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鮑 婷
區域點評
——引領幼兒區域活動質的飛躍
文 鮑 婷

本文所指的評價是作為區域活動的一個環節而言,是在收拾整理活動結束之后,教師通過集體或小組的形式,組織幼兒交流、分享、討論區域活動中的操作經驗,以梳理活動、提升幼兒能力水平。要實現評價促進幼兒發展的功能,筆者認為教師應重點解決三方面的問題,即“誰來評”“評什么”“怎么評”。
幼兒;評價;區域活動
提到區域活動的評價,很多人想到的是,區域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點評,最終總結幼兒的活動情況。這種評價常常帶有教師的意志,缺乏師幼、幼幼之間的積極互動。
本文所指的評價則是作為區域活動的一個環節而言,是在收拾整理活動結束之后,教師通過集體或小組的形式,組織幼兒交流、分享、討論區域活動中的操作經驗,以梳理活動、提升幼兒能力水平。目的是通過評價實現指導的功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在這樣的評價環節中,首先,幼兒可以回憶自己在活動中做了什么,看看、聽聽別人都做了什么,從而使自我評價能力以及對他人評價的能力得到發展。其次,從操作到表達,需要思維的參與,這樣,評價過程不僅發展了幼兒思維的概括性、邏輯性,更重要的是,幼兒在與同伴交流、討論、分享經驗的過程中,實現了經驗的建構與整合。
要實現評價促進幼兒發展的功能,筆者認為教師應重點解決三方面的問題,即誰來評?評什么?怎么評?
“誰來評?”是解決評價的主體問題。評價環節是為了讓幼兒在與教師、同伴互助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因此,應本著讓幼兒積極參與的原則,促進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判斷、分析、概括來積極思考,從而內化新經驗。
評價過程中,調動幼兒的主動性非常重要。由于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小班幼兒分析、概括等能力相對較弱,語言表達能力也很有限,評價過程中需要教師更多地進行引領。而中、大班幼兒自我意識不斷提高,開始關注同伴,并喜歡通過比較、討論來解決問題。因此,中、大班幼兒可以成為評價過程中的小主人,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之間可展開自評和互評。
“評什么?”即評價的內容問題。通過實踐中的探索,筆者把評價內容歸納為三個方面,即結合目標來評價,針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個性品質進行評價,結合幼兒執行規則情況進行評價。
(一)厘清目標,結合目標評價
每個區域都有明確的功能與關鍵價值,也有相應的幼兒發展目標。例如,感知形體、空間關系,促進幼兒搭建水平的提高是建筑區中的關鍵目標;發展幼兒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塑造人物角色形象的能力是表演區的關鍵目標;發展幼兒角色意識以及交往能力是角色區的關鍵日標;培養幼兒對數、量、形、時間、空間的感知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是益智區的關鍵日標;培養科學的精神、態度,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初步獲得有關生物、材料、自然現象等的知識經驗是科學區的關鍵目標……教師要對區域活動的關鍵目標與階段性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在實踐過程中,可能會有這些情況:幼兒的發展水平長時間沒有提高,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低于區域活動的目標,幼兒的發展水平已超出了教師預設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幼兒的現有水平與預設的目標之間找到距離,通過評價,引導幼兒向更高水平發展。
例如,《蛇偷吃了我的蛋》故事表演。筆者發現幼兒的角色意識很強,但在運用肢體和語言表現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于是活動區評價時我問他們∶“你們誰演蛇呀?怎么看不出來呢?怎樣表演才能讓大家一看就知道你在扮演蛇呢?”
孩子們有的說可以戴上蛇的頭飾,有的說可以學蛇爬行,還有的提議把舌頭伸出來,兇猛一點……當樂樂扭動著身體表現蛇的時候,孩子們都說∶“真像蛇!真像!”討論中孩子們對角色動作、表情的表現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從幼兒出發,針對社會交往能力、個性品質評價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除了要關注幼兒在各區關鍵目標方面的發展情況,還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社會交往能力及個性品質的發展。我們發現,有時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會發生爭執,有時幼兒遇到困難時容易退縮,有時幼兒遇到問題會有急躁情緒,有時幼兒面對困難不會向人求助……與此同時,我們還會發現有的幼兒能克服困難堅持完成一項活動,有的幼兒會通過與同伴商量解決爭執,有的幼兒當別人都離開區域后,還在細心地收拾丟在那里的物品……可見,幼兒在社會交往及個性品質方面存在著種種差異。在學前期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及良好的個性品質對其一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而區域活動恰好提供了自由交往的空間,讓幼兒的個性得以展現。教師要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在評價環節適時加以關注和引導,真正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以活動“我們的昊天廣場”為例。壯壯來到建筑區,和鑫鑫、齊齊一起商量如何分工合作。活動要結束了,很多孩子來觀看,都很吃驚:他們怎么搭得這么快!我急忙請孩子們都來聽一聽他們的介紹。鑫鑫和齊齊說:“是我們一塊搭的,所以很快。”我問:“三個人是都一起搭長廊嗎?”文文說:“不是,我們分著搭的。一個搭長廊,一個搭昊天圓柱,一個搭大樓。”我及時肯定他們,并提示:“當完成一件任務的時候,幾個人一起合作就會干得快,就像今天建筑區的小朋友一樣。”
(三)提高活動效率,明規則要求鼓勵評價
這里所說的規則包括區域活動的常規及游戲規則。遵守規則是保證區域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并不是為了方便教師,而是為了使幼兒掌握正確的社會交往技能,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評價幼兒執行規則的情況時,可以采取一些巧妙的策略來使規則變得生動,讓幼兒切實體驗到遵守規則給我們帶來的便捷,從而達到理解規則、內化規則的目的。例如,利用情境再現法,再現不遵守規則的情境,讓幼兒自己發現問題并尋找答案;利用情境對比法,再現遵守規則與不遵守規則的情境,通過對比讓幼兒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利用后果體驗法,讓幼兒親自體驗不遵守規則的后果,從而把遵守規則內化成自身的需要,從而能自愿、自覺地去遵守規則。
“怎么評”是指評價的策略如何運用。評價的策略雖然靈活多樣,但教師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組織評價環節時,因語言交流較多,而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性為主,所以,評價的策略也要考慮多利用直觀的方法,最終目的是為了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在實踐中,我們總結了以下方法。
(一)作品分析法
即利用作品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分析作品的關鍵要素、結構,以提升幼兒經驗。例如,分析美工區幼兒的作品、建筑區的搭建作品以及手眼協調區幼兒的作品等。
(二)錄像再現
即教師通過錄像記錄幼兒的活動實況,然后在評價環節針對其中有價值的片段進行回放,并討論。例如,拍下幼兒表演區的活動情況,組織幼兒討論應如何表現角色。
(三)情境表演
即教師通過表演再現幼兒活動中發生的問題,引導幼兒進行討論。這種方法在指導幼兒社會交往行為時使用得比較多。
(四)討論法
即教師提出有爭議的問題,通過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他人的觀點進行比較、分析來獲得正確認識。
(五)記錄分析法
即幼兒把在操作過程中的發現、探索的結果記錄下來,然后在評價環節交流、分享,以獲得正確的認識。這種方法在科學區、益智區較為常見。
(六)行為強化法
即教師觀察到幼兒活動中積極正確的行為,在活動結束后給予肯定與表揚,以強化正確的行為。
(七)成果展示法
請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讓幼兒在展示的過程中獲得成功和自信。如:故事表演、拼插成果、美術作品等。
在實踐的探索中,評價的策略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發現、創新,它要求教師充分運用教育智慧,結合對幼兒活動中的觀察,巧妙地加以利用,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天元城幼兒園)
[1]王微麗.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與活動設計方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2]胡惠閔,郭良菁.幼兒園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秦元東,陳芳.如何有效實施幼兒園主題性區域活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