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寅梅
工作經驗是企業招聘會計工作人員的重要條件之一。中職學校采取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讓會計專業學生在校就讀期間進行校內外崗位實訓,將會獲得實務操作能力及相應的崗位工作經驗。中職會計專業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由“雙基地”“雙師傅”“雙標準”構建,以學生掌握會計崗位操作能力為核心,把學生培養成具備工作經驗的實用型職業人才,能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從事收銀、出納、統計、核算、會計等崗位,更好地適應和服務于區域經濟需求。
工作經驗雙元模式構建工作經驗是企業招聘會計工作人員的重要條件之一。實際上,所謂工作經驗,即為崗位操作能力,一般由學生畢業后從實際工作中獲得。如果中職學校采取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讓會計專業學生在校就讀期間進行校內外崗位實訓,將會獲得實務操作能力,獲得相應的崗位工作經驗。據調查,學生進行校內外崗位實訓期間獲得的工作經驗,獲得絕大部分企業承認。
根據我國企事業單位對會計崗位具備工作經驗的普遍要求,借鑒德國的雙元學徒制,可構建具有我國中職特色的會計專業雙元制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中,“一元”是指中等職業學校傳授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并進行虛擬實訓;另“一元”是指企業或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實際操作性訓練。建立及實施中職會計專業雙元模式,以學生掌握會計崗位操作能力為核心,把學生培養成具備工作經驗的實用型職業人才,能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從事收銀、出納、統計、核算、會計等崗位,更好地適應和服務于區域經濟需求。
一、中職會計專業雙元模式的構建
為了實現在校學生得到崗位實訓,獲得工作經驗,中職會計專業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由“雙基地”“雙師傅”“雙評價”構建。
(一)“雙基地”的構建
實訓基地,是中職教育的基本載體,也是中職教育的關鍵要素。建立好學生的實訓基地,就能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目標。
1.校外實訓基地
學校應該建立一批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讓實訓學生在企業工作人員即師傅和學校教師共同指導下完成崗位任務,獲得的工作經驗,令學生在畢業時,能在嚴峻的社會競爭下擁有更多就業資本,更順利就業。
校外實訓場所的建立,中職學校可與常到本校招聘畢業生的企業進行合作,不論該企業是否招聘財務人員。因為不論是生產企業,還是商品流通企業或服務企業,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一般都會設有財務崗位。最好能與招聘財務崗位的企業建立實訓基地,這樣學生的崗位實訓工作經驗更能得到招聘企業的認可,校企雙方更容易達到雙贏局面。
此外,學校也應經常對沒有任何合作關系的企業進行調查,了解企業對中職會計畢業生的需求及意見,研究該企業是否有合作的可能,以此增加學校的校外實訓基地。
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外企業實訓場所,建成與否及實訓效果如何,取決于企業的決定及做法,不可控的因素較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開辦一些企業,以此建立學生的實訓基地,學生的實訓人實訓時間以及實訓效果能夠得到保障。
2.校內實訓基地
如今部分職業學校過分強調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與發展,卻忽視了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完善。學生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仿真會計實訓,也是獲得工作崗位經驗的重要途徑之一。
建立校內會計模擬實訓基地,由兩部分實訓室構成,一是會計手工實訓室,另一是會計電算化實訓室。這兩部分實訓室是基礎實訓場所,是會計學生進行虛擬實訓的基本保證,缺一不可。
會計手工實訓室,應配備相關設備及工具,如電腦、投影儀、打印機等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及提供各類企業會計工作所必須的各種紙質材料及手工會計工具,如打印機、空白票據、會計憑證、會計賬薄、財務報表空白表格、印章印泥、憑證裝訂機、計算器等,還原中小企業財會工作環境與情景。
會計電算化實訓室,配置計算機及教學用會計軟件。計算機的數量應與會計專業學生數相匹配,基本做到上課時一人操作一臺計算機。計算機必須安裝會計專業教學實訓軟件,如收銀、出納、電子報稅、基礎會計實訓、財會分崗操作、會計綜合實習等教學平臺軟件。此外,還必須安裝用友財務軟件、金蝶財務軟件等企業會計實際使用的會計軟件。
除了這兩間基礎的實訓室外,有條件的職業學校還應建立更多更全面的財會類實訓室,如收銀實訓室、翻打實訓室、點鈔實訓室、會計沙盤實訓室等。
(二)“雙師傅”的構建
職業學校在教學方面以學生對專業操作技能的掌握為重點,實訓指導教師由校內外兩部分實訓師傅構成,有一定的要求。
1.校外實訓師傅
中職會計專業學生到企業進行學徒制崗位實訓時所跟隨的師傅應具備會計從業資格證,以及兩年以上的一線崗位操作經驗,最好有財會系列職稱。大多數中職學校都聘請校外企業師傅到校進行授課或實訓指導,以彌補校內教師在實訓指導方面的不足。
2.校內實訓師傅
學生到企業跟隨師傅進行崗位實訓,甚至頂崗實習,必須掌握會計理論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因為企業師傅不會像校內教師一樣系統且細致地教導學生。實習學生能跟隨師傅學到多少崗位知識,絕大部門由學生在校期間的知識及技能積累而定。所以,校內實訓導師比企業師傅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懂得理論知識與教學方式,還要掌握崗位技能與操作能力。為了使在校教師同時具備這兩方面的能力,學校必須重點培養雙師型教師。
中職教師可利用寒暑假期到校外企事業單位進行企業實踐,學習企業實際崗位操作能力,提升財務實踐經驗。此外,學校應鼓勵會計教師課外到企業兼職財務工作,使教師獲得全方面的實踐能力,比教師在寒暑假下企業實踐獲得更好的效果。如此,學校在職教師不僅僅是教師,更是企業的專技師傅。
(三)“雙標準”的評價模式構建
不管是在校內實訓,還是校外實習,都以結果與職業能力標準進行對比作為評價方式。雖然評價強調結果而不是過程,但對于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的差異,還需要對作為評價的結果進行具體區分。endprint
1.校外實訓評價
企業對崗位人員的工作進行評價,把工作任務是否完成作為唯一標準。企業領導只關心崗位員工是否完成了整個工作任務,并不在乎員工每一階段細化的工作目標及工作結果。在評價校外實訓學生時,也應該以整個工作結果作為衡量的標準,不再對每一項實訓技能進行評價。
2.校內實訓評價
學生在校期間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比較全面,必須把一整個工作任務進行分解細化,形成多項工作子任務,以此評價學生掌握的每一項細小技能。
例如,收銀崗位,其中一個工作任務是貨幣清點,校內實訓評價標準,會根據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及能力進行設計,最終把任務結果細化為能否掌握單指單張、單指多張、多指多張等手工點鈔方法,能否熟練使用點鈔機,能否辨別真假鈔等子任務,對子任務的結果進行評價。
如果是校外真實的收銀崗位評價,只有一個評價標準:能否收到正確數額的真鈔。企業并不在乎收銀員所采用的是手工點鈔法還是使用點鈔機點鈔,或采用手工點鈔法時是單指單張點鈔,還是單指多張或多指多張點鈔法,只需要這一個工作任務按時按質完成即可。
二、構建中職會計專業雙元模式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學校建立基地困難
一所學校要建立好一個專業,離不開配套的資金。有相應的資金,才能購置相應的設備建立校內實訓室,同時也需要一定的資金才能建好校外實訓基地,培養雙師型教師,對學生開展多元化實訓,保證學生獲得崗位工作經驗。許多學校限于資金問題,對一些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有心無力。該問題需要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給予相應的項目資金,建立建成與學生人數相配套的實訓基地,確保學校專業的健康發展。
(二)校企合作困難
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認為與學校合作建立會計實訓基地沒有實際的收益,尤其是當今社會并不缺乏中低級會計人員,招聘財會人員快速且成本低,不需要特意與學校聯合培訓人才。其次,許多企業對其財務數據及資料的具有較高的保密性,不同意會計專業學生到企業跟隨師傅進行崗位實訓的做法,或者是難以放手讓學生真正完成崗位工作任務。再次,會計人才流動性強,企業耗費人力、物力和財力培養出的會計專業人才難以留下,對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的積極性較低。
學校應增進與企業的密切聯系,甚至為學生跟師實訓支付給師傅相應的報酬,并制定合適的獎勵制度,激勵更多的優秀會計人員加入到“師傅帶領徒弟”的行列中來。政府、行業協會及其他社會機構也應該為學校與企業搭建暢通的溝通渠道。另一方面,根據校企合作建立會計專業崗位實訓基地的特有難度,學校最好建立校辦企業,尤其是會計記賬公司。如果建立記賬公司較為困難,也可以建立其他熱門專業的校辦企業,再安排會計專業學生進行財務方面的工作實訓。
(三)中職學生積極性不高
中等職業學校部分學生學習不夠熱情,到企業跟隨師傅進行嚴格的崗位實訓時,以不敢興趣或畢業后不干這一行等理由拒絕崗位實訓或不認真做事。也有部分學生因年紀小心智不定,難以承受師傅嚴厲教導下的實訓或頂崗實習。對此現象,一方面,中等職業學校耐心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另一方面,核查學生實訓的意愿,盡量安排一些想學好學的學生進行企業學徒制實訓,其他學生可進行另外的教學安排。
綜上所述,基于“工作經驗”的中職會計專業雙元模式的建立與實施,是長久的過程,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發展,不斷改進,中職學校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丁莉萍,劉克勇.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要素[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08):80-81.
[2]孫偉力.財會綜合實訓基地的建設與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08):450-4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