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紅
摘要: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民族特色都不盡相同,而民歌也都具有了最鮮明的文化特色。蒙古族具有悠久的歷史,而蒙古族民歌更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文化。蒙古民歌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再加上與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及歷史文化的差異,從而具有了自己的民歌風格和民族特色。因此,本文對蒙古族民歌的特點和演唱風格進行了具體的探究,并做了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蒙古民歌;特點;長調民歌;短調民歌;演奏風格
民歌,是人類文學藝術的源頭。它對于整個文學藝術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同時它又是異于其他各種文學藝術,而且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形式。在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中,有一朵絢爛的藝術奇葩,這就是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這與內蒙古地域廣闊,地處草原有關。蒙古地區又被稱為歌的海洋,不論你走到什么地方,都能聽到優美動人的歌聲。蒙古族民歌作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經過世代相傳和積淀,給后人留下的不僅是藝術,而且是靈魂和精神,是智慧和聰明。在這里仿佛創造了一個永恒,使其代代相傳,永不斷絕.而這些給后人的凝聚和生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主流和代表。蒙族族民歌最顯著的音樂特點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一、長調民歌
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是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種字少腔多,高亢悠遠、且拖腔悠揚、舒緩的歌曲。長調歌曲在旋律上來看,樂句氣息悠長,氣勢連貫,旋律起伏很大,音域也比較寬廣。從節奏上來看,一般節奏舒緩自由,字少腔長,可任意發揮,強弱的關系也不明顯,歌曲雖有小節線劃分,但實際演唱起來并不受限制,往往在一些地方運用延長音,使音樂更加連綿不斷,意韻更濃有較長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并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歌唱,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長調民歌在一些長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據演唱者的情緒自由延長,從旋律風格及唱腔上具有遼闊、豪爽、粗獷的草原民歌特色。長調民歌的襯詞均以“嗒咿”、“咿喲”、“咿喲”等。高音的襯詞一般為開口音或半開口音;中音的襯詞較靈活,結尾處的襯詞一般是半開口音或閉口音。
錫林郭勒草原的長調民歌,聲音嘹亮悠長,流行有《小黃馬》、《走馬》等;在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聽到了嘹亮悠遠的烏日圖音道《遼闊的草原》;阿拉善地區的民歌節奏緩慢,流行有《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辭行》等;科爾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為主,流行的有《思鄉曲》、《威風矯健的馬》等;昭烏達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陽》等。
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無論高吭嘹亮,還是低吟回蕩,都充分表現了蒙古族人民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民歌洋洋灑灑,浩如煙海,其品位之高,數量之巨,令世人嘆為觀止。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獵歌、牧歌、贊歌、思鄉曲、禮俗歌、短歌、敘事歌和兒歌等,其中牧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禮儀歌用于婚宴等喜慶場合,以歌唱純真的愛情、歌唱英雄、歌唱奪標的賽馬騎手為主要內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遷時唱,內容以贊美家鄉,狀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節奏自由,裝飾音多而細膩,并具有較強的朗誦性。其燎亮、悠長、親切的曲調,沁人心脾。牧歌的曲調高亢、嘹亮、寬闊、舒展。節奏悠長、牧歌的歌詞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系。牧歌的節奏一般是悠長、徐緩、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節奏。一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奏是悠長徐緩的;下行樂句則往往采用活躍跳蕩的三連音節奏,形成絢麗的華彩樂句。
蒙古族長調牧歌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歌體裁,其生成發展與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傳統和歷史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蒙古族長調牧歌是蒙古族在以草原自然環境為對象,以游牧生產生活為內容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審美認識的體現。無論是其旋律形態、歌詞內容,還是美學特征,都鮮明地反映出蒙古高原上以天地、牧人、牲畜為核心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游牧遷徙是蒙古族生產生活的主要特征,因此,蒙古族長調牧歌的形態特征和表現內容,也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而發生相應的變易。蒙古族長調牧歌與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爬山調,在部分形態特征和表現內容上的相似性,體現了蒙古族民歌與漢族民歌的融合及其交流。
蒙古族長調牧歌作為蒙古族代表性的藝術體裁,仍然是當今蒙古族人民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在音樂教育、音樂創作、音樂表演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所以,對蒙古族長調牧歌的深入研究,是繼承和發展蒙古族音樂文化的重要基礎理論工作。所謂蒙古族音樂的草原風格就是指牧歌風格。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被譽為“天籟”之音、生命之歌。在60年代風靡一時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贊歌》,以及藝術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即是以長調民歌力基礎所創作的。
二、短調民歌。
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流行的有《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等。短調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所以,不僅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蒙古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唱這種山曲兒。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長篇敘事的歌,如著名的《嘎達梅林》,它敘述了英雄嘎達為了蒙古人民的牧場,為了牧人的生存,同達爾罕王和反動軍閥張作霖斗爭的故事。
總之,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中,蒙古族民歌以其豐富的內容、獨特的草原風格大放異彩,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很多藝術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風,使蒙古族民歌得到進一步的整理、保護、傳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