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
摘要: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是以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各方面協調發展為核心,旨在引導幼師和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3-6歲幼兒學習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對幼兒成長與發展的合理預期。《指南》中提到,幼兒身心發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成過于依賴的不良習慣。因此,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是一個幼兒自主學習環境的創設者,成為幼兒學習動機的激發者,在幼兒自主學習過程中給支持和幫助。 本文從幼兒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開始,分析了當前幼兒自主學習習慣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議和看法。
關鍵詞:幼兒;自主學習;指南
一、幼兒自主學習的概念及意義
《指南》指出,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是幼兒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幼兒自主學習是指“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帶著自己的問題,在自己的探索中解決問題,在自己的嘗試中得到發展”。受好奇心的驅使,幼兒常常會問許多在成人看來十分奇怪的問題,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更是幼兒的天性,如果忽視幼兒的好奇心,將直接影響到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而只有從根本上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幼兒發現問題中蘊含的道理,激發、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才能有效地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自主學習能夠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主動掌握整個學習過程,從而自發、自覺地投如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增強。一般而言,幼兒會很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幼兒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比幼兒在被動引導或強迫下學習知識更為可貴。在自主學習中,幼兒思路開闊,想象豐富,不知不覺地就培養了良好的學習品質。因此,應以終身學習、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學前教育,幫助幼兒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學會學習,掌握自主學習的基本技能,而不是看幼兒究竟能夠認識多少字,會背幾首詩或會做多少算術題等等。
二、目前幼兒自主學習習慣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忽視幼兒的興趣
幼兒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各種情緒或情感因素,包括學習的動機、態度以及對學習環境和學習內容的喜好等等。而在幼兒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幼兒的興趣和情緒,過多地注意幼兒的學習過程。例如,如在一些幼兒手工課上,一些教師把自身的注意力放在不斷強調手工制作過程和作品的展示,而在教學中,忽視觀察幼兒對制作過程是否有更多的興趣,是否存在新的創意和想法,這種僅重視教學過程的方式,很容易造成灌輸接受式訓練的教學,教育者與幼兒之間的關系缺少主動性,導致幼兒根據教師發出的指令,被動機械接受學習內容。
2、教學內容超前
幼兒究竟使用什么樣的教學內容才有利于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目前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雖然各種類型的幼兒教材種類不勝枚舉,內容很多,但要想尋找到適合幼兒自主教育內容的教材,還是一件難度較大的工作。目前在我國幼兒教育的教學內容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就是教學內容比較超前,許多幼兒園在教學內容方面都存在超前的傾向,這種傾向違背了幼兒成長階段的能力,將小學才要學習的內容提前灌輸給幼兒,忽視了幼兒的學習規律,使得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被大大降低。對于幼兒來講,知識的學習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應該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能力等,通過這兩種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超前教育是一種本末倒置的作法,對于幼兒自主學習有害而無利。
3、幼兒心理關注不夠
對于年齡稍大接近學齡前的兒童,可以進行一些在幼兒接受范圍內的初級文化知識學習,但在實施教學之前,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幼兒就會很難抓住學習的要點。在組織幼兒教學活動時,我們經常會看到有這樣的幼兒,他們缺乏參與教學活動的內在需要,情緒上不積極、行動也比較遲緩。這一方面是由于幼兒缺乏對教學活動的了解,另一方面幼兒對當前學習的方式缺乏相應的認知結構,這兩種情況通常都屬于幼兒對活動參與心理準備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對特有的教學學習方式心理準備不足。在教學學習中,幼兒必須具備分類、對應、排序等概念的心理準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幼兒擺脫對現實世界的依賴,而這一點恰恰是幼兒不易做到的,因此,在對一些大班幼兒實施初步知識學習中,心理準備不足就會導致他們缺乏興趣,影響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
三、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方法及策略
1、科學設計教學內容
幼兒的教學內容是否合適,將直接影響到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因此,對幼兒教育的教學內容要堅持科學的設計方法。在具體教學內容的制定上,幼兒教師應將語言、交往和自理能力作為重點,而對于一般知識的灌輸應放在次要地位,在教學內容方面,《指南》在教育建議中提出:“鼓勵幼兒嘗試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并注意調整難度,讓他感受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就感”。應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來制定,不能一味的增加幼兒學習的難度,那樣很容易使幼兒產生挫折感,從而損害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影響自主學習興趣的提升。對教學內容的設置要具備趣味性與互動性的特點,幼兒階段是注意力難以持久集中的時期,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如果不強,他們很快就會轉移注意力,影響到教學活動的開展。
2、教學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能力
主動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所謂有意義,是指幼兒自主產生的學習意愿,幼兒學習意愿的產生,往往是情緒化和興趣化的。幼兒教師實施的各種學習活動不僅要和幼兒的情緒化、興趣化巧妙地結合起來,更要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幼兒只有把學習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意愿,他們才能更自覺明確地指向學習目標,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和理解特點,使學習與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意愿相符合。
3、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心理環境
在自主學習習慣培養中,幼兒是自己的主人,要使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地學習,而不是教師去主導學習。因此,幼兒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應是以幼兒為主,相互作用的。教師一定要為幼兒創設寬松和自由發展的心理環境,讓幼兒自覺投入到這種環境中去。環境的創設應該是一個有生機、有秩序的愉快環境,要容易被幼兒接受和感興趣,從而使他們自然發展、自我實現、自主學習。在這種環境下,幼兒不再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幼兒和教師成為一種伙伴關系,和孩子們一起玩耍,一起學習,應當在區域活動、操作活動、戶外活動中,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來選擇并進行活動,他們才會表現得異常的投入和主動。
參考文獻:
[1]薛蕾.情境教學-益智區游戲活動的開展[J].新課程,2011
[2]楊文珍.如何讓幼兒學會學習[N].上饒日報,2010年
[3]鄭玉華.以“趣”促“動” 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J].教育導刊,2007
[4]莊宏玲.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1
[5]虞永平.“小學化”現象透視[J].幼兒教育,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