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曙光
摘要:介紹了肉鴨傳染性漿膜炎的流行病學、病因、臨床表現及防治措施等,供參考。
關鍵詞:肉鴨;傳染性漿膜炎;診斷;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010-0032-01
肉鴨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巴氏桿菌引起的主要侵害小鴨的傳染病,亦稱鴨疫巴氏桿菌病。該病是肉鴨的主要疾病,急性型的特點是發病快、發病率高以及出現神經癥狀。1~8周齡的肉鴨易感。近些年來,隨著免疫制度的完善和疫苗品質的提高,降低了發病率和死亡率,但由于養殖密度不斷加大,環境污染嚴重, 鴨疫巴氏桿菌珠的存在、營養不均衡以及多種免疫抑制因素的影響, 鴨疫巴氏桿菌病在養鴨生產中仍居高不下,也是造成養鴨業經濟損失的原因之一。
1 流行病學
傳染性漿膜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鴨是家禽中最易感染的。除了鴨以外,鵝、火雞和某些水禽感染該病可能性也較大。1~7周齡鴨對該病敏感,但多發于5周齡以下雛鴨,在癥狀出現后大約1~2 d就會死亡。8周齡鴨發病情況比較少見。該病主要經呼吸道、腳蹼刺種、肌注等途徑感染并引起死亡。鴨場整體感染率最高達到90%,但是死亡率為5%~75%。不同品種鴨發病率和死亡率差異較大,其中北京鴨、櫻桃谷鴨和番鴨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
2 發病原因
巴氏桿菌的嚴重污染、養殖場綜合防疫措施不達標、飼養管理不當、天氣突變、營養問題及各種應激因素(如轉群、免疫、通風不良、舍內氨氣濃度過高、含塵量太大、溫度忽高忽低、飼養密度過大)、疫苗免疫不當(疫苗質量、運輸、保管、使用時間、免疫接種方法不當)等都會引起肉鴨傳染性漿膜炎。
3 臨床表現
傳染性漿膜炎潛伏期一般是1~3 d,最多7 d。最急性型1~2 d內在沒有特別癥狀的情況下死亡。
亞急性病程1~4 d,臨床表現為精神沉郁,蹲伏,閉目嗜睡,不愿下水,縮頸,嘴拱地,步態不穩和共濟失調,不食或少食,糞便稀且呈白色、黃白色或綠色,肛周羽毛臟亂,眼周有黏性的分泌物,之后眼睛周圍的羽毛出現了脫落或者粘連,鼻孔流出了黏性的液體分泌物,隨后變干堵塞鼻孔,出現打噴嚏和輕度咳嗽的現象,伴隨出現縮頸和嗜睡的情況。后期關節腫脹、共濟失調,隨著病程地發展最終以嘴觸地趴下或翻倒仰臥,衰竭而死。
慢性型病程在7 d以上,除少動、少食、消瘦和呼吸困難等癥狀外,主要表現為神經癥狀,如斜頸、轉圈、倒退等,康復鴨生長緩慢。
4 病理變化
主要病理變化為漿膜表面的纖維素滲出物心包液增加,心臟表面附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出現纖維素性心包炎。脾臟腫大,質脆呈土黃色或棕紅色,表面有一層極易剝離的灰白色或淡黃色的纖維素性膜。多數病鴨氣囊增厚及混濁不透明,有纖維素膜。在關節、鼻竇等部位可見黏膜膠樣浸潤,出現神經癥狀的鴨有纖維素性腦膜炎變化,病程稍長者可見腦膜充血、水腫、小點出血。
5 實驗室診斷
5.1 鏡檢
取病死鴨肝、腦、脾,革蘭氏染色后鏡檢可見陰性小桿菌,瑞氏染色可見兩極濃染的細菌。
5.2 藥敏試驗
細菌對氟苯尼考、六甲氧磺胺嘧啶高敏;對土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中敏;對恩諾沙星、氟哌酸、環丙沙星不敏感。
6 防治措施
6.1 抓好飼養管理關
鴨場的生活區和生產區要分開,并有一定的距離,嚴禁外來人員進入生產區。鴨場出入口應設消毒池,工作人員進入生產區要淋浴更衣消毒。做好用具物品、糞便、墊料、污水處理以及鼠獸預防工作。鴨舍在進鴨前必須徹底清掃、沖刷和消毒,并有適當的空閑期,使鴨舍凈化,進鴨前再消毒1次。保持鴨舍通風良好,溫度、濕度適宜和合理的飼養密度。供給清潔衛生的飲水和營養平衡的全價飼料,特別要保證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給,防止病原污染飼料和飲水。
6.2 抓好選藥關
采用多種抗生素聯合磺胺類藥物治療,對該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由于鴨疫巴氏桿菌較易產生抗藥性,所以用藥前最好采用藥敏試驗篩選高敏藥物,并注意藥物地交替使用。例如,如氟苯尼拷、強力霉素等拌料連用3 d,頭孢菌素類藥物配合中藥提取液板藍根、黃芪多糖、雙黃蓮進行肌肉注射,一般2~3 d即可治愈。
6.3 抓好防疫關
7日齡時,每只鴨注射傳染性漿膜炎疫苗0.5 mL,可起到一定的免疫作用。
7 小結
鴨傳染性漿膜炎地防治最重要的是綜合防治,除了對鴨群進行免疫預防外,還必需加強環境控制,增強鴨體的抗病能力,切斷傳染源,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另外應該注意的是,飼料中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類養分不足或缺乏,可直接影響鴨群的健康,會使鴨的體質下降,對各種應激反應的敏感度提高,易感染各種疾病。因此應該注意鴨飼料的全價性,最大限度的滿足肉鴨對各種營養地需要,提高鴨群對疾病的抵抗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