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萍
摘要:幼兒時期是人性格形成的基本時期,對于許多家長來說,孩子能形成一個良好的性格非常關鍵。但是現在很多的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以至于這些孩子在幼兒時期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這樣,非常不利于他們以后人生階段的發展。本文重要論述如何教導幼兒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優化對幼兒教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幼兒時期;性格;習慣;教學質量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對于幼兒的教育是為幼兒走進學校進入課堂所做的基礎準備。就現在來說,每個家庭一般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家長對于孩子有求必應,這樣對幼兒來說并不能算作愛而是溺愛。這些幼兒將來走進學校,與其他同學相處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并且不能自立。因此,我們應從多方面正確的教育我們的幼兒,不但是家長,幼兒園的老師也應該掌握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培養責任意識,提高他們的責任感。
對幼兒園的老師來說,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就是去耐心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讓他們從小就得到這方面的認知?,F在的很多孩子由于家長的溺愛,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在幼兒園里,他們欺負同伴,或者自己稍微不滿意就又哭又鬧,作為幼兒園的老師,有責任幫助他們培養責任意識。比如,老師可以給孩子留一個家庭作業,讓他們回家給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腳。也可以讓他們自制小禮物,送給他們的父母家人或者同伴。給每個幼兒安排值日生工作,以此來培養他們的班級責任意識。這樣的培養方法會令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肩上也是有擔子的,他們自己就會明白自己也是需要完成一定任務的。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他們定期到養老院去看望老人,以此種方式,從小就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二、善于表揚幼兒,鼓勵他們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對于孩子來說,老師的表揚是對他們的莫大鼓勵。老師應該引導幼兒去做正確的美好的事情,培養他們接受美好的事物并且去做好事,每當幼兒做出了值得表揚的事情,老師一定要對他們進行表揚。這樣不但能夠使幼兒的心理感到極大的鼓舞,也會鼓舞其他的幼兒。所以說,表揚是一種重要的培養方法,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并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優勢,作為老師應當細心的去發現他們的優點,而不是去多挑他們的缺點。假如某個孩子的缺點比較明顯,老師也不應當嚴厲批評,因為幼兒的心靈是脆弱的,太多的批評會令他們產生自卑的心理,導致他們不敢與同伴接觸,最終形成一個孤僻的性格。這樣一來,不利于他們今后的發展。所以,在幼兒教育這一方面,老師應當細心謹慎,因為幼兒教育是一個孩子人生的起步,是形成他們行為習慣的重要基礎階段,不能讓一個孩子掉隊是老師應當努力的目標。善于表揚他們,讓他們的心里充滿陽光,充滿積極向上的動力,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三、培養孩子形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利用生活經驗和社會生活常識,讓幼兒感受到文明禮貌的重要性。比如幼兒不小心摔了一跤,或者是破壞別人的杯子,或者是和小伙伴之間的打鬧,以此作為切入點,對幼兒進行正確的教育,讓他們懂得文明禮貌的重要性。漸漸的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中。讓幼兒學會說“對不起”、“沒有關系”、“謝謝”等一些文明用語。教師更應以身做則為幼兒做出榜樣。比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導幼兒,每天早晨要向老師問好:“老師,早上好”,并且老師要非常禮貌地回應“小朋友好”。與此同時,要學會對幼兒說“謝謝”,讓幼兒和家長要學會說“再見”。通過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提高他們文明禮貌用語的使用的頻率,提升他們的素質水平。
同時,也可以通過一些主題活動,如我愛我家、我愛媽媽和老師辛苦了等。還可以觀看一些貼近活的電影,如像《媽媽再愛我一次》這樣的以愛為主題的電影,讓他們懂得作為家長的辛苦,從而更加懂得關心、體諒自己的父母。同時把愛父母愛老師付諸于行動實踐,從而增進幼兒、老師以及家長之間的交流與聯系。
四、老師以身作則,用行動教育幼兒
身教的作用優于言傳,每個孩子在幼兒時期,心靈其實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他們相對于大人來說,屬于弱勢群體。所以,他們有很強的觀察能力,尤其是他們總是會觀察大人們的一言一行,所以作為老師,長期與幼兒的相處過程中,老師的行為習慣會對幼兒的性格形成產生一定的深厚影響。因此,教育孩子不但需要將知識與美德用說教的方式傳授給他們,更重要的是,老師自己也應當以身作則,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為人師表,就應當嚴于律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孩子,去感染孩子。以此獲得幼兒在心中對老師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這樣孩子會以老師為榜樣來行為處事,幼兒園老師作為幼兒除父母外的第二任老師,責任重大,關系到幼兒基礎性格的形成與培養。所以,老師要以身作則,以自己優秀的行為習慣去影響每一個孩子。
五、家庭與學校加強溝通配合,共同促進孩子成長
家長應走出溺愛孩子的誤區,認為老師的嚴厲,是對孩子的傷害。每當孩子受到老師的批評時,首先不應該想到的是孩子如何受委屈,而應該去找孩子本身的原因,科學的愛孩子,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學校。其實學校的教育對于孩子是屬于后天培養,孩子本身的性格,主要還是取決于從小的生活環境。與家長行為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家長的一言一行和處事的態度,在不知不覺中,都對幼兒產生了影響。家長應該加強和老師的溝通,隨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當然家長也有一個監督的身份,監督學校和老師的行為,以及老師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確。同時學校也要加強開展類似家長會的活動,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將孩子的情況如實反映給家長,讓家長可以隨時了解到幼兒在園里的表現情況,以及孩子的身心發展的狀況。家長應該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加強與家校的聯系。此外,家長也必須了解并掌握一些教育知識,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潛能。總之,只要家長、老師、學校密切配合,方向一致,一定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幼兒階段的教不但關乎每個孩子將來的教育培養和前途,更加關系到國家新一代力量的崛起與發展。身為幼兒教師擔負責任重大,每個老師都應當努力探索教育幼兒的新方法,提高幼兒教育質量,實現幼兒的全方位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蓋秋穎. 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優化幼兒教育教學質量[J]. 新課程(小學)
[2]張文君. 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優化幼兒教育教學質量[J]. 黑龍江科學,2015,6(08):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