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改改
戲曲音樂是組成戲曲藝術的一個至為重要的部分,也是體現劇種特征最集中、最鮮明的要素。它是揭示劇本主題、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在形成藝術流派上,占據著主導的地位。音樂唱腔是戲曲舞臺藝術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作曲要發揮該劇種的特色,繼承傳統中優美的旋律,圍繞人物性格設計音樂形象,發揮音樂的戲劇性功能。下面是我學習豫劇《情系小浪底》唱腔寫作手法的感想。
該劇講述的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黨中央為清除水害、造福人民,決定在黃河中游攔河筑壩,修建小浪底水庫,這是中國人民改造黃河的一項壯舉,是兩岸人民世代的夙愿。為實現這個偉大的壯舉,黃河兩岸數萬人民犧牲眼前利益,舍小家為國家移民搬遷。該劇的唱腔激情時豪爽奔放、生動感人,抒情時細膩優美、委婉動聽,可以看出曲作者獨特的旋律寫作手法。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繼承與發展相結合
幾百年來,豫劇界爭論的焦點,即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如果細究,豫劇音樂為什么要繼承,又該怎樣繼承;為什么豫劇音樂需要發展,又該怎樣發展,這將是涉及多方面的問題。作曲者應該全面學習傳統板式和作曲技法,在旋律寫作方面,應該把傳統的固有程式熟練地掌握,這是最基礎的。在一部戲里面(無論傳統戲還是現代戲),要把這些程式很全面地展示出來。所以在傳統程式的基礎上,掌握創作技巧和作曲技法,會給我們提供更加廣泛的創作空間。已故著名豫劇作曲家王基笑先生曾指出,“繼承正是為了發展。對傳統采取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實質就是在扼殺傳統、丟掉傳統。”在這一點上,《情系小浪底》做得很好。
劇中的女聲伴唱“吃到嘴里格外香”,在二八板格式的基礎上,吸收了山歌的新鮮元素,抒情性很強,絲毫不失河南音韻,給豫劇的傳統音調注入了新的活力,聽起來活潑俏皮、新穎別致,唱出了黃河岸邊的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和依戀。
“唱腔新、過門老;唱腔老,過門新。一段唱腔中有兩句新穎的旋律、并能讓觀眾記住,這段唱腔就成功了;一部大戲中有兩段精彩的唱腔,能夠流傳下來,這部戲就成功了。革新的步子不能邁得太大、太快,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往前走。”這是王基笑先生經常強調的。
時代需要戲曲音樂創新,但還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梅蘭芳先生是京劇革新家,他的“移步不換形”方面的論述很有道理:“移”者,指的是要創新;“形”者,指的是美學規律,就是必須創新,但不能脫離自己的美學規律,他這一論述非常精辟地說明了創新與繼承的辯證關系。
二、唱腔寫作要以刻畫人物為中心
唱腔寫作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要熟讀劇本、吃透唱詞,動與靜的結合、哪些地方要給演員表演的空間等,要做到心中有數,要有總體的布局和規劃。好鋼用在刀刃上,作曲者要集中一切好的行腔和好的創作方法,濃縮于主要唱段之中,既有概括性,又有普遍性,要有周密的布局,板式的運用要仔細選取,盡量不要雷同,大段唱寫精彩了,觀眾就不會感覺冗長。
《朔風緊》是該劇的核心唱段,女主人公玉霞是小浪村的黨支部書記,為了使移民搬遷工作順利進行,她帶頭扒掉自己家的房子,不料有人從中作梗,到處煽風點火,說她“扒房子是故意做給別人看的,是騙子”。面對這些流言蜚語,玉霞內心的委屈一迸而發,“流言似刀朔風緊,冰雪撲面寒凜凜。”第一句非板開頭,第二句進入緊打慢唱,此處“寒凜凜”曲作者大膽用了中音“2”到高音“ ”的八度跨越,表現了人物此時心潮翻涌,輿論的壓力好像撲面而來的冰雪讓玉霞一霎時從頭冷到腳。緊接著幾句垛子板“為搬遷我李家出王家進,勸大伯求大嬸。跑斷腿磨爛唇,到頭來一個騙子落在身。”就好似生活中人在生氣生到某種程度,內心的情緒突然爆發,緊張、急促,憤憤不平、鏗鏘有力。然后進入慢板,過門以高音“ ”開頭,最后旋到低音“ ”接唱腔,大起大落,蕩氣回腸。“面對蒼穹大聲問,玉霞何時騙過人。”其中“玉霞何時騙過人”曲作者用長達18小節、重復三次的拖腔寫作手法,強調、突出人物此時復雜的內心感情,“我忙來忙去,到最后居然落一個‘騙子的惡名,我心里的苦跟誰說?誰能理解我?我這是圖的啥?”這個拖腔拖出了人物內心潛在的感情。
三、唱腔設計和演員的關系
唱是戲曲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塑造人物的音樂形象,是戲曲音樂的重要任務。戲曲表演是“載歌載舞”,唱腔與舞(身段)在戲曲表演中是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關系。對于二度創作來說,如果沒有唱腔,就無法投入排練。演員在排戲前,必須對唱腔有個大致的掌握。
設計唱腔前,首先要從劇情、人物性格、戲劇矛盾出發選擇唱段的板式,編織唱腔。當唱腔基本成形,它會反作用于表演的節奏和身段,而需要演員適應它。同時,好的唱腔能刺激和幫助導演和演員的情感體驗,提供更多的形象聯想和啟發,設計新的細節動作和創造新的舞臺調度。
當然,作曲者也要把握好演員的音域和換聲點,通常情況下,女演員的音域都比較寬,作曲者在創腔時不必太受局限;男演員就要慎重了,很多男演員(尤其基層劇團的男演員)的音域都有局限性,比如,有大本嗓的唱不了二本嗓,有二本嗓的唱不了大本嗓,真假聲能結合并且唱得很好的男演員比較少,這就要掌握他們的音域,通常中音“5”是男演員的換聲區,從中音“5”開始就要換假聲了。我個人認為大嗓不好的男演員,作曲者可以把他的唱腔設計成降B調,如果戲中有男女對唱部分,可以讓女演員也唱降B調,但是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降B調不可多用,畢竟降E調才是豫劇的正調。
再者,戲曲演員一定要重視科學發聲。戲曲演唱和民族聲樂發聲,這兩者缺一不可,沒有科學的發聲方法,只有聲音的基本條件,用咽喉去唱,一不好聽,二不長久,三無修養。時代在發展,科學在進步,用科學的發聲方法來唱戲,已成為一種正確的趨勢,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川劇演員沈鐵梅、秦腔演員李梅、河北梆子演員彭蕙蘅等,在科學發聲方面都做得非常好,用大白嗓唱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用方法唱戲才能永葆演員的演唱青春;此外,戲曲演員一定要提高視唱和識譜能力。無論哪個級別的演員都不能是樂盲,不識譜會嚴重影響到演唱的適應性和可塑性,只靠口傳心授很難具備好的樂感。
本文是我對戲曲音樂創作的拙見,不足之處甚多,望各位老師和同仁批評指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