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青
【摘 要】 農產品作為國際貿易的主要產品隨著經濟發展全球化的步伐其貿易也越來越頻繁,伴隨著WTO后過渡期的結束,中國逐漸成為世界上農產品市場最開放的國家之一。面臨全球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格局,必須重新審視我國農產品貿易在全球農產品貿易領域的地位和作用,密切關注世界主要農產品貿易大國在全球農產貿易格局中的變化和特點,制定促進中國參與世界貿易體系的農產品貿易戰略,進一步提高我國出口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改善農產品貿易條件,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農產品不僅面臨著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也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競爭環境,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對促進我國農業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農產品 出口競爭力 存在問題 對策
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既受中國農業基本生產經營方式的影響,也與中國在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農業生產經營要素的稟賦有密切關系。下面將在討論中國農業基本國情的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
一、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發展的現狀使得我國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一)分散的小農家庭經營 相對于人口數量,中國是耕地資源稀缺的國家,人均耕地資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因此,農業經營規模狹小即小農業生產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首要特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分散的小規模家庭經營已成為我國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在我國18億畝耕地中,真正具備穩定生產能力的耕地不足50%,其中具備灌溉條件的不足50%,在具備灌溉條件的土地中,基礎設施能正常運轉的不足50%。因此,我國農戶可用來穩定生產的土地規模更小,大多數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而且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程度不高。
(二)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 隨著我國正式加入WTO,中國農產品市場進一步開放,已成為世界農產品市場雙向開放程度都較高的國家。開放的市場環境使得農民直接面臨國際競爭以及各種格波動和風險。因此,在農業生產資料成本持續上漲、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的情況下,小規模生產者經常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巨大壓力。中國農業生產者不僅面臨國內同業的生產者,還要面臨來自國外的生產者的競爭,甚至要面對跨國公司這樣的競爭對手,再加上人才約束、分散經營、技術落后以及組織化、商品化程度低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無疑是雪上加霜。
(三)生產組織化程度低 建立緊密合作的農業組織史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然而,中國現階段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除少數繼續從事集體經營外其余絕大多數有名無實。從農村整體情況看,農戶基本處于分散狀態。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條件下,我國農業本質上是小農生產,農戶分散經營的市場交易成本過高,這導致農產品缺乏競爭力,農民的農業收入極低,從而損害了農民的經濟利益。近年來,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量涌現,但很多事龍頭企業翻牌子的產物,目的是獲得政府的補貼和獎勵,真正按照合作社原則運作的只是一部分。
二、中國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一)不同經營主體間的差異 不同經營主體在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源于農產品進出口品種特點的差異。通過比較不同經營主體在農產品進口和出口中的地位,不難看出外商投資企業在進口方面優勢更為明顯,尤其是外商獨資企業,其2010年的進口額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27%,凸顯外商投資企業在進口渠道方面的競爭優勢。在國際經濟活動中,企業的所有權優勢是企業開展國際經營的必要條件。無論在國際貿易還是國際投資中,擁有所有權優勢的企業往往處于有利的地位。外商獨資企業在中國農產品進口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外資企業所有權優勢的具體體現。
(二)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促進因素
1、國民經濟發展 盡管經濟發展與競爭力是不同的概念,但從根本上說,一個國家某一產業的出口競爭力還是取決于其經濟發展水平。反過來,一個具有出口競爭力的產業也對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帶動作用。
2、外商直接投資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商直接投資迅速發展,不僅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對內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而且還成為全球對內直接投資大國之一。外商直接投資迅速發展,不僅有力推動了我國工業生產和出口的迅速發展,提高了中國制造的出口競爭力,而且還促進了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出口的發展,提高了中國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推進了我國農業的國際化進程。
3、“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確定與全面推進,從政策、交通、等方面推動我國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國農產品企業也開始更加頻繁而深入地參與國際貿易競爭與合作,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也日益增強。
三、提高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途徑
(一)政府措施 政府要綜合利用經濟、行政以及法律手段加強對農產品從生產、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監管;例如區域化管理可以有效避免疫情擴散,重點監控重點管理。此外政府要鼓勵質量追溯和保障體系建設并且建立和完善有關農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
(二)企業措施 企業要增強科學管理以及農業科研與推廣;加強對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調整出口結構,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例如東盟市場的崛起就是我國尋找新興市場的結果。企業應努力帶領農產品品牌“走出去”在出口當地投資設廠以了解當地市場需求、生產標準以及檢驗檢疫制度。
(三)行業措施 行業可以發揮其在調研、協調、協商、服務等多方面的作用,即反映和收集出口企業自身的要求和問題以便政府各有關部門高效地處理問題;組織可以制定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以提高整個行業的農產品出口質量。最后行業可以發揮其統一對外的宣傳整個行業的狀況,營造良好的出口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麗,徐明峰.農業合作社規模與經濟效益的相關性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4.
[2] 世界貿易組織統計資料在線數據庫.WTO Statistics[DB/OL].stat.wto.org,20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