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儒平
【摘 要】21世紀以多媒體和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是當前各類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改 革的重要技術手段。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使教學內容信息化、教學過程策略化、教學手段現代化和教 學資源網絡化,是指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媒體;手機同屏;微課;翻轉教學;超鏈接
21世紀以多媒體和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是當前各類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改 革的重要技術手段。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使教學內容信息化、教學過程策略化、教學手段現代化和教 學資源網絡化,是指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達到快樂學習目的。
在這里,我以我的一堂課《橢圓的定義及其標準方程》為例和大家共同來說說信息化教學在快樂課堂中的小小作用。
一、利用媒體,設置情景,激趣導入,讓學生感受橢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設置情景,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收收心。在此階段我設置了兩個情景片段,其一是讓學生欣賞了神舟十號發射的精彩片段,展示神州十號運行的軌道和其它衛星的運行軌道,讓學生感覺橢圓離我們很遠(星球、衛星運行的軌跡)。其二是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橢圓圖形(豐田車的車微、鏡片、拱橋的橋孔)。讓學生感受到橢圓就在我們身邊、時刻影響我們的生活,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手機同屏,自主互動,讓學生畫出橢圓,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感受了生活中的橢圓,在自主階段,我讓學生實驗動手畫一個橢圓。
準備一條長度一定的線繩、兩枚釘子和一支鉛筆,將繩子的兩端用釘子固定在畫板上的F1和F2兩點(可見繩長大于F1和F2的距離),用鉛筆尖將線繩拉緊,并保持線繩的拉緊狀態,筆尖在畫板上慢慢移動,觀察所畫出的圖形(就是橢圓)。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在限定的時間內分組完成繪圖任務,在學生畫橢圓的過程中,我走下臺使用手機同屏的教學方法,我將學生畫橢圓的情況用手機拍照,利用手機同屏功能即時展示和講評。我與學生及學生間的互動,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親手畫橢圓)讓學生對橢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實驗的愉悅、成就
三、利用微課化繁為簡攻難,橢圓的標準方程呼之就出,微課教學輕松、簡單、高效
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橢圓,親自動手又畫了橢圓,了解到橢圓的基本特性、抽象出了橢圓的概念及相關定義,橢圓能不能象直線與圓一樣有它特有的方程呢,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可不可以用方程描述橢圓呢?根據實驗的步驟來研究橢圓的方程(本節課我們只推導橢圓的標準方程)。所謂橢圓標準方程中的"標準"指的是中心在原點,對稱軸為坐標軸(焦點在軸或y軸上的橢圓的方程)。可見,橢圓的標準方程有兩種,即焦點在軸的標準方程以及焦點在Y軸的標準方程。橢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這是本課的難點、重點,前置條件多,推導過程抽象,邏輯關系強,老師板書多等,我為了讓學生增加學習的快樂因素,利用微課這一教學手段。在使用過程中我發現微課這一較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方式,也有一些諸如學生來不及思考、被動接收等的缺陷,不能包醫百病,它要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結合,它不能替代傳統教學手段。
在用微課的方式推導焦點在軸的標準方程前,我盡量的詳解了橢圓方程推導的前置條件:
取過焦點的直線為軸,線段F1F2垂直平分線為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橢圓的焦距為,則兩個焦點F1、F2的坐標分別為, 假定橢圓上的任意點與兩個焦點F1、F2的距離之和為常數(a>0),兩個焦點的距離,推出,假設,讓學生在聽微課時做好了充分知識和思想準備。微課教學輕松、簡單、高效的特點在這里凸現,傳統與現代的教學方法在此完美結合,優勢互補。
焦點在軸上的橢圓的標準方程呼之就出,我在此階段前期制作微課時做了一定付出,但我此時可以短暫休息,梳理思緒,學生可以快樂、輕松的學生。
四、利用翻轉教學,互動強能,學生舉一反三增強了學生的思考、動手能力
我用微課的的微課的方式引導學生推出了焦點在軸上的橢圓的標準方程,對焦點在軸上的橢圓的標準方程,我以學生為主體,以翻轉課堂教學的模式,要求學生思考、互動完成,既避免教師的滿堂灌,也增強了學生的思考、動手能力,利用教師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五、“傳統黑板式教育”和“互聯網技術”融合,快樂課堂完善收官
在知識反饋階段需要反饋的知識點內容,我放在班級微信群里面,要求學生進入班級的微信群,在里面查到。
在達標檢測階段利用校園數字化平臺超鏈接,讓學生完成本節課的課堂檢測卡,并針對答案與剖析及時自行疏通障礙。
在信息化的時代里,越來越多有愛的教育工作者正努力打破黑白條框,利用信息化的技術以及思維不斷改革創新助力教育發展。我個人認為教學信息化、數字化教學輔助功能,能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一春.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構——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5
[2]郭曉晶,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7,01:129-132
課題研究:
本文系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研究立項課題 “基于快樂學習理念的中職數學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CDJYKY201504)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