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旺
摘 要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處處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本文從五個層面闡述了自己的主張。
關鍵詞 生活化 數學課堂 綻放精彩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為什么很多學生覺得數學課單調,枯燥?為什么學生對數學課不感興趣?為什么學生的數學成績低?學生為什么所學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不能應用?基本原因就是我們的數學教學脫離生活。老師在數學教學中只有用傳授和接受式的教學方式,沒教所講內容的生活中的表現和生活中的應用。所以我們應該將過去的說數學、聽數學、黑板上的數學,轉變成為做數學、用數學、生活中的數學。讓生活走進小學數學課堂,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知識來源于生活,為生活服務,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那么,如何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教學呢?
1“處處有數學”讓學生感同身受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結合當天的知識,讓學生通過觀察周圍的事物,哪些與數學有關,如:教學《圓的認識》前讓學生找找看,我們周圍生活中哪些地方還能看到圓?教學《認識長方形》后問學生生活中在哪兒有長方形?以數學問題,數學活動,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就有數學。只要兒童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具體事物結合,就更能增強數學的親和力,讓學生感受處處有數學。
2優化組合教材
教學中必須讓學生了解知識發生的過程,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讓學生感覺到所學的知識的應用及其與生活的緊密。只有感興趣的東西,才能想方設法了解它,掌握它。只有對數學感興趣,才能學好數學。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這樣設計的: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如果有4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個手指。教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我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
我們看看教學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二冊中的“認識人民幣”的如下教學實錄片段。
師:在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你見過、用過哪些人民幣?
生:我買練習本的時候,用過5角的人民幣。
生:我跟媽媽一起上街買衣服的時候,見過20元人民幣。
生:上星期天,爸爸帶我去吃“快餐”,我付給營業員阿姨一張50元的人民幣,阿姨找回我一張10元的人民幣。
生:去年過年的時候,爺爺給我的壓歲錢是100元的人民幣。
師:呀!同學們已經認識了這么多不同的人民幣,誰能說說你是怎樣認識它們的?
生:我是媽媽教我的。
生:我看到別人用,然后我就認得了。
生:我是看上面的數字認得的。
生:我是看它們的大小認得的(師:看大小怎樣認得出來?)100元的人民幣比1元的要大一些唄。(眾笑)
生:老師,我是看顏色認的,您看,l元是紅色、5角是紫角,2角是藍色,l角是黃色,(生鼓掌)
生:我是看上面的人頭來辨認的。(生笑)
生:我是看上面的盲人點來認的。
師:喲,這位同學真聰明,你是怎樣知道人民幣的盲人點知識的?
生:我爸爸告訴我的,他說這是給盲人用手摸來辨認的。
師:同學們真不錯,有這么多的方法來認人民幣,請把課桌上的人民幣中你認識的,給你的伙伴說一說。
(學生活動,互相說認識的人民幣)
從這段實錄我們可以意識到,老師教學時從生活實際出發,用學生經歷導入新課,傳授知識,更能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被動學習氣氛,及其實現學生的活動性,自由性,也創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
所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相當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生的實際出發,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教材進行優化組合。
3親歷做數學的過程
一旦教師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兩者融通,學生就可能感受到書本知識的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與價值,就有可能增強自己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學習就有可能是一項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動了。
例如:我教學《認識人民幣》時,設計的練習形式就是:模擬商場購物的活動。小朋友們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了人民幣可以用來購物,也看到了小動物們購物的場景,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呀?然后出示以下物品,向學生提問:一元錢能買那些物品,有錢找嗎?能找回多少錢?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真實地體驗實際的商品交易過程。這一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模擬購物”中體驗大生活,在課堂上展示熟悉的商品價格,使學生初步獲得商品價格的知識,在學生互相買賣中體會簡單的購物與銷售技巧,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學生踴躍參加,興趣盎然,而且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自然學會了人民幣的簡單加、減法計算。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了成就感,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這樣通過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大課堂,親歷學習數學的教學過程。不僅達到了教材所要求的知識目標,且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培養了學生主動積極探索知識的能力。
4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探索數學知識
自動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老師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及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場景,注重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開課時,我以剛剛舉行的國慶閱兵的情境導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揭示了百分數的意義后,又讓學生說餅干盒、衣服標簽等物品上的百分數所表示的意義,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也可以用于生活。通過一個個熟悉的場景及物品,不僅使學生深刻的感受到了百分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endprint
我們又看老師讓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認識鐘表》一課,根據這課的知識內容每一個成人都懂,都會,學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的獨特之處,教師可以改變以往封閉、單調的師講生聽的做法,事先布置一次實踐探索活動:請小朋友們回去和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一起研究一下鐘表,下星期數學課,小朋友們互相交流一下從鐘表上學到有知識。結果在數學課交流中定有下列片斷:
片斷一:(鐘面知識)。
生1:我知道鐘面上有三根針,最短的叫時針,稍長一點的叫分針,最細的叫秒針。
生2:我還知道分針走1小格就是1分鐘,秒針走1小格是1秒鐘,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
生3:學會了怎樣看整時數(鬧鐘),這是9時,因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9,就是9時。
生4:(邊撥鬧鐘邊說)如果分針剛走過12或還沒有到12,時針指著9,就是大約9時。
生5:我還會看這樣的時間。(指鬧鐘)這是8時25分,因為它的分針指著5,就是走了5大格,1個大格是5分鐘,5個大格就是25分鐘,時針靠近8,所以是8時20分。
片斷二:(鐘表相關知識)。
生1:爸爸告訴我,古時候,沒有鐘表,人們用“滴水計時”、“燃香計時”的方法掌握時間。
生2:我查了《十萬個為什么》,知道鐘表最早的發明者是我國古代的張衡。
生3:我從書上看到,鐘表的種類有很多,有帶鐘擺的掛鐘,也有不帶擺的鬧鐘和機械表,還有電子表、石英表等。
引導學生探索生活是與傳統教學方式重要區別之一,它留給學生一個思維的時空,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有利于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5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數學能“活學”還不夠,還要“活用”,使數學真正成為學習、生活服務的工具。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因此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
例如:講《最大公因數》時,可以設計“如果你的房間要進行裝修,要給客廳鋪上正方形的地磚,不能有半塊,而且正好鋪滿客廳。地磚的邊長可以是幾分米?為什么?回家試一試,參考市場上的地磚樣式和價格,結合家庭的情況設計一種既美觀又實惠的方案。”等生活問題。
讓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成功,體驗數學的應用性。特別是像這樣開放性的練習,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教學問題解決的方法很多,它們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差別,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發現生活數學,喜歡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從而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史明芳.淺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4(17).
[2] 洪美容.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吉林教育,2014(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