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研究采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和《親社會傾向量表》,對杭州下沙高教園區950名90后大學生進行了實證調查。研究發現: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關系密切;自我概念是親社會行為良好預測指標。
【關鍵詞】 大學生 自我概念 親社會行為
一、引言
當前,高校部分大學生存在自我認知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價值觀扭曲,親社會行為缺失等現象,引發社會普遍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1]大學生正處于自我概念形成發展關鍵期,高等教育要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校園中學生主體的訴求,弘揚社會道德規范,倡導正能量,積極探討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有助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更有助于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一直是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熱點。事實上,自我概念明確了“個體在生活環境與人際交往形成的經驗基礎上對自身的一種綜合看法。”[2]它是個體與社會相聯系的重要因素。而親社會行為通常指“一切符合社會行為規范且對人際關系或社會交往具有積極作用的行為,如捐獻、幫助、分享、同情、與合作行為等。”[3]它對個體社會化與社會進步都發揮著積極作用。
本研究采用《親社會傾向量表》和《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重點對90后大學生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關系進行深入調查,從自我概念具體維度深入挖掘其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二、研究結果
本研究對自我概念總分及其九個維度與親社會行為總分及其六個維度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顯示,除自我概念的自我批評維度與親社會行為六個類型及總分間的相關性不顯著,其余八個維度與親社會行為六種類型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這說明,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顯著相關,正如王振其、程斌所言:“若個體認為自己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他就會很自然的繼續做好事。”[4]上述相關分析結果也進一步證實此觀點。事實上,自我概念是影響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自我概念能引發親社會行為。
在相關分析基礎上,本研究又以自我概念呈顯著相關的8個維度與自我概念總分為預測變量,以親社會行為6個維度及總分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方法,研究顯示:自我概念中的自我行動、自我認同、自我滿意三個因子對親社會行為總分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而生理自我對親社會行為具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這四個維度可預測21.1%的變異量。
同時,本研究從自我概念的內容、結構兩大維度考察自我概念對親社會行為的預測能力。結果顯示:(1)以道德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為預測變量,以親社會行為6個維度及親社會總分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方法發現:心理自我、道德自我對匿名親社會行為具有回歸效果,可預測7.9%的變異量。而社會自我、心理自我對公開親社會行為存在回歸效果,可預測3.9%的變異量。自我概念內容維度5個指標對親社會總分有回歸效果,可預測18.8%的變異量,道德倫理自我對6種親社會行為都有顯著影響。因此,寇彧強調:“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那些被動服從的人,而是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具有主體的內在追求,具有自覺道德評價和選擇能力的人。”[6]本研究從實證角度解析了道德自我對親社會行為具有重要意義。(2)以自我認同、自我行動、自我滿意為預測變量,以親社會行為6個維度及親社會總分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方法發現:自我認同、自我行動對緊急、利他、匿名、依從親社會行為存在回歸效果。自我認同、自我滿意對公開親社會行為存在回歸效果,可預測5.1%的變異量。另發現:自我概念結構維度上述3個指標對情緒性親社會行為存在回歸效果,可預測10.6%的變異量。總體而言,自我概念中自我認同、自我行動對緊急、利他、匿名、依從四種親社會行為具有良好預測作用;而自我滿意對情緒性和公開兩類親社會行為同樣具有良好預測作用。
三、研究展望
本研究僅對內隱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傾向的關系做了初步探討,得出一些有益的結論。但研究視角還可進一步拓展。事實上,自我概念是一個極為廣義的概念,后續研究可就自我概念的延伸部分如:自戀、自我關注、自我意識、自尊等作進一步探究,對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進行系統的質性分析,通過定量研究技術精確地考察自我概念如何影響親社會行為的產生?當然,關于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也是值得學者們關注的重點方向。
另外,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也較為單一,未來研究可考慮個案研究,通過個體訪談等方式獲取被試更多的信息。也可嘗試模擬真實情境的實驗研究,為加深對大學生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關系的理解提供可靠的實驗數據支持,以提高對大學生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的認知,真正實現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與價值。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R.J.Shavelson.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J].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1976,(46).
[3] 黃希庭.簡明心理學辭典[K].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4] 王振其,程斌.自我概念在親社會行為形成中的作用[J].淮南師專學報,2000, (4).
[5] 寇彧.青少年主體性道德教育與創造性培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作者簡介:張殷鵬(1992—01月—23日) 男,漢族,浙江長興人,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