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摘 要:現代學徒制是高職教育改革的方向與抓手,工匠精神則是高職教育的內核和靈魂,兩者的有機結合能有效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高職教育的工匠精神,要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工匠精神培育的價值引導機制;設置科學教育體系,構建工匠精神培育平臺;完善校企合作機制,提供嚴密制度保障。
關鍵詞:高職;現代學徒制;工匠精神;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8-0139-02
一、現代學徒制:高職教育改革的方向與抓手
學徒制在西方歷史久遠。在近代教育出現之前,學徒制(又稱傳統學徒制、手工學徒制)是指在手工業作坊和店鋪中,師傅學徒共同勞動,并根據規定有師徒關系、訓練年限和條件的合法契約來進行的由師傅教授學徒知識和傳統技能的傳藝活動。經過近代教育的發展,現代學徒制逐漸納入國家教育體系,初步形成了英國的三明治、澳大利亞新學徒制、瑞士的三元制和德國的雙元制等模式,各國也構建了完備的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他們的成功經驗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認可和借鑒。在我國,現代學徒制作為一種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逐漸成為了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共識。我國從2011年開始在職業教育領域引入現代學徒制,2014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并遴選全國165家高職院校開始了首批現代學徒制項目試點,標志著我國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進入了實質推進階段。
我國的現代學徒制將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注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校和企業聯合招工招生,教師和師傅聯合傳授知識與技能,工學交替,實踐育人,學生在情境化教學過程中習得技能、提升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現代學徒制具有傳統學校理論教育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之一。
二、工匠精神:現代學徒制下高職教育的內核和靈魂
1.現代工匠精神的內涵。2016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一號召迅速地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引起強烈反響。工匠精神的提出為現代高職教育明確了精神內核和靈魂。何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蘊含著一位工匠在專業技術層面、職業精神層面、價值情懷層面的追求。在中國手工業幾千年發展的過程中,不同職業種類的工匠逐漸形成了完備的技術規范、獨特的倫理精神和價值取向。它們普遍追求技術水平的精益求精,審美取向的循物求美,勤學實干的實踐取向、體知生命的心靈境界,這就是工匠精神。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推進,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豐富、轉變,逐步突破傳統藩籬、不斷深化主體意識、融入時代內容[1],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義。職業教育作為培養現代工匠的主要渠道,職業教育的靈魂就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人才。就高職教育來說,人才培養的現代工匠精神就包含四個方面:認同職業身份的自尊自信自由的人格心理、專注和提升自己技藝水平的專業技術追求、勤勞敬業責任擔當的職業精神、落腳于以人為本的“術”“道”“德”融通的價值取向。因此,培育高職應用型人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個人價值實現的需要,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強盛的需要。
2.高職教育中現代學徒制與工匠精神的結合。現代學徒制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方向,是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抓手;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教育的內核和靈魂。現代學徒制和工匠精神的核心內容和目標均指向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和人的發展。因此,兩者的有機結合成為有效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現代學徒制的職業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起點,工匠精神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實踐結果;推廣現代學徒制本身需要重拾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需要現代學徒制的支撐。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三、現代學徒制下高職教育工匠精神的培養方式
1.高職院校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工匠精神培育的價值引導機制。首先,高職院校要樹立科學的育人理念,以人為本、以德樹人。教育的本質指向的是人的全面發展,高職教育首要培育擁有科學價值觀念(即有“德”)、有發展能力的人,這是優越于技術要求的層面。在高職院校推行現代學徒制過程中,價值導向要超教育功利和企業利益,打破崗位需求局限,避免完全以企業利益為本的“就業導向”,培養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思想素質過硬、有較高職業素養和職場技能的技能勞動者。其次,院校要引導學生樹立“技能立世”“能力立信”的信念。針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技術異化和勞動價值泯滅(勞動無用論)、職業觀念桎梏(職業貴賤之分)、社會心態浮躁(急功近利)的錯誤觀念,高校自身及其教育者要引導學生形成尊重勞動這個創造價值的源泉、清除職業貴賤分層歧視、正視工匠群體價值需求[1]、建立理性平和的三觀,以此激勵工匠自我修善、自我提升和主體意識的培養,營造勇于探索、鼓勵創新、尊重自信、才華施展的文化環境和價值引導機制。
2.高職院校設置科學教育體系,構建工匠精神培育平臺。實現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高職構建科學的全方位的教育體系。工匠精神的培養渠道眾多,除了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陣地外,企業頂崗實習、校內專業課理論教學、實訓課實踐教學、職業就業課、創新創業課、文化素質類課程、校園文化的營造都是好的渠道,這些渠道應整合成一個系統化的教育體系。要全面、科學地設置并充分發揮每一門課程的作用,使得現代學徒制整個教育過程包含素質教育和學生能力持續發展的內容,共同助力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例如,專業實踐教學和企業頂崗實習過程就是一個絕好的教育板塊。企業和學校安排教學時要對合作企業的經營理念、服務理念、戰略目標、制度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將學生個人的職業意識、工匠精神的培養與企業實際工作任務和項目的完成關聯在一起,讓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感受到拼搏精神、堅強意志、創新追求、勤奮敬業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職業認同,領略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再比如,現代學徒制工匠精神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也是個不可忽視的環節。校園要優選企業文化,重點吸納優秀企業的核心價值觀[2],引入優秀的企業精神、價值觀、人才觀和競爭意識、效率意識、質量意識、創新意識、敬業精神,并將之與將學校歷史積淀、育人理念、文化精髓有機結合,形成自主創新的優秀校園文化,關注學生成長,符合企業需求,促進具有遠大職業情懷的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3.高職院校完善校企合作機制,提供嚴密制度保障。現代學徒制的基本特征即為校企緊密合作,企業和學校共同育人,雙導師隊伍聯合教學。在現代學徒制推行的過程中,結合真實情境對學生展開工匠精神培養,可謂天時地利,關鍵是工匠精神的培養要得到科學嚴密的校企合作機制的保障。在現代學徒制實施過程中,大到學校現代學徒制實施方案的制定,小到學校哪些專業與哪些企業合作,都需要企業和學校兩大主體反復磋商、科學論證。校企要到政行企校中進行調研,了解國家支持政策、考察社會和行業發展趨勢、精確預估人才需求,著手制定人才培養方式、教育手段、教育效果評價、教育管理制度等保障措施。以現代學徒制施行過程中企業師傅的選擇為例,企業師傅的聘任就至關重要。師傅是企業文化育人、言傳身教的主要承擔者和踐行者,師傅自身的道德水平、技藝水平與精神境界、教學態度與方法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在教育過程中職業精神等隱性教學內容的設計、傳授、評價與考核更與企業師傅緊密相關。沒有一個“德藝雙馨”“善于傳導”的師傅,不會產生一個好的工匠苗子,而一個好的師傅和一個好的工匠苗子一樣,都是難得的。因此,在現代學徒制實施過程中,師傅的選派就必須有嚴格標準。同樣,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必須有規則,評價必須有標準,反饋必須有反應,工作必須有獎懲,這就必須形成一個制度和機制。學徒制運行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考慮到,教育效果才能有所保障。
美國作家亞歷克·福奇在其《工匠精神》中描述,工匠精神從沒停止過對世界的改變[3]。對于中國來說,大國工匠的培養關系著國家實力的強盛和中國夢的實現。高職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前沿陣地,要造就具有擁有真正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支撐“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精品制造”,高等職業教育責無旁貸且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黃君錄.“工匠精神”的現代性轉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8).
[2] 董慧,薛偉業.基于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高職院校校企文化互動與融合研究[J].職教論壇,2016,(2).
[3] 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6,(2).
[責任編輯 劉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