有自己的思想,缺乏分辨思維能力,導致語文教育弊端叢生,主要表現在教學目標功利化、課堂教學程序化、教學形式化。
一、語文教育目標功利化
《全日制義務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語文課程應該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必須面向所有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教育應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漫長熏陶的過程,經過一定的積累后慢慢感悟的過程,一蹴而就顯然是不可能的,然而,由于當前教育體制的原因,分數決定學生的升學。分數成為一個重要指標,校長根據班級考試成績去考核老師,家長根據試卷的分數來衡量自己的孩子,中考和高考必須憑著高分數才能進去更好的學校,于是分數就成為了學校的指揮棒,語文老師在教學的過程強調分數的重要性,對考試成績進行排名,甚至按照排名來安排座位,一切的教學任務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語文老師在教學的過程肢解語文,為知識點教學而教學,這就造成了語文教學的功利性,學生壓根體會不到語文所蘊含的語言美,文筆美,情感美,僅僅把語文當做我必須學習的科目,而沒有產生興趣,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僅僅是考試的機器,而沒有自己的思考能力,這也與新課標的培養要求相違背。
這就要求教師轉變他們“一切以分數為重”的觀念,重視語文課程的整體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樹立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生觀,深諳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階段性特性,了解他們現有的能力水平,挖掘教材中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等。教學內容聯系學生實際和社會實際,能夠引導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其審美感受力和創造力,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每天都能獲得與前一天不同的內心成長和成熟的喜悅,讓他們形成“一天不學習語文就不安”的習慣,將“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二、課堂教學程序化
課堂程序化指的是教師課堂教學環節遵循著固定的、大致的、統一的步驟。張志公先生說“好的程序同科學方法有聯系,它體現著一定的規律性”,誠然,程序化教學確實給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模版示范,也體現了一定的邏輯關系和課堂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縱觀當前語文教育,在凱洛夫的“五部教學法”的影響下,我國語文課堂呈現這樣的步驟:(1)解題導入,即解釋文章的題目;(2)介紹作者生平經歷和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寫作目的);(3)學生先自行默讀或者朗讀課文;(4)教師把生字生詞拎出來講,主要是注音和釋義;(5)劃分文章的層次,分析每一部分的課文;(6)總結概況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感情脈絡;(7)總結寫作方法特點;(8)課后練習或者布置作業。
這樣的模式很容易造成教師忽視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本性,解讀文本停留在表層,沒有深挖教材也沒有延展課外知識,按部就班,思維僵化,導致語文課千篇一律,教學也越來越枯燥、越來越任務化,學生的思維被禁錮,閱讀視角變得狹隘,閱讀范圍局限于教材,學生很難從這大同小異的教學過程中體會語文的魅力,讀其他文章也顯得索然無味,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這就要求教師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學步驟”,根據文本文體的不同去展開教學,必須抓住文體的各自不同的特點,緊扣新課標提出來的教學任務挖掘文本,譬如,進行小說教學的時候,明確小說的文體特征,事情一般發展有線索,可能是明線也可能是暗線,教師上課可以引導學生去抓住這條線索,從而展開人物形象分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小說的題材,培養學生初步分析閱讀鑒賞小說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小說所反映的豐富的社會生活以及包含的社會歷史內容,引導學生感受生活,體驗人生,了解歷史,利用小說豐富的形象、曲折的情節,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發展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力。再比如散文教學,教師應該把握散文的特質,散文教學的時候重點放在“我”的上面,而不是純粹分析文本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散文廣泛的題材、精辟的語言、自由靈活的形式、豐富的思想內容發展學生的思維、個性,優化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應用語言能力的發展,教師應該提倡獨特體驗與有創意的理解,反對機械教讀。
三、語文教學陷入盲目化沼澤
新課程標準頒布后,全國特級教師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他們投身教學研究和一線教學,紛紛展露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風格。霎時間,各種語文名師優質課、公開觀摩課、講座等風靡各地,每個名師使出渾身勁向大家傳達他們對文本獨特的解讀,創新了課堂的教學形式,不同于過去傳統教學,他們走下講臺,主動將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權威滿堂灌的老師,扮演著一個友善的引導者、協調者。他們苦心孤詣調動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深入文本研讀,讓學生講出自己的感受,苦心營造一場頭腦風暴或是師生或是生生之間的思想碰撞,贏得滿堂喝彩。吸引了大多數人的眼球,換來驚嘆。
誠然,名師是引路人,是走在普通老師的前面,給語文教育也帶來積極的影響,引起對語文教育如何進行的重視,也打開了普通教師的眼界,革新他們的觀念,激勵他們向名師看齊,甚至去學習模仿他們,那么問題就來,名師效應也帶一些消極的影響,畢竟普通老師沒有修煉到名師的真實本領,名師提出獨特的文本解讀,他們也去做了,但這個“度”把握不好,往往出現了過度解讀文本的問題,他們對文本的一段話或者是一個字甚至是一個標點符號大做文章,各種分析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一頭霧水,沒有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再一個當今是信息時代,網絡運用得風生水起。教案和課件隨便一搜就一大把,很多教師為了方便就從網絡下載,不加以分辨就拿來用。
這就要求教師要理性對待名師,尤其名師精彩的課堂教學,理性對待網絡帶來的沖擊,語文閱讀教學不要盲目追求新花樣,而應該重視文本的內涵,而且在模范學習名師的同時要有自己的教學閃光點,而高效的小組討論應該是真正的熱鬧,應該是為學生量身定做的,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促進學生的讀書興趣,促進學生相互交流分享讀書感悟,以把每一個學生吸引進來。
語文是對學生教育重要的科目之一,掌握良好的語文能力有利于學生在以后的社會工作上立足得穩,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基礎,因此學習語文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綜上所述的幾個方面是筆者認為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同時附上個人的小小建議,若有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斧正。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 張志公.語文教學論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3] 蘇立康.語文課程的基礎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榮生.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