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美霞+葉長青
[摘 要]筆者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發現,當前高校師生的整體健康狀況堪憂,教師群體亞健康比例高達70%,而大學生群體的亞健康比例也超過了50%,且突發重大疾病及猝死事件頻繁發生。分析發現,眾多高校健康管理工作依然處于初級階段,整體管理水平較低,健康檔案缺乏有效的管理,健康教育工作滯后。為了有效提升高校健康管理工作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高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0.152
[中圖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20-0-02
高校是知識分子高度密集的社會組織,長期以來,高校教師中亞健康人群的比例居高不下,中青年知識分子過勞死和大學生各種猝死現象頻繁出現,這反映出高校健康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和需要改進的空間。本文將全面分析當前高校健康管理工作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力圖尋找有效提升高校健康管理工作水平的針對性策略。
1 健康管理及其醫療服務模式
健康管理的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國,近30年來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了快速發展,已經成為西方醫療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國的健康管理則是近年來引入的一個新概念,學科和行業整體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簡單地說,健康管理是對個體或群體的健康狀態及其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進而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以及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健康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采集信息、評估危險因素、開展健康咨詢與指導、制定健康促進計劃、進行健康維護等。
因此,不同于傳統的發病后醫療服務,健康管理是一種全新的醫學服務模式,它強調對疾病的預防、身體健康狀態的監控、評估與促進。這一理念契合了社會發展的潮流,即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對健康進行合理投資、主動追求健康已成為很多人的選擇,豐富了醫療服務的內涵和內容,擴大了醫療服務的范圍,延伸了醫療服務的產業鏈。一般而言,健康管理服務產業鏈從業務層面上可分為3個環節:健康信息采集、健康狀態評估與健康風險預測、健康干預和促進。健康信息采集包括全面、系統地采集管理對象健康狀態和管理過程中對管理對象的健康信息的監測;健康狀態評估是健康管理專家在綜合管理對象所有信息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專業的、針對性的和系統性的評價過程;健康風險預測則是針對管理對象的各種致病危險因子做出健康風險預警性提示的過程;健康干預和促進是在健康評估和風險預測的基礎上對管理對象提出的全面個性化指導,它是對管理對象生活方式包括營養、運動、心理等諸方面的一個全面施效方案。
2 高校師生健康狀況
近2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6年,在校生規模達到3 654.5萬人,居世界第一,高校數量為2 879所,居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學率達到37.5%,提前完成了《教育規劃綱要》預定36%的階段目標。高校教師隊伍持續壯大,發展態勢良好,1999-2014年,教師隊伍保持穩定增長,教職工總數達233.6萬人,專任教師總數達153.5萬人,教師隊伍數量成為世界第一。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學歷專任教師的比例超過50%,青年教師和中青年教師超過70%。因此,我國眾多的高校匯聚了近4 000萬以腦力勞動為特征的知識分子群體,在這一群體中,教師比例約為6.4%,學生比例約為93.6%。然而,大量的研究調查以及各種突發的健康事件都表明,高校師生群體的健康狀況比較堪憂,沒有得到有效的健康管理與改善,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2.1 近7成高校教師處于亞健康狀態
歷年來,各地針對不同高校的眾多調查都表明,由于繁重的教學工作、科研任務和競爭壓力,導致高校教師群體不能保持科學的生活習慣與規律的作息,使得有60%~70%的教師身體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例如,巨安麗 等(2010)的統計結果表明,西北工業大學的教職工常見慢性病患病率達62.47%,居前4位的分別是高脂血癥(38.24%)、高血壓病(21.47%)、頸椎?。?4.21%)、冠心病(10.63%);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性病患病率增高,青年組、中年組、老年組分別為41.43%、77.78%、98.12%。于瑩 等(2013)對同濟大學的調查發現,62.92%的教師認為自己處于亞健康狀態,即健康狀況一般或不健康。范存欣 等(2003)早期對廣東省高校的調查也顯示,我國高校教師的亞健康發生率為69.18% ,其中30~40歲教師的發生率最高,達到79.17%,且女教工重度亞健康發生率明顯高于男教工。溫美林 等(2015)對山西高校的調查表明,高校教師的亞健康發生率約為71.7%,其中女性和中青年教師群體更容易處于亞健康狀態。
2.2 半數以上的大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群體的學習與壓力日趨增大,又缺乏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半數以上的大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例如,李淼晶 等(2009)對66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亞健康的發生率為62.3%,亞健康狀態發生頻率隨著年級升高而增加,這些學生普遍表現為體力降低、反應能力減弱、適應能力下降等癥狀,是未來慢性病群體的潛在患者。于瑩 等(2013)對同濟大學的調查發現,5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處于亞健康狀態。陳中寶 等(2012)的調查發現,遵義醫學院大學生群體的亞健康率為55%,其中男性發生率為46.97%,女性70.58%,女生明顯高于男生。
2.3 高校師生突發重大疾病及猝死事件頻繁發生
由于高校師生亞健康狀態的比例很高,導致這兩個群體的體質下降、重大疾病突發以及猝死事件頻繁發生?!吨袊嗌倌牦w育發展報告(2015)》的報告顯示,我國大學生的體質堪憂,尤其在耐力測試上,大學生的整體成績還不如中學生,好多大學生在跑到一半時,經常發生暈厥等狀況,每年都有運動型猝死案例發生,例如,2015年10月25日南京大學大三男生、2016年11月4日重慶郵電大學大一男生都是在體測期間猝死。筆者通過百度搜索關鍵詞“大學生猝死”,時間限定為一年,即2016-08-13~2017-08-13,僅在前5個頁面,即發現大學生猝死的典型案例有11例。日本相關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猝死年發生率為8.5/100萬,而以我國近4 000萬在校生的規模來估計,未被網絡或媒體報道的非典型案例數量應該達到102~103次/年。類似地,高校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猝死或過勞死的事件也時有發生,例如,2016年6月13日長安大學33歲教師校車上猝死,2014年5月某高校一名計算機專業的教師突然猝死在機房,年僅50歲。相應的,高校師生群體突發重大疾病的頻率與比例也很高,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查研究。endprint
3 高校健康管理工作的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健康管理的理念已經逐步開始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目前,高校健康管理工作的實施主體為高校醫院或門診部,部分高校建立了健康管理辦公室、健康教育辦公室或者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等二級機構,大約有30%的高校設立了專職的健康管理專員或健康教育專員崗位。高校健康管理的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群體。不同高校對兩個群體的健康管理力度不同,有的側重于前者,有的側重于后者,有的高校甚至根本沒有開展健康管理工作。
3.1 健康管理集中在體檢環節,整體管理水平較低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健康管理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通過教師群體每年例行的健康體檢、學生群體的入學體檢和畢業體測,來發現和評估身體狀況的異常。健康體檢是健康管理中基本健康指標信息的主要來源,而定期體檢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然而,健康體檢的指標覆蓋面較為狹窄,入學體檢更是內容稀少且無連續性,難以全面地監控和準確地評估師生的身體狀況,許多隱藏的重大疾病不能通過體檢被有效地捕捉和預警,為突發重大疾病和猝死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3.2 健康檔案缺乏有效管理
囿于傳統的醫療服務理念和管理成本,許多高校沒有為師生的健康建立系統的、全員的檔案,已建立健康檔案的高校也缺乏有效的組織與管理,特別是信息化的健康管理平臺的構建與應用缺失。這些缺失導致監控、評估與改善并舉的健康管理工作無法連續展開,造成大量健康指標數據信息丟失或無效。
3.3 健康教育工作依然薄弱
伍淑鳳和王林(2014)針對廣東省10所高校的調查發現,高校師生群體深入了解健康管理知識的依然不多,不足10%,近半數的人只是知道一些,有近40%左右的師生僅僅聽說過甚至從未聽過什么是健康管理。于瑩 等(2013)對同濟大學的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被調查者中只有22.25%的老師和12.11%的學生對健康管理較為了解。這表明,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比較薄弱,僅僅通過極少的健康教育講座、有限的校園或網絡宣傳是遠遠不夠的,無法使健康管理的理念被絕大多數師生了解、接受和付諸行動,需要更加有效的方式、渠道加以宣傳和教育。
3.4 預防、監控和促進體系的整體建設滯后
絕大多數高校沒有重視健康管理體系建設,只是單純地強調了教師的健康體檢、學生的入學體檢和畢業體測,缺乏有效的健康評估、追蹤和干預方案。事實上,在高校中開展針對性的群體健康管理,可以有效防控和延緩慢性病的發生、發展,也可以有效地降低重大突發疾病和猝死事件的發生頻率,進而取得良好的整體健康管理效果。
4 提升高校健康管理工作水平的建議
健康管理是一種全新的醫療服務理念,與傳統的強調疾病治療不同,它突出了全面的健康指標采集與管理、長期的監控與評估,以及完備的疾病干預與健康促進。對于師生群體規模龐大的高校而言,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許多全新的業務模式、工作流程和更加寬泛的業務知識,需要學校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并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和資金,才能夠為健康管理工作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為了有效地提升高校健康管理工作水平,各高校還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4.1 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和專業的人員隊伍
健康管理是高校醫療服務向上游和下游的擴展和延伸,該工作可以由學校醫務部門作為組織管理機構的承擔主體,但應該建立專門的業務開展部門,并配備1~3名專業的健康管理專員,負責健康管理的業務實施和健康教育工作。同時,為了有效開展健康管理與教育工作,高校應該在各二級學院、工會、離退休處、團委和學工處等部門配備相應的兼職健康管理專員,并在各專業班級中成立學校-學院-班級三級健康管理隊伍,組建校級的健康管理社團。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健康管理員隊伍,必須要經過嚴格的、科學的健康管理知識培訓,使他們真正掌握健康管理的基本理念、業務模式、工作流程和專業知識,以利于健康管理與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4.2 建設健康管理信息化平臺
科學完善的信息化平臺,是健康管理工作成功的基石。健康管理信息化平臺的主要功能包括3個方面:健康檔案的數據采集、存儲與應用;健康管理業務流程的實現;健康管理的宣傳教育。其中,健康檔案的建立是重中之重,檔案應該全員覆蓋、指標全面和數據規范。除了體檢指標以外,兼職健康管理專員和班級健康管理員應根據標準表格對學生進行逐一訪談,特別是家族病史、早期病史等體檢外指標,有助于識別出需要重點監控的師生群體,針對性地開展預防、監控和改善,有效減少突發重大疾病和猝死現象的發生。健康指標的采集應該定期進行,健康良好的師生要保證每年采集一次,而重點監控的群體應該保證每學期一次。每次采集的數據應及時、準確地錄入數據庫,重點監控的群體應該在系統中設置預警信號,定期予以重點關注。此外,信息化平臺應該保證能夠全面實現健康管理的各項業務流程,且方便易用,還需要開展全面的健康管理知識教育,并提供在線答疑渠道,建立健康管理交流互動論壇。
4.3 完善健康管理業務運行方案
健康管理工作相比傳統發病后治療的醫療服務,更加重視發病前的預防、評估和治療后的監控與改善,業務內容更加豐富,流程更加復雜,由短期的被動治療轉變為長期的主動管理。具體來說,健康管理工作涉及健康信息的采集、健康狀況的分析與評估、健康指標的監控與預警、健康干預與促進與健康管理效果評估等業務內容。這些工作已經大大超出了高校醫務部門已有的服務范疇,也帶來了全新的業務要求和知識挑戰,因此高校應完善健康管理業務運行方案。首先,高校應重塑健康管理工作的整個業務流程,圍繞預防、評估、監控與改善的要求,全面制訂和完善科學的健康檔案的建立、健康評估、健康監控與風險預警、健康干預與促進、健康管理效果評估等各項業務運行的詳細方案。其次,高校還要制訂實施健康管理工作的風險控制與調整措施,為本校的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實施標準與控制依據。endprint
4.4 健康教育的專業化和普及化
許多調查已經表明,大多數高校師生對健康管理理念和知識的了解和認識依然較為匱乏,這說明僅僅依靠少量的健康教育講座難以普及健康管理的知識。首先,高校需要配備專業的師資,使用專業的教材與各種宣傳資料,通過頻繁的系列專題講座或者公共選修課程,定期舉辦健康管理知識競賽、演講、活動,結合每年的教工體檢、學生體測。其次,高校要開展現場的、網絡平臺的宣傳與答疑,確保做到健康教育在學校全體師生中的全覆蓋,以提高他們對健康管理的認知水平。最后,高校還要努力提高各級健康管理員隊伍的專業水平,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將健康管理的教育普及到每一個師生。
4.5 基于移動平臺的自我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本質上是自我的健康管理,高校應該充分發揮廣大師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自身的健康管理活動中去,主動地提供健康信息、關注個人的健康狀況、及時反饋個體的健康變化、充分參與自身的健康改善活動。如果沒有師生們的積極參與,學校的健康管理工作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網絡及信息技術高度發達,每位師生基本上都擁有智能手機,他們通過移動端可以隨時隨地上傳個人健康信息、瀏覽個人健康分析報告、接收健康風險預警、參與個人健康管理。因此,高校通過構建健康管理的移動平臺,有助于實現自我的健康管理,提升健康管理的實施效果,這也將是健康管理領域未來信息化發展的主要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1]黃建始.什么是健康管理?[J].中國健康教育,2007(4).
[2]劉森.健康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和定位及層次描述[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08(5).
[3]巨安麗,何凱亮,程秀文,等.高校師生健康管理解決方案初探[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4]于瑩,姜淼,唐海萍,等.高校師生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初探[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3).
[5]范存欣,王聲涌,朱麗,等.廣東省高校教工亞健康現狀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9).
[6]溫美林,丁天鵬,施根林,等.某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衛生軟科學,2015(7).
[7]李淼晶,牛志敏,許巖麗,等.高校社區實施大學生健康管理的研究[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6).
[8]陳中寶,俞捷,張鏢,等.大學生亞健康現狀調查及其分析[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2(3).
[9]單文華,李巧貞.大學生猝死病因及對策——附猝死學生3例[J].中國學校衛生,1995(6).
[10]伍淑鳳,王林.高校大學生健康管理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