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摘 要 習作教學教無定法,我想最首要的是能讓學生喜歡寫作,愛上寫作,樂于表達,這才是最為關鍵的一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沒了興趣,談何習作?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去做,怎樣引領學生愛上寫作?讓習作教學更為有效?這是我們所有老師都應思考的問題。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摸索出了一點較為實用的習作小方法——隨文小練筆。隨文小練筆就符合兒童心理特點。這是因為根據兒童的“模仿性”特點,閱讀教學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為隨文練筆的“中介”,根據小學生的“表現欲”的特點,借助大量寫片斷的形式,及時運用閱讀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寫作,滿足兒童學習心理的需求,根據兒童“易遺忘”特點,采取邊讀邊寫學用結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識的鞏固。由于學生的寫作束縛少、自然也容易動筆,樂于動筆,“心動”而致“筆動”,學生則有內容可寫,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關鍵詞 閱讀 練筆 總結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閱讀課堂上,選準讀寫結合訓練點,精心設計隨文練筆。在教學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每篇閱讀課文都能找到一個“讀寫結合訓練點”。但有限的課堂時間決定了只有高效率、高效益的練筆才值得納入我們的教學范圍。我常常是抓住以下幾個幾點展開練筆。
1模仿練筆
語文教科書所選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這些文章不但以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魅力感染讀者,而且語言優美,布局謀篇獨具匠心。如《桂林山水》一文,第二、三段都是用總分方式構段,分別寫出了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和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比喻運用恰當,學習完這兩段后,我引導學生集體討論自己家鄉有哪些美景?一番激烈的討論后,學生有了寫作的素材。再趁此機會安排學生寫一寫家鄉的景物,嘗試用總分手法并抓住景物特點去寫。
2“空白”處練筆
文章的“空白”處一般存在于課文的句子、段落以及標點符號中,這就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間,我充分利用這些“空白”,引導學生進行小練筆。例如《賣紅巖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最后寫道:“她想給自已溫暖一下……”人們說。新年的早上,這么多行人走過,究竟人們還會怎樣說呢?我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對這個省略號展開充分的想象,把自己心里所想的,自己腦海中的故事情節用文字記錄下來,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完善這篇文章。
3續寫練筆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強的文章,結尾耐人尋味,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我結合班級實際,引導學生進行續寫。例如《窮人》一文最后一段:“你瞧,他們在這里呢。”桑娜拉開了帳子。夫妻倆想法一致,寧可自已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德令人敬佩,那么,他們一家今后的日子怎樣過呢?西蒙的兩個孩子成長情況如何呢?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續編這個故事。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續寫故事情節,既熟練掌握了課本的原文內容,又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4拓展練筆
新課標要求學生加強課外閱讀,為此,教師在教課文時,應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擴展閱讀。并將課外閱讀收集的資料加以整理,寫成一段話。如學習了第十二冊《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后,學生認識了傣家竹樓和客家民居,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收集中國其他地方的特色民居,然后寫下來。
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是復雜又漫長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理解,想要讓學生真實、清楚的表達自己對角色的理解,讓學生在寫作中可以表露自己的真實情感,在生活中做自己的主人,逐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離不開上面所說的幾點。訓練學生獲得寫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這就要求咱們老師在平時的課堂中,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要以學生為主,認認真真的訓練中勤下功夫,一步一步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而我要說,“課堂無小節,處處可練筆”。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善于抓住課文,深鉆教材,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交流,善于捕捉文章的可寫之處,善于挖掘教材的靈動之處,善于總結,對學生多些鼓勵,多點耐心,多點指導,多點引領,教會他們在細微之處留筆,在感人之處指筆,在方法之中起筆,在評價之中收筆的寫作方法,我想只要堅持在課堂上常常練筆,學生的習作水平怎能不會出現像芝麻開花——節節高的欣喜局面呢?我想,只要每節課都能把練筆做細,做實,持之以恒,學生的寫作興趣一定會培養起來。
參考文獻
[1] 郭友敏.簡析小學語文的寫作教學方法[J].高中生學習(師者),2014(06).
[2] 楊海虹.分段式訓練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4(06).
[3] 倪文錦等.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王春芳.行知路上的震撼——讀《走在行知路上》有感[J].中國校外教育,2011(12).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01)[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