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友+王美玲
課堂提問是針對學生的提問,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在進行課堂提問時,一定要從學生出發,掌握提問的藝術。把握好提問的“度”和時機、對象,充分發揮好課堂提問的效能。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提問藝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就讓學生回答問題,如果這個學生不能馬上回答或者回答錯誤,就叫起另外一個學生來回答。在這樣的提問過程中,數學教師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通過提問來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并鼓勵學生。這樣的提問是無法達到啟發學生智慧的目的。那么,我們該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呢?
一、創設愉快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為小學生創設一個與愉快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投入到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當中,這樣就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我們進行課堂提問,應該追求一個最佳的提問狀態,那就是讓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且在心理上達到“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這樣學生就能夠積極地開動腦筋,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教學時,我們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方式,把一些學生熟悉的和喜歡的內容和課堂教學聯系起來,如設計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戲情境,等等,這樣就更能夠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學習“分數”時,數學教師就可以設計一個《猴子偷桃》的故事情境:孫悟空奉玉皇大帝之命在蟠桃園看桃。這一天他看見一棵桃樹桃子成熟了,喜出望外,立刻就吃了這棵桃樹上桃子的,第二天又吃了剩下桃子的,第三天吃了剩下桃子的……當他吃了四天以后,發現樹上只剩下了最后20個桃子了,就開始想,這棵樹原來一共有多少個桃子呢?孫悟空百思不得其解,同學們,你們能夠幫助孫悟空算一算嗎?這樣的故事情境頓時就把學生們的求知欲望激發了起來,學生們紛紛地思考了起來。像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會感覺特別有趣,自然也就會積極地進行思考了。
二、好鋼用在刀刃上,提問也要抓住問題的關鍵
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其實提問也是一樣,必須抓住問題的關鍵,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提問效果。抓住知識重點來進行提問,才能把知識重點突出出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抓住比較難理解的內容來進行提問,才能幫助學生掃清學習中的障礙;抓住思維轉折點來進行提問,才能更好地訓練學生思維,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數學思維結構。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就可以先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驗:把一個圓剪開,然后通過拼接,組成一個和長方形相近的圖形,再用長方形的面積來推導出圓的面積。這時,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關鍵的問題了,如:拼接成的圖形面積和原來的圓面積有何聯系?拼接圖形的長和寬與圓的關系?怎樣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來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等等。學生們通過動手實驗,推導驗算,很快就可以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了。這就是在難以理解的內容和思維轉折的關鍵處進行提問,這樣的提問才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讓他們在思考中獲得知識。
三、提問要具有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維能力
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數學教師應該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促進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通過獨特的視角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著極大的好處。例如,在學習“圖形拼接”時,當我們按照課程標準讓學生做了各種拼接之后,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還可以用顏色不同的三角形拼接出什么圖案呢?這樣的問題就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們就可以盡情地發揮自己的形象能力。
四、課堂提問要遵循提問的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古人常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這也就是說,我們在進行提問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先易后難,有一定的梯度,這樣才能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反之,若是提問一味地求難求異,學生經過努力一旦回答不出,就很容易喪失學習的信心,這與我們提問的初衷就大相徑庭了,提出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們無法一下回答出來,那么教師就應該把這些問題進行分解,使之變為幾個學生容易回答的小問題,然后一點點地深入,最終解決問題。
例如,“圓的周長”學習是比較難的,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先用量尺量出圓的周長和直徑,然后再提出問題:圓的周長和直徑在數量上有什么關系?可以用什么表示?如果知道了圓的直徑,你可以算出周長嗎?你可以總結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嗎……這樣一點點引導,學生很快就能掌握所學內容了。
總之,課堂提問是針對學生的提問,而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所以我們在進行課堂提問時一定要從學生出發,掌握提問的藝術。因此,教師應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把握好提問的“度”和時機、對象,充分發揮好課堂提問的效能。
參考文獻:
[1]孫曉丹.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藝術[J].才智,2013,(08).
[2]王德勛.試論課堂提問的時機把握及提問方法[J].教育探索,2007,(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