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擁華
素質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新課程呼喚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喚充滿生命溫暖的課堂,呼喚充滿崇高人性的對話。當今人文精神,地位的確立與實現,歸根結底還是當前語文教學的文學素養的缺失。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始終習慣把學生看作是一個“認知體”,把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信息結構能力作為基本目標。不難發現,我們的語文課堂始終沒有解決這樣的幾個問題:重思想教化而忽視生活情趣;重知識積累而輕視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達熱情。一句話,語文教學缺乏人情味,沒有把“人”放在教學的核心上。
因此,我認為一堂優秀的語文課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幫助他們找尋自己的精神家園,使他們感受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在活力中輕松愉悅的學習語文知識。語文課堂上,學生的眼睛閃著求知的光彩,學生的思維如閃電般敏捷,那么,語文課堂就應該充分激活學生的求知欲,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要達到這一境地,教師要勇于放手。通過新教材的學習和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運用語言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任何事情只要對它感興趣,并能樂在其中,就喜歡去做,就能從該事物中得到啟發,從而發現新生事物。學習寫作文也是這樣,只要有興趣,便會去鉆研,越鉆研就會發現很多奧秘,畢竟語文知識浩如煙海,學無止境,樂趣無窮。但是今天的小學生太多沉迷于課外的一些新鮮事物,不愛好學習,更不愛好語文,認為語文只不過是背一背,讀一讀,寫一寫,語文課堂也就是干巴巴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根本沒有從本質上去很好的認識這門學科,在這個時候,教師的責任就顯得至關重要了,語文教師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從提高學生的興趣入手,想方設法把學生的興趣調節到課堂上去。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教材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語言文字特有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授之以趣,用知識去吸引學生,抓住學生的心理和特點,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一個環節,語言優美、精煉,帶學生神游文學世界。把知識融入一個個小故事中。深入淺出,出神入化,讓學生聽了上文欲知下文,知了下文欲曉結果,不知不覺地認識到語文的豐富多彩和深厚蘊涵,并逐漸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與此同時,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更新知識,時時為自己充電,并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滿腹經綸。時而引經據典,時而幽默詼諧,時而妙語連珠,使學生在教師輕松愉悅的引導下,嘆服語言魅力,感受語文的博大精深和無窮趣味,從而不可遏制地喜歡上語文這門課。
教師使用優美的語言,猶如琴師彈奏一首美妙的樂曲,能扣學生的心弦,凈化他們的心靈,引起大家的共鳴,從而把語文課堂當作享樂的課堂,能在享樂中求知。于是,不知不覺中語文知識已成為學生課程中不容缺少的部分,天長日久,對語文的興趣越發濃烈起來。若能使學生有一日不去閱讀便有空虛寂寞的感覺,那就是最佳境界。總之,培養興趣非常必要,不可不重視。
二、讓學生仔細讀課文,從文中尋找樂趣
文章的精華的在句子中,字句之中有聲情,有氣韻,有見識,有抱負。你不讀,這一切精華不會自己顯露出來,而只能是紙上的鉛筆符號,那是“死”的。要把“死”的變成“活”的,只有讀,讓他在你嘴里活起來,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來。可見,讀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做教師的力求成為親切而又睿智的點化者,組織者,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時間里,以讀顯形,以讀啟智,以讀育人。
從宏觀來看,對于整篇課文而言,我們要注意處理好讀的三個層次,首先,是初讀,目標是讀通順,讀懂主要內容;第二層次是精讀,抓住關鍵的句段去讀,第三層次品讀,回味著讀。教學《私塾先生》,教師解題后請學生針對“私塾先生”四個字提問題,生問:什么是“私塾”?“先生是什么意思?”“私塾先生”指誰?為什么加引號?師建議學生自讀課文,從文中尋找答案。通過初讀,學生弄清了文章的大意,也初引發了對仲先生的敬佩之情。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說說你最佩服仲先生什么,然后,請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的。從微觀看,對于某一個重點句段的朗讀指導也要考慮讀的層次。在指導讀《春天的雨點》課題時,教師這樣做的:齊讀課文,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師引用杜甫的《春夜喜雨》,朱自清的《春》創設佳境,再讀課題。此外,我們還要注意放給學生讀的自由度,象這樣的語言多一些,“你想讀哪一段”?“你喜歡讀誰的話”?“你認為這段話怎樣讀?”等等。這樣學生的選擇不受限制,在自由自在的天地里熱愛讀書。
三、讓學生自己提問,從提問中領悟知識
學貴有疑,讀而能問,這既是學生認識的突進,也是學生思維的聚焦,進而推動閱讀不斷向縱深發展。在自讀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充分思考。這樣,學生的小腦袋里就會產生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許他們的想法是非常荒繆可笑的,也許他們的想法是膚淺的、幼稚的,但是,提出來就是學會了思考,敢于提出來,勇氣可嘉。我班學生就特愛提問題,學《維納斯的小艇》時問“輕快”“靈活”之間為什么不用頓號而用逗號,學《燕子》時問寫燕子的外形為什么用“湊”字,學《春天的雨點》時問為什么說“春天的雨點也仿佛落在達麗瑪心里”等等。問題指出后,教師不要急于代答,應讓學生去作答,遇到有價值的問題還應組織學生討論。
四、讓學生領悟課文的情感
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課文中蘊涵的豐富情感往往難以引起共鳴,讀文時悲不見顫音,喜不見笑意。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努力引導學生去體會,去感悟。特級教師李吉林說“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教材蘊涵的情感要靠老師去傳遞,去強化,讓學生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紐帶就聯結、溝通、牽動在教材——學生——老師之間。由此可見,情感是文章的生命,一節課中學生見文入情、出情,只有情請相激,才會使學生激動、興奮、活躍,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生氣與智慧。也只有情動才能“辭發”,想象才會展翅,感受作者的情感,體會文章的思想,課堂上,老師若能使學生入情入境,真哭真笑敢愛敢恨,有意見有想法,語文課堂就上出了味,上出了水平。
新課標倡導多元評價,評價的內容可以是評讀、評思、評說、評閱讀過程中一切具有價值的東西。評價的方式可以是生生之間的評價,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評價,在評的過程中,學生會用自己的目光,感受語文的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